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炉温里的分寸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章 炉温里的分寸

 

热处理车间的重油炉正吐出橘红色的火焰,炉口的热浪把两米外的温度计红针顶到了 60℃。冯靖远盯着刚出炉的钢板,硬度计的指针在 22HRC 左右晃悠,像个醉汉找不到平衡 —— 这是第七批因硬度不足报废的工件,断面的珠光体组织粗得像糙米,老质检员王师傅用锉刀搓了搓,铁屑纷飞却留不下深痕:“这钢就像没蒸熟的馒头,芯子里还是生的!”

炉旁的控制柜上,德国产的温控仪闪着绿光,设定的 “860℃保温 2 小时” 参数像道不可逾越的线。沈若雁翻着东翔厂的旧档案,1973 年的牛皮纸卷宗里,铅笔字记录着 “军工钢调质工艺”:“采用‘阶梯升温’,从室温到 600℃每小时升 100℃,600℃以上每小时升 50℃,像给钢坯慢慢热身。” 她的指尖在 “奥氏体化” 的曲线旁画了个圈,纸页边缘被炉温烤得发脆,“现在这炉子一上来就猛烧,钢坯心子没跟上,就像人突然跳进热水,里外受热不均。”

冯靖远蹲在炉前观察孔旁,耐热玻璃上的烟灰被他用袖口擦出片透明区。炉内的钢坯在火焰里若隐若现,靠近炉壁的部分己经发亮,中间却还发暗,像块没晒透的棉被。“王师傅,您烧过土灶吗?” 他往炉膛里撒了把煤粉,火焰 “腾” 地窜高,颜色从橘红变成亮黄,“这重油炉的火太冲,得像焖肉似的,先用小火把锅烧热,再慢慢加柴 —— 让钢坯从里到外都热透。”

老技工赵师傅的烟袋锅在炉体支架上磕出火星,烟灰落在灼热的钢板上,瞬间化成白灰。“我当学徒时,守的是反射炉,” 老人往炉门的缝隙里塞了块耐火砖,“那炉子的火像铺在钢坯上的毯子,温度升得匀,就像给人盖被子,从头暖到脚。现在这炉子火力集中在两边,中间总差口气,钢坯就像穿了件露心的衣裳。”

沈若雁抱着个铁皮盒进来,盒里装着 1969 年的 “炉温校正记录”。最上面那张纸用红墨水写着 “三点测温法”,在钢坯的头、中、尾各埋支热电偶,像给病人贴了三个体温表。“东翔厂的老法子,” 她指着记录里的温差数据,“允许炉内各点温差不超过 5℃,超过了就调火嘴,像给炉子扇扇子,把热空气赶匀。”

冯靖远盯着控制柜上的单点测温仪,那玩意儿只测炉壁温度,根本不管钢坯实际受热。“咱给钢坯装个‘随身温度计’。” 他从工具箱里翻出几根铠装热电偶,金属套管细得像针灸针,“把这玩意儿插进钢坯中心,温度不到不出炉 —— 就像给馒头插根筷子,筷子不烫就不算熟。”

王师傅往钢坯上钻了个细孔,热电偶进去时,导线在高温下微微发颤。“这法子听着简单,可咱的重油炉烧起来像头犟驴,” 老人调整着供油阀,油雾在炉膛里燃烧的 “噼啪” 声忽大忽小,“火嘴多,调这个那个就变,温度像坐过山车,哪有准头?”

冯靖远忽然抓起根长柄勺,往 1 号火嘴的喷油嘴处舀了勺水,蒸汽 “嘶” 地裹着火苗往后缩。“赵师傅说的‘分段控火’,能不能改成‘火嘴接力’?” 他在炉前画了个示意图,“让 1 号火嘴先烧到 500℃,再让 2 号火嘴接着烧到 700℃,像接力赛跑 —— 每个火嘴负责一段温度,就好控制了。”

当第一炉按新工艺处理的钢坯出炉,冯靖远的指尖在钢板上快速划过,灼热的温度烫得他指尖发麻,却能感觉到表面的硬度变化均匀。硬度计的指针稳稳停在 30HRC,像枚扎在靶心的钉子。王师傅用锉刀试了试,锉痕浅得几乎看不见:“这钢现在硬得像马蹄铁,能扛住大锤砸!”

沈若雁把三点测温的记录纸贴在墙上,三条温度曲线像三条并行的河流,起伏几乎一致。“东翔厂的老笔记说,‘炉温要像人的呼吸,该升时升,该稳时稳’。” 她的铅笔在曲线的平缓段画了个箭头,“这 2 小时保温,就是让奥氏体均匀长大,像给庄稼留足灌浆的时间。”

暮色漫进车间时,重油炉的火焰渐渐转暗,像疲惫的巨兽慢慢闭上眼。赵师傅正教年轻工人看火焰颜色,老人的手在供油阀上慢慢转动,“亮黄是火太急,橘红是正好,暗红是火弱了 ——” 钢坯在炉内的反光映在他们脸上,忽明忽暗,像跳动的夕阳。

冯靖远望着冷却后的钢板,表面的氧化皮被酸洗后,露出的金属光泽均匀得像镜面。他想起赵师傅说的,当年在三线工厂,没有精密仪器,全凭看火色、听声响判断炉温,那些在炉火旁练就的本事,像刻在骨子里的密码,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

远处的高炉喷出最后的火焰,把热处理车间的影子拉得很长。墙角的废钢堆里,几根没处理好的钢坯和新出炉的成品靠在一起,像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冯靖远忽然明白,所谓的工业精度,从来都藏在这些细微的调控里,在炉温的升降间,在火焰的明暗中,在那些让钢铁驯服的、代代相传的分寸里。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c0c-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