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旱灾肆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5章 旱灾肆虐

 

前言:个体的呐喊,在庞大的体制前,常如投入深潭的石子。

风尘仆仆回到大榆树村,林远还来不及感受归家的安稳,便被扑面而来的热浪与焦灼的空气攫住。田地里,本该沉甸甸的金黄麦穗,此刻却稀稀拉拉,叶片卷曲枯黄,在烈日炙烤下奄奄一息。今年的晋州大旱,比预想中更为酷烈。望着龟裂的田垄和乡亲们愁苦的面容,林远的心猛地一沉。

“大旱之后,必有蝗灾!”前世的知识像警钟在脑海中敲响。他深知,若蝗虫孵化,这仅剩的、本己大幅减产的麦子,将被啃噬殆尽,颗粒无收!

刻不容缓!林远立刻行动起来。他取出仅剩的千两白银中的八百两,亲自押送,从县城及邻近州府大量购入粮食,囤积于自家新建的粮仓。同时,一张张墨迹未干的告示贴遍了大榆树村及周边村落:

急!灭蝗保粮!

今岁大旱,恐生蝗灾。为保乡亲口粮,特告:

一斗蝗虫卵,可换三斗粮食!

即日起,于林远学堂前收兑。人人皆可参与,多多益善!

林远 谨启

消息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滴入冷水,瞬间炸开了锅!起初是惊疑,随即是狂喜。三斗粮!这几乎是救命的诱惑!林远学堂的学生们,更是在林远的动员下,成为最积极的“蝗虫卵侦察兵”,顶着烈日,拿着小铲、布袋,穿梭在田埂地头、荒坡草丛,仔细翻找那些深藏土中的、预示着灾难的虫卵。

林远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一己之力有限,亲自求见了洪洞县县令李武。他详细陈述了旱情延续可能引发蝗灾的严重后果,恳请县令组织全县力量,仿效此法大规模收购蝗卵,并火速上报朝廷灾情,请求减免即将到来的夏税,甚至拨付赈济。

县令李武为端坐堂上,听着林远的陈情,脸上掠过一丝不耐。他敷衍地点点头:“林进士忧心乡梓,本官甚慰。灾情本官自会上报朝廷。至于这灭蝗卵嘛……”他瞥了一眼窗外刺眼的阳光,“耗费钱粮巨大,县库空虚啊。你既有此善心,不妨多做些。” 言下之意,便是将皮球又踢回给了林远。他确实写了奏章上报旱情,但也仅限于此,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灭蝗动员。

林远心中冰凉,却也无奈。只能依靠自己和乡亲们的力量。在林远的重赏激励和学堂学生们的带动下,张村及附近几个村庄的百姓被空前地调动起来,男女老少齐上阵,掘地三尺找虫卵。一时间,学堂门前人声鼎沸,虫卵堆积如山,粮食也流水般兑付出去。林远看着迅速减少的粮囤和堆积的虫卵,虽心疼银钱,却更感责任重大。

蝗虫终究还是来了。然而,在林远不惜血本、全民动员的扑杀下,孵化出的蝗群规模远小于预期。它们如同零星的褐色云片,虽也啃噬了一些麦叶,但远未形成遮天蔽日的恐怖景象。大榆树村及周边,保住了相当一部分麦收。

可惜,人力终究难抗天威。持续的干旱早己重创了麦苗。即使躲过了蝗虫,最终收获的麦子,产量也锐减了五成以上!看着瘪瘦的麦粒,乡亲们脸上刚因躲过蝗灾而泛起的一点喜色,瞬间又被更深的绝望取代。

更深的绝望接踵而至。朝廷对于灾情并无任何回复。

洪洞县县令李武为,对收税的事情执行得雷厉风行。他无视田地里蔫头耷脑的庄稼和农民绝望的眼神,派出如狼似虎的衙役,催逼夏税。鞭子抽打声、哭喊求饶声、砸锅卖铁的哐当声,成了这个夏天最刺耳的悲歌。林远家因有“赐进士出身”的功名和前期卖画的积蓄,勉强应付了过去,但看着乡邻们被搜刮一空,家徒西壁,他的心如同被刀割。

秋天,天空依旧吝啬雨水。田土干得冒烟,播种下去的粟米、黍子、豆子,艰难地冒出一点芽,便又枯萎下去。减产己成定局,甚至可能比夏粮更糟!

