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简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章 简单

 

忘尘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表面上看似荒诞不经,

但实际上逻辑清晰。

中原百姓的共识正是痛恨暴秦!

若秦国消失,变成华国或夏国,

中原百姓的仇恨就难以延续至下一代。

因为所有史书、典籍、风俗等都在描述暴秦的残暴。

对于一个新建立的国家来说,

中原下一代两千万人的集体仇恨必定大幅减少。

然而,

祖龙会同意更改国号吗?

答案当然是不会。

“忘尘子前辈,我国的国号万世不变!”

祖龙语气低沉:“我明白得很,如今的皇帝做了近二十年的祖龙,谁劝他改国号,谁就活不过今天。”

忘尘子:“……”

忘尘子心头一震。

身为一位秉持黄老思想的道家 ,他看待问题总是超然物外。

他不明白祖龙为何如此激动。

在他看来,这提议并无不妥。

既然改个国号就能在全民意识上实现大一统,

那为何不改呢?

换个旗帜又有什么不可以?

总比皇帝去世后天下大乱强吧?

“老先生,更改国号确实是个办法,只需一代人时间即可见效。”

忘尘子轻叹一声,“我实在是怕了,怕极了。

在皇上面前,这压力犹如泰山压顶,连说话都得小心翼翼。

为了保住小命,这棘手之事就交给许上兄来处理吧,我实在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许上听出了忘尘子的不安,笑着宽慰道:“无须紧张,老友偶尔冒出几句俏皮话也是好事,大家不过是闲聊罢了,不必在意对错。”

“回归正题,关于嬴秦的治国理政之道,我们还是先谈谈【内法篇】。”许上接着说道,“商鞅曾将那些私下批评秦法的百姓流放边疆,同时也惩罚那些公开赞扬秦法的人。”

“商君认为,百姓只适合享受成果,却不能参与决策。

真正的贤者不会随波逐流,成就大业的人也不需过多咨询大众。”

“毫无疑问,商君确实有些傲慢,在他看来,除了君主,其余人都不过是愚钝的庸人罢了。

法律只需君主定夺,官吏执行,百姓服从,若有异议,则视为违法。”

“然而,我认为法家的‘法’不仅是用来强化君权的工具,更应服务于民众。

脱离民众需求的法律,终究难以持久。”

……

许上再次指出商君的问题——傲慢。

以现代视角来看,司 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无疑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但在战国时期,变法者多是敢于逆流而上的智勇之士,商鞅也必须保持这种姿态,毕竟他的知音唯有孝公一人。

“说到法,怎能避开韩非?”许上继续说道,“大家都知道,韩非提出的法分为三要素:【法】、【术】、【势】。

而我的【嬴秦之统御法理性】,正是立足于【势】的层面,同时也是道的天命所在。”

……

世人常说法家源于儒学,毕竟韩非和李斯都出自稷下学宫,受教于儒家亚圣荀子门下。

殊不知,春秋之时,孔子见老子时,也曾感慨‘其犹龙耶’。

诸子百家的思想大多承袭并拓展了道家理念,其中法家的“势”便是典型体现。

……

“道行于天,法治于世!”

祖龙低声自语,对韩非怀有难以言喻的遗憾。

他将韩非视为知己,这无疑是一种极高的评价。

那么,祖龙为何如此重视韩非呢?

原因很简单。

韩非在韩国不受重用,因他是庶出的九公子,韩王安并不看重他。

人心的偏见如大山般难以撼动。

最终,韩非得出结论:一国之病根在于君王自身。

韩王安过于注重血脉宗室,身边聚集了许多无能之人,频繁干预朝政。

这促使韩非提出“集权”的理念。

同时,韩非著有《五蠹》《说难》《孤愤》《难言》等作品,旨在探讨如何防范权臣,并解决儒家以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的问题。

毋庸置疑,韩非的观点深深触动了祖龙。

特别是《孤愤》,详述了权臣对国家的危害。

当时,祖龙仍在吕不韦的掌控中,无所作为。

吕不韦难道不是权臣吗?

正是如此。

因此,祖龙视韩非为知己。

可惜,他们未能如孝公与商鞅般成就千古君臣佳话。

人生坎坷,遗憾难免,圆满实属不易。

此刻,许上转头对旁侧说道:“法家后学。”

李斯闻声收回目光,从鱼竿上抬起视线,拱手回道:“请先生指点。”

“哈哈哈,不必紧张。”

许上摆手笑道:“老夫只是想考考你!”

李斯正色道:“先生尽管提问,晚辈必竭力作答。”

这是李斯首次接受许上的当面考核。

曾几何时,他在稷下的求学生涯浮现在脑海。

此时此刻,华阳太后与祖龙的目光齐齐落在李斯身上。

身为大秦左丞相,若李斯答不出夫子的问题,那他的三公之位难免尴尬。

大秦三公包括左、右丞相,国尉及御史大夫,而李斯赫然在列。

“放宽心,法家小友。”许上笑道,“你只需告诉我,韩非的法与儒家传统思想、荀子学说以及黄老学派的根本区别。”

道家的黄老学派虽核心为法治,但荀子的思想却更贴近法家。

旁边,忘尘子听见许上提到黄老学派,顿时来了精神。

他专攻黄老之道,但对李斯能否顺利作答并不乐观。

文科问题向来无固定答案,能稍微沾边即可,但要言简意赅且深刻却极难。

然而,祖龙和华阳太后对李斯充满信心。

毕竟他是位列三公的大秦左丞相,不可能连夫子的问题都无法应对。

片刻后,李斯开口道:“回禀夫子,韩非之法与儒家、荀子学说及黄老学派的区别,在于对人性的看法。”接着,他逐一剖析儒家、荀子和黄老的观点,最后指出韩非认为人性好利恶害,应以赏罚激励,智谋察奸,法律约束万民。

李斯的回答堪称完美,思想根源皆归于“人性善恶”西字。

曲阜孔氏推崇的儒家主张人性本善,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即可化解所有难题。

然而荀子却持相反观点,他认为人性本恶。

这一主张无疑撼动了儒家的核心理念,甚至被视为对儒家传统的冒犯。

因此,荀子并未被儒家主流接纳,尤其是曲阜孔氏更是将他列为异端。

不过,荀子虽被边缘化,仍被视为仅次于孔子的存在。

他的思想始终围绕“化性起伪”展开,“化性起伪”意在改变先天本性,培养后天人为修养。

其核心观念是:人生而恶,因生存需求如饮食、繁衍等导致资源争夺,从而产生争斗本性。

然而,通过学习礼仪、领悟圣贤品德,可以规范自身行为,避免被短暂欲望驱使而伤害他人。

此即为“化性起伪”。

荀子的代表作正是《劝学》。

本章节尚未结束,欲知后续,请翻至下页。

随后,黄老学派主张无善无恶,融合法治融入道家思想首至无为而治。

韩非则强调顺应时势积极作为,认为人性自私自利,趋利避害,提出“法”、“术”、“势”三大理论。

“很好,非常不错!”许上目光微亮地说道:“没想到,法家小友学问如此深厚。”

“夫子过誉了。”李斯连忙拱手,“晚辈平日无所事事,只好多读些典籍,今日受夫子指点,实属班门弄斧,愧不敢当。”

“哪里哪里!你己经做得很好,比起老山羊和小赵强多了!”

许上转向身旁的年轻人嘱咐道:“小赵,以后要多跟法家小友讨教,他可不止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