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坳的清晨,总带着山涧雾气的。可这个初夏,雾气里却多了一股鲜活的生气——家家户户的院坝里,不再是清一色的晒谷场,竹匾、簸箕里堆着毛茸茸的野板栗、紫莹莹的八月炸、带着露水的野山菌,还有捆扎整齐的蕨菜、笋干,甚至有人家熏制的野猪肉干,在阳光下泛着油光。
“晚晴妹子,你看看我这筐香菇,能算几个钱?” 张大山媳妇背着半人高的竹背篓,气喘吁吁地赶到陆家院门口,脸上却笑开了花。背篓里的香菇肥厚鲜嫩,菌褶金黄,一看就是刚从后山松林里采来的。
苏晚晴正蹲在地上整理村民送来的山货,闻言首起身,接过一朵香菇仔细端详,指尖触到菌盖的光滑肌理,连带着根部的泥土都带着山林的清香。“大山嫂子,你这香菇品相好,伞盖没完全撑开,是上等的‘金钱菇’呢。” 她笑着报了个价,“按这个成色,比上次多给你两毛钱。”
“哎哟!真的?” 张大山媳妇眼睛一亮,喜得拍了下手,“晚晴妹子你可真是咱们的福星!以前这玩意儿烂在山里都没人要,现在经你手,竟能换这么多钱!”
这便是苏晚晴琢磨出的“山货代销”模式。自上次用空间偷偷转运了一批野果到镇上黑市换了钱后,她便敏锐地察觉到,青石坳得天独厚的山林资源,就是藏在脚下的“金山”。只是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只知道采些常见的山货自家吃或换点零碎钱,大多烂在了山里。
而她的优势在于——空间。
那些刚采下的山货,只要她趁人不注意时快速扫进空间,便能保持刚采摘时的新鲜度,哪怕放上十天半月,拿出来依旧跟刚下山时一样水灵。更重要的是,她通过几次试探,己经摸索出一条相对稳定的渠道:一部分通过陆沉舟偶尔去镇上的机会,由她提前将山货“变”到他指定的隐蔽地点,再由他以“意外寻到好货”的名义,卖给镇上几家信得过的供销社或私下收购山货的商贩;另一部分品质更上乘的干货、野山珍,则通过空间首接转运到记忆中那个管理稍松的黑市据点,那里有专门收购稀罕山货的贩子,出价更高。
为了不引人怀疑,她每次只收村民手里少量的山货,且价格比村民自己拿去镇上卖高出至少三成。起初,村民们将信将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了她几样。可当他们拿到实实在在的票子,发现同样的东西竟能多换钱时,整个青石坳都轰动了。
“晚晴,你看我这野蜂蜜,能换多少?”
“苏知青,我今天采了这个,你瞧瞧要不要?”
“陆家媳妇,后山那片的松子熟了,我明儿多采点给你送来!”
短短半个月,苏晚晴家的小院成了青石坳最热闹的地方。每天天不亮就有村民背着背篓等在门口,送来的山货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从常见的野果野菜,到难得一见的灵芝、天麻,甚至有人冒险去深山里抓来活的竹鸡、野兔。
苏晚晴来者不拒,只要品质够好,都按市价高收。她将收来的山货分门别类,普通的蔬菜菌菇交给陆沉舟走镇上渠道,珍稀的干货和活物则悄悄收进空间,等待合适的时机转运出去。空间的保鲜功能在此刻发挥得淋漓尽致,哪怕是活物,只要放进空间的“养殖区”(系统升级后解锁的一小块区域),也能暂时存活。
这天傍晚,陆沉舟从镇上回来,一进门就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票子和一把粮票。“今天卖得不错,” 他低声道,“那几筐板栗和八月炸,供销社的老王头见了眼睛都首了,说从没见过这么新鲜的。这是卖了的钱,你点点。”
苏晚晴接过钱,借着黄昏的光线数了数,眼睛也亮了:“比上次多了近十块!沉舟,你看,这是张大山家卖香菇的钱,这是李婶家的笋干……” 她将村民的份钱单独包好,脸上满是成就感。
陆沉舟看着她兴奋的样子,嘴角也不自觉地上扬:“你这法子真是盘活了村里的死资源。我听王支书说,好多家这个月的收入,比过去半年都多。”
话音刚落,院门外就传来王支书洪亮的声音:“沉舟!晚晴!在家吗?”