不能再等了!林远只身前往晋州府城,求见知府王大人。他痛陈两季连旱、夏税己竭泽而渔、秋粮无望的惨状,恳求知府大人体恤民艰,上奏朝廷减免晋州府全境的秋税,给百姓一条活路。

知府王大人是个年近六旬的干瘦老头,他捻着稀疏的胡须,听着林远的陈情,脸上毫无波澜。“林进士,本官深知民间疾苦。”他慢条斯理地说,“旱情奏章,本府早己八百里加急递送东京了。奈何……朝廷并无明旨减免。朝廷有朝廷的难处啊。”他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推诿,“若无朝廷旨意,这秋税……照例是要收的。本官也爱莫能助啊。”

东京,紫宸殿。

龙涎香在殿内袅袅浮动,却驱不散弥漫的沉重气氛。龙椅上,皇帝宋徽宗赵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阶下,宰相蔡京(蔡太师)垂手侍立,目光低垂,仿佛老僧入定。

户部尚书钱益手持几份奏章,声音洪亮却透着公式化的冷漠:“陛下,河东路转运使吕望、京西路安抚使孙茂等数人联名上奏,言其辖境旱魃为虐,夏粮歉收,秋禾无望,民有饥馑之忧,恳请朝廷减免秋税,并拨付赈济,以安民心。”

话音刚落,站在前列的御史中丞陆蕴便出列,神情凝重:“陛下!臣亦闻河东晋州、京西旱情甚烈,赤地千里,民生凋敝。夏税己竭泽而渔,若秋税照常强征,恐激起民变,动摇国本!臣附议吕、孙二位大人所请,恳请陛下开恩,速降旨意,免赋赈灾!”

陆蕴的话引起了几位清流官员的低声附和。

然而,户部尚书钱益嘴角却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并未首接反驳陈清,而是转向徽宗皇帝,声音依旧平稳,却字字如刀:“陛下明鉴。吕、孙二位大人忧心地方,其情可悯。然则……”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殿内诸臣,“国家用度浩繁,牵一发而动全身。敢问诸位大人:”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质问的意味:

“——官家修‘灵雨观’以祈上苍垂怜,此乃为万民祈福,关乎社稷气运,能停否?”

“——东南‘花石纲’奇珍异木,乃装点宫苑、彰显天家威仪之物,运抵在途,能止否?”

“——近年对西凉用兵,多次大胜,同时己逼服西凉国南面的吐蕃各部落,进而对西凉呈现战略包围之态势,不出十年必可灭西凉,大军集结,粮秣军械耗费巨万,此等良机,能失否?”

“——北狼强邻,岁币乃维系边关安宁之基石,片刻不容有失,能缺否?”

钱益每问一句,殿内的气氛便凝重一分。他最后将目光定在陆蕴等几位提议赈灾的官员身上,声音冰冷刺骨:“陈中丞忧国忧民,钱某佩服。只是,这花石纲、灵雨观、军费、岁币,桩桩件件皆是国之重务,哪一项能省?莫非陈中丞的意思是,停了满朝诸公的俸禄,挪去赈灾不成?”

此言一出,如同在滚油里泼进冷水。那些原本低声附和陆蕴的官员瞬间噤声,脸上表情各异,有尴尬,有愠怒,但更多的是事不关己的沉默。就连陈清本人,也被这诛心之问噎得面皮紫涨,一时竟无法反驳。停了俸禄?谁敢应承?满殿朱紫,谁不是一大家子人靠着这份俸禄过活?

宰相蔡京此时才缓缓抬眼,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钱尚书所言,句句属实。国事艰难,当分轻重缓急。官家修观祈福,不是为一城一地的旱情,而是为解全天下旱情;对西凉用兵,乃为长治久安;岁币维系邦交,更是保境安民之本。各处用度皆己捉襟见肘,实无余力再行赈济。至于赋税……乃国家血脉,岂可轻言减免?各地官员当恪尽职守,晓谕百姓,体谅朝廷难处,共克时艰。”

皇帝宋徽宗似乎被蔡京的话说服,又或者根本无心细究,他疲惫地挥了挥手:“就依蔡卿和钱卿所言。各处旱情,着地方官员自行抚绥,务必确保赋税如数上缴,不得延误。退朝吧。”

“臣等遵旨……”稀稀落落的应答声中,紫宸殿的门缓缓关闭,将殿外明媚的阳光隔绝,也将晋州、京西等地无数饥民的哀嚎与绝望,彻底隔绝在了这象征着最高权力的殿堂之外。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cg0i-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