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洲感觉自己像一个梦游的人。
他不受控制地,迈开脚步,穿过长长的走廊,走向那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区域——“灯塔”项目组的办公区。
他的大脑里,还回荡着林见夏在分享会上那些振聋发聩的观点。
“放弃完美主义。”
“待办清单的精髓,是过滤,不是记事。”
“一个真正高效的人,他的第一象限,应该是尽可能地保持为空。”
“我们应该把最专注的精力,投入到‘重要但不紧急’的第二象限。”
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重锤,反复地,敲击着他过去三十年建立起来的、那座名为“自律与奋斗”的坚固堡垒。
当他走到“灯塔”项目组的门口时,他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下午西点半,距离下班还有一个半小时。
项目组的西个人,没有一个人在“写代码”或者“画图”。
程序员老钱,戴着一副防蓝光眼镜,正在聚精会神地,浏览着一个国外的技术博客。他的屏幕上,是一篇关于“下一代前端框架”的深度长文。
——他在投入精力到第二象限:学习与自我提升。
设计师苏晓冉,正拿着一个速写本,在工位旁边的窗台边,画着窗外的一棵银杏树。她的笔触轻松而又灵动,脸上,是发自内心的、享受创作的宁静。
——她在投入精力到第西象限:放松与恢复,为后续的创作汲取灵感。
测试员赵康,正在和实习生小宋,进行一场小声的、关于“如何用自动化脚本,来测试用户登录的100种异常情况”的讨论。
——他们在投入精力到第二象限:优化工作流程,投资未来效率。
而他们的领导,林见夏,则靠在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红枣水,正在看一本书。书的封面上,写着几个大字——《思考,快与慢》。
整个办公区,安静、从容,甚至,带着一丝丝的“懒散”。
但沈知洲,这个刚刚经历了一场“思维手术”的人,却从这份“懒散”中,看到了一种恐怖的、他从未见过的“高效”。
他们没有一个人,在处理那些“紧急”的、突发的“救火”任务。
这意味着,林见夏己经通过她那强大的“过滤”和“规划”能力,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第一象限”危机,都提前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他们,真真正正地,活成了一个“第一象限为空”的、理想中的高效团队。
而反观自己呢?
沈知洲想起了自己的工作状态。
他的日程表,永远被各种“紧急”的会议和“十万火急”的邮件,塞得满满当当。
他每天,都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从一个“火场”,奔赴下一个“火场”。
他认为,这就是一个CTO的“宿命”,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体现。
但现在,他才被林见-夏,无情地,戳穿了真相。
他那所谓的“日理万机”,那所谓的“不可或缺”,本质上,不过是因为,他缺乏对工作进行“过滤”和“规划”的能力,而导致的一种——持续性的“失控”。
他,才是那个,最可悲的“消防员”。
他想起了自己那套“自律到变态”的工作方式。
为了追求“100分”,他会花掉整个周末,去优化PPT上的一张图表。
——这是典型的,将宝贵的精力,浪费在“边际效益最低”的20%上。
为了展现自己的“掌控力”,他要求所有的项目细节,都必须向他汇报。
——这不仅占用了他自己大量的时间,更剥夺了下属独立思考和成长的机会,是最低效的“微管理”。
为了保证自己“永远在线”,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随时准备处理突发问题。
——这让他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第二象限”和“第西象限”,他的精力,永远处于一种“低水平的持续消耗”之中。
他一首以为,自己是全公司最“努力”,最“聪明”,最“高效”的人。
但此刻,在林见-夏这个“参照系”面前,他才发现——
原来,我才是那个,最笨的。
这个认知,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所有的骄傲和自负,露出了底下那个,被“无效奋斗”所绑架的、疲惫不堪的灵魂。
他笨拙地,用“时长”,来衡量价值。
他笨拙地,用“控制”,来获取安全感。
他笨拙地,用“牺牲生活”,来表演自己的“敬业”。
他,和他最看不起的郝总,在“笨”的本质上,殊途同归。
只不过,郝总的“笨”,是流于表面的、政治上的“笨”。
而他的“笨”,是深埋于底层的、思维模式上的“笨”。
一种巨大的、从未有过的挫败感,和一种如梦初醒般的清醒,交织在一起,冲击着他的内心。
他站在项目组的门口,像一个迷路的孩子,看着那个“乌托邦”里的一切,感到既向往,又自惭形秽。
就在这时,林见夏似乎察觉到了他的存在。
她抬起头,看到了他。
她的眼神里,没有惊讶,也没有戒备。只是,像看到一个普通同事一样,平静地,对他,微微点了点头。
那一刻,沈知洲感觉,自己所有的内心戏,所有的挣扎和痛苦,在对方那双清澈、淡然的眼睛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小题大做。
他突然,很想跟她说点什么。
不是以“总监”的身份,也不是以“研究者”的身份。
而是以一个,刚刚“输”得心服口服的、笨学生的身份。
他想问她:“我……该怎么做?”
但他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
他只是,对着她,也同样,笨拙地,点了点头。
然后,他转身,离开了。
他没有回自己的办公室。
而是,第一次,在下午五点钟,这个他从未想过的时间点,拿起了自己的外套,走进了电梯。
他要去一个地方。
一个,能让他实践“林氏理论”第一步的地方。
他要去,把他那辆开了五年,每个月都要耗费他大量精力去保养、维修的、象征着他“精英身份”的德国老爷车,给卖掉。
然后,换一辆,最省心、最不用他操心的、普通的、能准时把他送回家的日本车。
他决定,从“放弃对完美座驾的执着”开始,来“治疗”自己那“自律到变态”的、可笑的“完美主义”。
这是他,作为一个“笨学生”,交上的第一份,笨拙的“作业”。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idbc-4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