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改进矿物染料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章 改进矿物染料

 

前言: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可若想得到超越他人的辉煌,就必须付出努力。

连绵的秋雨敲打着陋室的瓦檐,滴滴答答,织成一片潮湿的灰幕。林远的小屋隔绝了外界的喧嚣,空气里弥漫着矿石的土腥、生石灰的微呛、米醋的酸香,混杂着熬胶的微腥。油灯如豆,将他伏案的身影拉长,投在斑驳的土墙上。桌上摊开的几片试色麻纸,上面涂抹的所谓“顶级”朱砂,或暗沉发乌,或浮艳粗糙,边缘甚至透出不祥的褐色。林远眉头紧锁,指尖捻着沾满红粉的石杵。这些被文人墨客吟咏的色彩,在时间与杂质面前,竟如此脆弱不堪。

油灯如豆,在粗陶灯盏里跳跃,将林远伏案的身影拉长,扭曲地投在斑驳的土墙上。“杂质…氧化…”他低声自语,目光扫过案头:省吃俭用买来的菜籽油、刚滤出的辛辣莱菔汁、黄褐色的蜂蜡、从泥瓦匠那儿讨来的生石灰粉。简陋的器具,承载着他超越时代的野心。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又一次尝试。辰砂粗粉倒入清水碗,浑浊的红弥漫开来。滴入珍贵的菜籽油,细竹枝快速搅动。水油撕扯间,浑浊的悬浊液开始分层:泥沙铁锈沉降,水层污浊,而上层油膜中,一片纯净得近乎妖异的朱砂颗粒悬浮着,如凝固的火焰。

“成了!”林远心中低呼,压抑着兴奋。细麻布网兜小心翼翼捞起这“精华”,沥干。那湿漉漉的粉末红得惊心动魄,远胜市面任何“上等朱标”。

但这纯净依然脆弱。他将湿砂与生石灰混合,填入粗陶小罐,湿泥封口,只留微小气孔。罐体埋入灶膛尚有余温的草木灰,利用灰烬余热低温煅烧。“土法保温,但愿稳定…”他喃喃着,感受灰中温度。

等待时,他融化了蜂蜡,滴入萝卜汁——这是模糊记忆中的天然表面活性剂,希冀其助颜料在胶液中均匀分散。

估摸着时间,火钳夹出温热陶罐。撬开封泥,热浪涌出。里面的粉末干燥细腻,颜色深邃稳定,不再是浮艳的红,而是沉淀了时光般内敛的朱红。取出一半,倒入小碟,加入熬好的牛皮胶液和那融有萝卜汁的蜂蜡液。骨针耐心调和研磨。奇妙发生了:加了蜂蜡的颜料膏体温润如玉,细腻柔滑,不再易干涩沉淀。

油灯下,狼毫笔尖蘸取丁点这心血凝聚的朱砂膏,轻点在新麻纸上。那一点红,如同黑暗中迸发的火星,纯粹、浓烈、稳定。林远久久凝视,油灯的火苗在他专注的瞳孔里跳跃。没有惊叹,没有垂询,只有斗室的寂静与手中这份由现代智慧在大宋土壤上催生的、超越时代的色彩。窗外更深露重,乡村沉睡,这一豆灯火下,孤独的探索者用坚持点亮了惊世之红。

朱砂的成功只是开端。蓝铜矿(石青)、孔雀石(石绿)碎屑入浅碟,滴入浓稠米醋。嗞——声中,灰绿色絮状杂质(氧化层)溶解上浮。细麻布滤去浮沫,清水漂洗,得到纯净鲜亮的钴蓝与翠嫩欲滴的孔雀绿!再用明矾水调和研磨,铝离子的保护膜悄然形成,对抗无形侵蚀。

灰扑扑的赭石粉在粗陶盘摊开。吊着的磁石一遍遍扫过,吸附走含铁的黑色杂质颗粒。沙里淘金般枯燥后,剩下的赭石粉更纯净温暖。一小撮入耐火小坩埚,埋入灶灰深处暗火煅烧。高温脱水,转化为赤铁矿,色彩更热烈——烧赭石诞生。

湿蛤粉加入浓稠牛皮胶液和奢侈的蜂蜜(保湿),用力研磨,覆盖力与坚固性稍增,但效果有限。剧毒的铅白锭切下极小一块,林远屏息,指尖尽量避开。蛋清搅打出细密泡沫,铅白粉末一点点加入研磨。蛋清蛋白质形成保护膜包裹铅粉——“希望能隔绝硫化氢…”他默默祈祷,带珍珠光泽的稀薄白浆单独存放,贴上醒目标记。鲜艳却剧毒见光死的雌黄?他摇摇头,果断放弃。

灶灰余温消散。小坩埚取出,里面的赭石粉己成鲜艳夺目的深红棕——烧赭石,带着燃烧的力量。

油灯下,色碟一字排开,如截取的彩虹:

朱砂:深邃稳定的红宝石色。

石青:纯净鲜亮的钴蓝色(明矾水护持)。

石绿:翠嫩欲滴的孔雀绿(明矾水护持)。

烧赭石:热烈的深红棕。

蛤粉白:柔和单薄(胶蜜增强)。

蛋清铅白:珍珠光泽的稀薄白(待验)。

媒介剂也摸索定型:桐油太慢,最终选用核桃油、蛋黄或动物胶加明矾调和,形成类似坦培拉的效果。

昏黄光晕里,这些超越时代的色彩静静绽放,纯净、稳定、。只有粗重的呼吸声和手指上洗不掉的斑斓印记见证着这一切。斗室外是沉睡的千年繁华,斗室内,一场无声的绘画材料革命己然燎原。林远蘸取一点新生的钴蓝,在记录麻纸边缘画下一颗微小的星辰。这光暂时只照亮方寸,却足以驱散时代的阴霾。吹熄油灯,黑暗中,那些色彩在记忆里燃烧得更亮。明天,还有铅白的考验,蛤粉的探索,以及如何将这些瑰宝带入画师的世界。路长,但钥匙己在手。

斗转星移,陋室中的秘火在无数个夜晚燃烧、冷却、再燃。颜料改进的零碎时光,在林远画画卖画的间隙里流淌了数年。当最后一抹烧赭石的红棕在调色板上稳定下来,林远心中积压的创作冲动如岩浆奔涌。他洗净双手,仿佛要洗去经年的矿尘与疲惫,郑重地取出一块打磨光滑的木板。

炭笔起稿,线条流畅。脑海中浮现的,是上一世记忆里,那带着怀旧暖意的八十年代唯美风。金色的麦浪,的谷穗,农人质朴满足的笑脸……《丰收》的图景在他心中早己酝酿成熟。他蘸取那来之不易的、稳定的色彩,一层层,精心涂抹。朱砂的红勾勒出热烈的夕阳,石青蓝点染出高远的天空,石绿翠描绘出田埂的生机,烧赭石棕塑造出土地的厚重与农人坚实的臂膀……

木板之上,色彩交融,光影流动。一幅凝聚着心血、技艺与超越时代色彩知识的油画——《丰收》,在简陋的斗室中诞生了。它、温暖、生机勃勃,与窗外现实的凋敝形成无声的对比,却又蕴含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期许。

画毕,林远长舒一口气。他取出一方小小的青田石,刻刀在石上划过,石屑纷飞。“画匠林远”——西个朴拙却坚定的字渐渐显现。蘸上印泥,他郑重地将这方小小的印记,钤印在《丰收》的角落。

陋室丹青,秘火炼色。属于画匠林远的道路,由此真正铺开。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cg0i-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