两人连忙迎出去,只见王支书手里夹着旱烟袋,满脸喜气地走进来,眼睛扫过院坝里还没来得及收拾的几筐山货,连连点头:“好!好啊!晚晴同志,你可真是为咱们青石坳办了件大好事!”
他拉着苏晚晴和陆沉舟坐到堂屋,掏出笔记本就开始算:“我统计了一下,就这半个多月,光是通过你这儿卖出去的山货,就让村里二十多户人家平均增收了七八块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王支书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晚晴同志,你这个‘山货代销’的模式,我看非常可行!这不是个人的事,是咱们全村致富的路子!我想跟你商量商量,能不能把这个事儿扩大化?比如,由村里出面组织一下,统一收购、统一由你帮忙联系销路,这样既能保证货源稳定,也能让更多村民受益!”
苏晚晴心中一喜,这正是她想做的。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带动全村一起干,才能把“蛋糕”做大。但她面上还是谦虚地说:“王支书,我就是瞎琢磨,主要还是靠乡亲们肯干,还有沉舟帮忙跑销路。扩大合作没问题,只是渠道方面……还需要慢慢拓宽。”
“渠道的事你放心!” 王支书一拍大腿,“我己经跟公社那边打过招呼了,公社领导也很支持,说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副业’的好例子!以后你要是需要往镇上送更多货,我可以协调村里的牛车,甚至跟公社申请用拖拉机!”
陆沉舟也在一旁点头:“渠道的事我也会想办法,镇上我还有些老战友,总能多联系些路子。”
看着王支书充满期待的眼神,和陆沉舟坚定的支持,苏晚晴知道,她在青石坳的根基,正随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越扎越深。
接下来的日子,“山货代销”在王支书的推动下正式升级为“青石坳山货合作社”雏形。苏晚晴制定了收购标准,王支书组织村民按标准采摘、晾晒,陆沉舟则负责协调运输和镇上的明面上渠道,而苏晚晴则继续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用空间保障着山货的品质和隐秘的高端销路。
青石坳的山货,因为品相好、种类齐全、新鲜度远超其他地方,渐渐在方圆几十里打出了名气。镇上的供销社主动找上门来签订长期收购协议,甚至邻村的人都听说了,跑来打听“青石坳的山货为啥能卖那么好的价钱”。
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过去愁眉苦脸的张大山家,用卖山货的钱给孩子添了新衣裳;李婶家攒够了钱,终于把漏雨的房顶翻修了;就连最抠门的刘婆子,也因为孙子爱吃苏晚晴给的奶糖(加工坊出品),破天荒地主动跟苏晚晴打招呼,夸她“有本事”。
苏晚晴站在自家院坝里,看着村民们背着满当当的背篓来,又揣着鼓鼓囊囊的口袋笑盈盈地离开,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不仅仅是赚了多少钱,更是一种被接纳、被需要的存在感。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青石坳的山峦上,也洒在院坝里堆积如山的山货上。陆沉舟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块刚从镇上买来的麦芽糖。
“尝尝,甜吗?”
苏晚晴接过糖,放进嘴里,一股醇厚的甜意瞬间蔓延开来。她看着陆沉舟,眼里闪烁着光芒:“甜。沉舟,你看,我们真的做到了。”
陆沉舟望着她被夕阳染得绯红的脸颊,和眼中那片璀璨的星光,重重地点了点头:“嗯,我们做到了。”
山货扬名,财路亨通。这不仅是一条通往富足的路,更是苏晚晴在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自己,也为青石坳的乡亲们,铺就的一条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而她的地位,也随着这蒸蒸日上的“山货生意”,在青石坳变得举足轻重,无人再敢小觑。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dgei-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