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探求真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5章 探求真理

 

若是许上站在我们这边,又怎会有如今稷下这般百家争鸣的盛况?”

“依我之见,许上肩负传承中华文脉,实为我华夏之福。”

“我己等不及看他亲临舞台,将子思齐彻底击垮。”

……

尉缭子的立场总是变幻莫测。

对他而言,无非是看热闹不怕事大。

他与荀子是挚友,却不喜儒家其他人物。

“商山西皓实力不容小觑。”

荀子沉思片刻,说道:“但我也希望看到子思齐失利,此人确实令人厌恶,常因迂腐让我难以首视。”

话音刚落,尉缭子大笑不止:“我可以预见,即便子思齐胜不过许上,也必定会用‘迂腐’二字让许上翻白眼。”

荀子沉默。

浮丘伯亦无言。

此时三人正私下议论子思齐,忽然——

张苍慌忙闯入典院,急切地说:“师父,大师兄的后槽牙被打掉了。”

荀子眉梢一挑:“什么?谁敢在我的稷下放肆?真是胆大包天!”

荀子边说边卷起袖子,但平时他对毛亨多采取放任态度,如今 ,作为师父岂能坐视不理?

“师父!”

张苍擦了擦额头汗水,“百家名士情绪激动,都嚷着要教训大师兄。

幸亏漆雕师叔在场,否则情况更糟。

今日来的名士实在太多。”

荀子听后缓缓放下袖子,“既然他们人多,那就以理服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好好讲道理。”

张苍哑然。

浮丘伯摇头。

与此同时,尉缭子的笑声再度回荡在典院上空……

另一边,

许上等人未在混乱的辩经场所久留,趁机离开后,在李斯的带领下,游览了稷下学宫。

不得不承认,稷下确实是文人向往的圣地。

学习氛围无可挑剔,周边环境宁静宜人,不显浮华。

路上。

华阳太后好奇发问:"夫子,敢问儒家的‘格物’究竟如何进行?"

《大学·礼记》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致知。

"

许上微笑:"所谓格物,即专注于某一事物,探究其本质,体悟其内涵。

"

华阳太后疑惑:"这样就能理解万物了吗?"

这便是格物吗?似懂非懂。

先秦儒家强调诚意与正心,格物致知仍属较为片面的理论。

许上转向扶苏:"稚童,可知何谓格物?"

扶苏沉思片刻:"夫子,我认为格物是从事物中领悟真理,例如乌鸦反哺体现孝道,幼羊跪饮展现感恩。

"

此言多出自淳于越教导,虽部分正确,却难称全面。

许上点头:"不错,乌鸦反哺、幼羊跪乳皆为仁孝之举。

"

"麋鹿觅食时昂首长鸣,蜜蜂遇花则群集,这都是遵循道义的行为。

"

"马敬重母者,为礼仪;蚁群避火而行,为智慧;公鸡报晨守信,为人所效仿。

"

"这些动物的本能中蕴含着儒家理念,因此被视为格物致知的方式之一。

"

……

仁义礼智信,在动物本能中皆有所映射。

如此看来,这也间接证明了儒家人性本善的观点。

连禽兽都有善性,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怎能生来 ?

若以此推论,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倒也合情合理。

然而。

现实中存在两样东西不可首视。

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

"动物有仁义礼智信,故人性本善……"

祖龙迅速回应道:“儒家的格物致知,起初似是在探寻人性本善的依据,以及儒学核心理论的合理性。”

格物致知,先有物而后有理,需先明物,再通理,方能理解天理。

然而……

华阳太后沉吟道:“不对。

若以动物本性论证天理,蛇性淫邪,狼性凶残,狼群中等级分明,这又该如何解释?”

动物中有善性亦有恶性,儒家只强调善而忽视恶,难免显得有些刻意掩饰。

但此乃儒家一贯做法,不足为奇。

许上轻笑:“狼与蛇皆为冷血动物,民间有言‘养不熟的狼崽’,可见儒家对人性之恶的确过于回避。”

“狼群中的等级制度,不过是弱肉强食的结果,这是区分强弱最首接的方式。

确立等级后,分配资源时按序进行,避免无谓争斗,这可视为一种进化表现。”

“我们的远祖亦曾如此,优胜劣汰,强者优先获取食物及繁衍权。”

“后来经由三皇五帝发展,到夏朝确立以血统定尊卑,再到商周完善天命血统论。”

“而秦国则注重血统与军功并重,同时考量才识、名望等因素。”

“因此狼群内部的欺软怕硬,从其自身角度看并无善恶之分,仅关乎族群存续。

但在我们看来,这种机制显得落后,落后即等同于恶。”

……

何为文明?

不过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进步。

你若落后,便是不文明,便是恶……

综上所述,

文明二字本身,或许并不那么文明。

此外,后世网络流行一句有趣的话:

吃饭睡觉打豆豆。

最弱者常受委屈,屡遭打击……

狼群亦如此,如同末尾淘汰制。

弱小便是原罪。

这错了吗?还是恶行?

按儒家逻辑,这无疑大错大恶,怎能欺凌无辜弱者?

但道家视角下,优胜劣汰,狼群淘汰弱小或老迈,狼捕猎羊,羊食青草,皆是自然。

天地不仁,视万物如刍狗,无善恶之分,今日善者明日或成恶。

万物循道而动,变化与发展永不停歇,所有概念皆流动不定。

“儒家通过格物区分善恶,再致知,总结经验规律,此过程并无问题。”

许上边行边说:“然而,善恶、高下、大小,乃至沧海桑田,都随时间与视角而变。”

“当下儒家格物致知略显狭隘,离探明本质尚远。”

……

格物致知,先秦儒家主张明晰是非;程朱理学认为每日探究一事,终会贯通天理;

朱熹的格物意在深究事物本质与道理,某种程度上与科学相仿。

至阳明心学,王阳明却显顽皮。

庄子曾言,生命有限,欲穷尽道理,无异于自寻死路。

王阳明苦格七日竹子,险些丧命,未得半点成果。

按朱熹所言,格不出结果是因为诚意不足。

王阳明愤然:“我几乎搭上性命,这还不算诚?”

老朱,你的理学有误!

于是,王阳明在龙场顿悟,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从内心探求真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