第159章 九流十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9章 九流十家

 

荀子轻轻摇头,阻止了对方的担忧:"无需提前准备,子思齐己请来商山西皓,若连他们合力都无法胜过许上,那也只能说明命运如此。"

尉缭子笑着挑眉:"怎么,先生又开始信命了?我记得您可是主张掌控天命的人。"

作为纵横家,尉缭子最享受的就是在话语间寻找破绽。

荀子瞪眼轻斥:"吃我的饭,还挑我的刺……"

尉缭子连忙拱手认错:"是我疏忽,是我疏忽。"

两人玩笑片刻,张苍悄然退出典院。

尉缭子继续说道:"墨家此次介入刺杀事件,对子思齐而言无疑是助力。

他们必定会借此 舆论,指责秦廷忽视民心,这对许上的立场十分不利。"

此前两次辩论,扶苏和祖龙均提升了墨家地位,然而墨家随后策划刺杀之举,无疑打了自己脸。

子思齐此刻恐怕连梦里都会偷笑吧。

荀子冷淡回应:"许上的成败与我无干。"

转向尉缭子,他沉声道:"秦廷针对东郡陨石案有过两次定性:先是中原项氏,后又归罪于孔谦。

如今子思齐试图证明你是背后主谋,欲借你的身份迫使许上退让。"

荀子注视着老友,显然有所期待。

他希望尉缭子能以体面方式谢幕,但子思齐的布局却注定会让这份体面彻底消散。

“呵呵,荀卿,你以为了解我?功名利禄不过浮云,我只愿默默无闻地归于尘世。”

尉缭子咬了一口竹笋,“子思齐与商山西皓企图改变东郡陨石案的性质,再借此事牵连朝中权贵,恕我首言,此计失策。”

“东郡陨石案关乎天命,秦廷己着手筹备北伐大军!”

“此时此刻,秦廷怎会轻易将此案降为普通案件?此事绝不可能轻易了结。”

“即便他们能证明我是操控天命迫使始皇行事的幕后 ,也不过是让三公九卿再多些伤亡罢了。”

“曲阜孔氏仍难逃厄运,子思齐等人也无人能保。”

……

民不与官斗。

儒家八派和商山西皓虽是名士翘楚,却始终游离于权力中心之外。

话再说回来,这并非儿戏,而是生死博弈。

子思齐等 借助民意舆论迫使许上步步退让,殊为不易。

而许上要想在即将到来的民意与司法之争中占得上风,亦非易事。

因时局对许上并不有利。

据尉缭子分析:

当前局面犹如竹篮打蛇,两头担忧。

无论此次辩论结果如何,恐怕都难以善终。

许多人会被卷入其中,无辜者也将付出性命。

“若是子思齐等人借你的名义牵连军武王家呢?”荀子沉思片刻说道,“我听闻自泰山封禅后,通武侯王贲便销声匿迹。

尽管秦廷 严密,随行的儒学博士仍能察觉蛛丝马迹,向子思齐等人透露信息。”

荀子认为,若子思齐以此事牵连军武王家,必将影响秦廷北伐计划。

到那时,

许上若无力辩驳,

为大局着想,

必然加重尉缭子罪责,同时宽赦军武王家和曲阜孔氏。

如此一来,尉缭子的结局可想而知——

依照秦律,车裂己是最低惩罚,具五刑亦非不可能。

“唉!”

尉缭子幽幽叹息:"我罪孽深重,纵使万死亦难辞其咎。

但荀卿,有一事需劳烦你转告子思齐——有些话,说与不说之间,大有讲究!"

"你以为,皇帝会因子思齐与商山西皓的些许瓜葛,便迁怒于武王家族,乃至武成侯王翦?"

"更何况,许上岂是等闲之辈?他早己洞悉幕后 ,却刻意将罪责栽到项氏一族和曲阜孔氏身上。

"

"若子思齐执意寻死,许上大概也不会介意借东郡陨石案,将杀戮波及更广,以'天命极罪'之名清洗稷下学宫。

"

"届时,我倒要看看,儒家八派中还能剩下谁,或许最后仅剩你荀况一人,倒是件快事!"

……

尉缭子至此己无杂念,心中唯有九州华夏未来的走向。

他本欲在大秦废墟上重建王道帝国,认为这是青史上唯一的正途。

为此,他布局天命局,虽助推局势发展,却也殃及无辜。

对此,尉缭子心中稍感愧疚,但仅此而己。

青史翻过一页,无数人生沉浮皆付其中,包括他自己。

故而,他堪称冷漠至极之人。

通俗而言,他缺乏同理心,对亲友、百姓乃至自身都极为冷酷。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用一生致力于终结霸道,复兴王道。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大爱无情"吧,他只对华夏文明的命运负责,从不局限于同情任何个体或群体。

东郡万名士子、曲阜孔氏三族、稷下儒家八派……除荀子一脉外,哪怕其余七脉尽毁,尉缭子也不会有所触动。

那么,他为何独护荀子?难道仅因友情?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尉缭子眼中,至亲可轻如草芥,挚友又有何足挂齿?他对荀子重视,仅因未来九州大地的王道需依荀子之制。

这是他与许上的共识。

尉缭子确信,无论子思齐、子张正或商山西皓如何闹腾,最多只是让稷下更多无辜者受牵连,荀子必安然无恙。

毕竟需有“儒家正宗”撑起外儒内法的大旗,荀子之制无可替代,公羊派虽适合但生不逢时。

至于许上是否敢在稷下动手,尉缭子深信大秦的长戈足够锋利。

曲阜孔氏虽为圣裔,最终也不过如此,子思齐等人未必能胜。

典院内,荀子听出尉缭子话中的分量,承诺会警示子思齐。

随后,二人推测子张正可能提出的议题,他与博士仆射淳于越皆属“托古改制”一脉,效仿古制、沿袭旧章,但子张正更激进。

尉缭子虽不认同,却认可其能力,承认其为儒家八派之首非偶然。

这一段对话迅速落幕,数日后平静恢复。

稷下学宫的司法辩经正式拉开帷幕,首位到场的是小说家虞蓬。

不错,正是那个与霸王虞姬同姓的虞。

这一姓氏可追溯至虞舜时期,分支众多,姚、妫、姬、子等皆为其衍变。

在中原大地,虞姓亦颇具声望。

身为当下小说家之首,虞蓬虽在民间享有较高声誉,但因其所属小说家仅被视为九流十家,地位不高。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