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再遇玉娘,情愫暗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6章:再遇玉娘,情愫暗生

 

王昭立于祖宅门前,目光投向远方的官道。昨夜集市传来的消息己由快马送达——他们的人站稳了脚跟,货物销路渐开,市管税吏的态度也软了下来。局势看似平稳,但他知道,暗流正在涌动。

“公子,今日要亲自去一趟邻郡?”赵大锤站在他身后,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解,“那边可不太平。”

王昭回头看了他一眼,嘴角微扬:“越是不太平,越要去看看。”

话音未落,一名护卫匆匆跑来,低声禀报:“公子,属下刚收到线报,刘玉娘今早出现在城东市集。”

王昭眼神一凝,随即点头:“备马。”

一行人轻装简行,穿过几条街巷,不多时便抵达了熙攘的市集。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摊贩们正忙着将新到的货品摆上柜台。王昭缓步穿行其中,目光在人群中搜寻。

忽然,前方一处墨铺前围了不少人,皆是文士打扮,簇拥着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她眉目清丽,语调从容,正与众人谈论杜牧的诗作。王昭脚步一顿,心中微微一动。

正是刘玉娘。

他缓步走近,在人群外停住,假意拿起一锭墨,随意翻看,随后朗声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子美之笔,字字如刀,剖尽世态炎凉。”

人群顿时安静了几分,几人侧头看来,有人皱眉,有人惊讶。

趁此空隙,王昭悄然挤入人群,走到刘玉娘身旁,低声道:“上次听你吟《秋思》,至今犹记其意。”

刘玉娘微微一怔,转头看向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旋即恢复平静,轻轻一笑:“原来是王公子,多日不见,风采更胜从前。”

两人目光交汇,片刻沉默。

“今日怎得闲来市集?”她问。

“顺道来看看。”王昭答得轻松,“顺便买些墨,回去抄录些农具改良的笔记。”

刘玉娘闻言,目光在他手中墨锭上扫过,笑道:“王公子如今竟也研习诗书了?”

“诗书未必精通,但为政者若不通文理,岂不误事?”王昭反问一句,随即又补充道,“何况,能与才女论诗,也是幸事。”

她轻轻摇头,似笑非笑:“公子说笑了。”

这时,那几位文士察觉到这边气氛微妙,纷纷告辞散去。王昭顺势道:“市集喧闹,不如找个清净处说话?”

刘玉娘略显迟疑,轻声道:“家母还在家中等我。”

“若不便远行,可在附近小亭稍坐片刻。”王昭语气温和,却不容推拒,“我带了一本李太白的诗集,想请姑娘指点一二。”

她望了他一眼,最终点头。

二人沿街而行,避开喧嚣,来到一座临水小亭。亭中石桌上铺着薄霜,王昭取出随身携带的诗集,翻开一页,指着其中一句道:“‘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若换一韵脚,或许更合姑娘气质。”

刘玉娘接过书,指尖不经意擦过他的手背,两人皆是一顿。

她低头细看,轻声道:“公子倒真用心了。”

“谈诗论史,原该如此。”王昭微笑,“玉娘姑娘才情出众,不知可曾想过,乱世之中,女子亦可执笔为剑,而非仅倚窗待嫁?”

刘玉娘抬眼看他,目光沉静:“公子之意,是劝我走出闺阁?”

“不是劝,而是敬。”王昭语气认真,“如你这般才情之人,若只困于一方天地,实乃可惜。”

她沉默片刻,忽然道:“公子可知燕山之下,旧燕未归?”

王昭心头一震。

“燕山?”他重复一遍,目光微敛,“姑娘是在问归处?”

“或许吧。”她轻叹一声,将书合上递还给他,“人生如寄,谁又能真正归于故里?”

王昭接回书册,望着她的眼眸,第一次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那是种介于欣赏与心动之间的悸动,既理智克制,又隐隐灼热。

他缓缓开口:“若姑娘愿走,我愿为你开一条路。”

刘玉娘微微睁眼,似有些意外。

“我不知你的过往,也不问你的身份。”王昭继续道,“但我知你有才,有志,也有不甘。若你愿同行,我愿与你共赴风雨。”

她垂下眼帘,半晌无言。

风从水面掠过,拂起她的发丝,也吹动了王昭的心绪。

良久,她轻声道:“公子此言,太过沉重。”

“情之一字,从来就不轻。”王昭首视她的眼睛,“我知你设防,也知你试探,但我并不急。若将来你愿意信我,我会一首在。”

刘玉娘抬起头,看着他,神色复杂。

“你为何……对我如此执着?”

“因为我见过太多虚伪,却在你眼中看到了真心。”王昭语气坚定,“也因你,是我在这乱世中,唯一不愿错过的风景。”

她怔住了,仿佛被这番话击中了什么。

远处传来钟声,提醒着午时将至。

“我该走了。”她起身,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疏离。

王昭没有挽留,只是起身相送。

首至她身影消失在街角,他仍站在原地,望着那片空荡荡的青石板路。

风再起,卷起落叶,也卷起了他心中的某根弦。

他知道,这一章还未完,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aaaa-2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