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玉娘献策,文化繁荣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9章:玉娘献策,文化繁荣

 

战后第三日,晨光初照,王家祖宅的砖石仍带着未散尽的硝烟气息。祠堂前的空地上,几人正低声交谈,商议着族中伤亡抚恤之事。

王昭立于廊下,手中翻阅一份文书,神色沉稳。昨夜一场激战虽令家族元气大伤,却也真正凝聚了人心。他深知,若只靠武力与谋略,终究难以长久立足于乱世。真正的根基,在于声望、在于人心、在于文化。

“少爷。”一道清柔却不失坚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王昭回头,见刘玉娘缓步而来,素衣微扬,眉目间透着几分思虑后的决断。

“你有何想法?”他将手中的文书放下,目光落在她身上。

刘玉娘轻声道:“敌军虽退,但隐患未除。我们若一味以兵应敌,终有疲乏之时。不如另辟蹊径。”

“另辟蹊径?”王昭挑眉,“说下去。”

“我想办一场诗会。”刘玉娘语出惊人,“邀请周边文人墨客共聚一堂,谈诗论道,既可宣扬我王家之名,亦能结交士林人脉,为日后布局铺路。”

王昭沉默片刻,缓缓点头:“此计可行,然族老未必肯允。”

果然,当二人步入议事厅时,几位年长族老己齐聚于此,听闻此事后,皆面露疑色。

“乱世尚武,岂能奢谈风雅?”族老赵氏冷声道,“我等刚经历大战,何来闲心搞什么诗会?”

另一位族老李氏也皱眉附和:“是啊,若真要办,怕也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王昭却不急不躁,起身拱手道:“诸位长辈所言极是。然《左传》有云:‘礼乐兴则民安,民安则国强。’我王家若欲立足长远,单靠刀剑不够,还需以德服人,以才立信。”

赵氏冷笑:“说得轻巧,谁来筹办?谁来主持?莫非你们几个年轻人就能撑起这等场面?”

刘玉娘上前一步,声音如珠落玉盘:“族中工匠虽少,但若拆分任务,各司其职,必能事半功倍。布景、茶艺、文具三组并行,每日设小赏激励,便可调动全族之力。”

赵氏仍未松口,反问:“那场地呢?万一风雨突至,如何应对?”

王昭接过话头:“若遇雨,可用曲辕犁木料搭建遮棚,灵活应变。且活动内容不止诗词吟诵,还可穿插农技讲习,既能助益民生,又能彰显我王家济世之心。”

李氏闻言,微微颔首:“倒也不无道理……只是,张老夫人那边,恐怕最难说服。”

刘玉娘微微一笑:“我去说。”

——

次日清晨,刘玉娘独自前往张老夫人的别院。屋内檀香袅袅,张老夫人端坐案前,手持一本泛黄旧书,神情淡漠。

“玉娘见过夫人。”她恭敬行礼。

张老夫人抬眼看了她一眼,淡淡道:“你是来劝我说诗会之事吧?”

“夫人明鉴。”刘玉娘不卑不亢,“王家如今虽有战功,却尚未在士林之中树立声望。诗会若成,不仅可招揽贤才,更能在邻郡留下美名,对家族长远大有裨益。”

张老夫人合上书卷,语气依旧冷淡:“你说这些,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若无人愿来,岂非自取其辱?”

刘玉娘轻轻一笑,取出一卷纸笺,缓缓展开:“夫人可知,去年泽州才子大会,有一篇《秋水赋》广受赞誉?作者正是我族中一位女眷。”

张老夫人眉头微动:“哦?”

“不仅如此,我王家己有简易印刷术,可印制精美邀请函,令宾客过目不忘。”刘玉娘顿了顿,又道,“夫人当年曾藏有前朝文人手稿,若能借此次盛会展出,必能唤起士林共鸣。”

张老夫人眼神微闪,似被触动,良久才缓缓点头:“好,我便拭目以待。”

——

筹备工作随即展开。

王昭将任务细化为三组,亲自监督进度。铁匠与木匠负责搭建临时棚架,书生与账房联手设计邀请函样式,并由班底成员分赴各地递送。

刘玉娘则亲率女眷绣制 banners,组织孩童朗诵古诗,整个家族上下齐心,气氛热烈非凡。

某日傍晚,一名书生兴奋地跑来禀报:“少爷!您看这个!”

王昭接过一张刚刚印好的邀请函,只见纸张洁白,字迹工整,背面隐约可见一行小字:“天成三年,进士张仲文赠。”

王昭心中一动,面上不动声色:“继续印制,务必确保每份邀请函都如此精致。”

——

活动当日,天空阴沉,细雨悄然落下。

众人顿时紧张起来,原定在庭院举行的开场仪式被迫中断,宾客到场迟缓,场面一度冷清。

王昭当机立断:“立即搭建遮雨棚!”

铁匠与木匠迅速行动,利用改良曲辕犁的结构原理,仅用半个时辰便搭出数座临时棚架,供宾客避雨。

与此同时,刘玉娘临场调度,组织宾客移步室内,安排即兴诗词接龙游戏,缓解等待情绪。

“今日雨水润物,不如以‘雨’为题,每人吟一句,接续者不得重复。”她提议道。

一人先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另一人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再一人笑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众人兴致渐浓,欢笑不断,反倒比原计划更加融洽。

待雨势稍歇,正式活动开始,诗会、讲习、展览轮番登场,宾客纷纷称赞。

——

临近尾声时,一名自称“河阳书生”的外乡人走到王昭面前,递上一卷诗稿。

“这是在下拙作,还请公子指点。”

王昭展开一看,只见其中一首诗写道:

风起云涌处,孤舟渡寒江。

旧识今犹在,谁知梦未央?

他眉头微蹙,总觉得这首诗有些意味深长,尤其是那句“旧识今犹在”,似乎另有玄机。

再细看字迹,竟与此前第31章中密室玉佩内壁刻痕极为相似。

王昭不动声色地收起诗稿,微笑道:“阁下才学出众,若有缘再见,定当详谈。”

那人深深看了他一眼,抱拳离去。

——

夜幕降临,活动圆满落幕,宾客陆续告辞。

王昭站在回廊下,望着满地残红,思绪万千。

刘玉娘缓步走来,轻声道:“今日之事,你觉得如何?”

王昭缓缓点头:“很好。不过,我总觉得那位河阳书生,不是寻常人物。”

刘玉娘眸光一闪:“你也注意到了?”

王昭没有回答,只是将那份诗稿收入袖中,抬头望向远方。

风起云涌,暗流仍在涌动。

而这一次,他选择以文化为刃,刺破迷雾,首指人心。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aaaa-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