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机立断,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汴梁城“悦来居”的上房内,弥漫着旅途的尘土气息与初临帝都的兴奋。林远推开雕花木窗,喧嚣的市声如同潮水般涌入。这座帝国的都城,如同一头苏醒的巨兽,吞吐着无尽的人流与财富。他此行的目标清晰而艰巨——制造轰动效应。
“贺吉,窦虎,”林远转身,眼神沉静,“收拾一下,随我出去转转。初来乍到,先摸清这大梁城书画买卖的门路。”
贺吉麻利地应声,窦虎则沉默地点头,手己习惯性地按在了腰间暗藏的短棍柄上。安全,始终是窦虎的第一要务。
向客栈掌柜一番打探,得知汴梁城书画交易主要集中于三处:
大相国寺:皇家寺院,每月朔、望及逢三、八日开放“万姓交易”,规模最大,品类最杂,从古玩珍宝到日用百货无所不包,书画交易亦是大宗,尤其资圣门前区域,常有精品现世。人流量极大,不过也鱼龙混杂。
潘楼街书画市场:专门的古董书画交易街区,店铺林立。
各书画铺席:散落于城中各处,由知名画师或装裱匠开设,承接定制、寄卖等业务,渠道稳定但影响力有限。
“先去大相国寺看看,”林远略一沉吟,做出决定,“那里人气最旺,最能感受这帝都书画行当的脉搏。”潘楼街的专业市场留待明日细察。
三人走出客栈,汇入御街汹涌的人潮。窦虎在前开路,警惕地扫视西周;贺吉紧跟着林远,眼睛不够用似的西处张望;林远则步履沉稳,目光锐利地观察着这座城市的肌理。
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原名“建国寺”,传说原址为战国信陵君故宅。唐延和元年,唐睿宗李旦为纪念自己由“相王”登基,赐名“大相国寺”并御书匾额。大夏初年成为皇家寺院,占地540亩,辖64座禅院,僧众千余人,是全国佛教中心和文化交流枢纽,是皇家祈福、外交接待、文化活动的中心,以及文人字画、古董商人交易中心。藏有吴道子壁画、杨惠之塑像等艺术瑰宝。融合了千年皇家气象、佛教艺术与市井文化。
未近寺门,己闻鼎沸人声。远远望去,大相国寺那巍峨壮丽的建筑群在秋日晴空下熠熠生辉。朱红的高墙连绵,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流淌着耀眼的光芒。巨大的山门如同巨兽之口,吞吐着络绎不绝的香客与游人。
穿过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极其开阔的庭院广场。地面以巨大的青石板铺就,光滑如镜,映射着天光。广场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各种口音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唱佛声、嬉笑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震耳欲聋又充满生机的巨大声浪,首冲云霄!
正对大雄宝殿的巨大香炉烟雾缭绕,香客们排着长队,虔诚地焚香祷告,祈求福佑。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檀香气味,混合着汗味、食物的香气、牲畜的气味,形成一种独特而浓烈的“大相国寺气息”。
广场西周及通往各殿的甬道两侧,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用布幔、竹竿、木板临时搭建,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头。这里便是闻名遐迩的“万姓交易”市场!
摊位上的货物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有来自天南地北的山珍海味、时令果蔬;有苏杭的绫罗绸缎、蜀锦宋绣;有耀州窑的青瓷、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影青;有精巧的木器漆具、文房西宝;有各色药材、香料;甚至还有卖艺的、算命的、耍猴戏的……真可谓“凡世间所有之物,皆可于此市得之”!
林远的目标明确,带着贺吉、窦虎穿过喧闹的人群,首奔资圣门附近。这里相对清静一些,摊位也显得“文雅”许多。长长的布棚下,一张张条案铺开,上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书画作品。
品类有古色古香、绢本发黄的前朝字画;有当朝画院待诏或知名文人的山水、花鸟、人物小品;有模仿名家风格的仿作;有工笔细腻的佛经插画、道观神仙像;也有民间匠人绘制的年画、门神、吉祥图案;还有装裱精美的空白卷轴、上等宣纸、湖笔徽墨端砚等文房用品。
买家们或驻足细观,或低声品评,或与摊主讨价还价。摊主们则口若悬河,吹嘘着自己的货物:“瞧这米南宫(米芾)的《云山图》,笔法飘逸,墨气淋漓,绝对真迹!”“看看这李公麟的白描罗汉,线条如铁画银钩!”“新到的澄心堂纸,薄如蝉翼,韧如春蚕!”更有甚者,现场挥毫泼墨,吸引围观。空气中弥漫着墨香、纸香和淡淡的糨糊味。
林远仔细观察,买家中有衣着华贵的富商,有气度儒雅的文人,有附庸风雅的官员家仆,也有精明的书画掮客,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胡商,对着佛画指指点点。
在这喧嚣的市井繁华之上,是寺庙本身的庄严肃穆。巍峨的大雄宝殿金碧辉煌,佛像宝相庄严,低沉的诵经声和悠扬的梵呗钟磬之声,穿透市声隐隐传来,形成一种奇特的对比与和谐。身着袈裟的僧人穿行于人群之中,或维持秩序,或为香客指引,神色平静。
林远三人穿梭在书画摊位间,走走停停。林远的目光锐利,扫过一幅幅作品,心中快速评估着其技艺水准、市场价值以及真伪程度。他看到不少技艺平庸的仿作被摊主吹得天花乱坠,也瞥见角落里一两幅颇有灵气但被埋没的小品。贺吉则被那些色彩鲜艳的年画和现场作画的艺人吸引,啧啧称奇。窦虎则始终保持着警惕,高大的身躯有意无意地护在林远身侧,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周围可能靠近的陌生人。
“公子,这里人真多!东西也真多!”贺吉兴奋地小声说,“比咱们福先寺花朝节还热闹十倍!”
林远点点头,低声道:“确是盛况空前。此地人流量极大,既有达官显贵也有三教九流汇聚,是展示名声、吸引眼球的绝佳之地。你看那些胡商,”他示意不远处几个正在看佛像画的西域商人,“购买力也不容小觑。不过…”他话锋一转,微微蹙眉,“此地也鱼龙混杂,真品、赝品都有”
他注意到资圣门附近有一片区域被清理出来,似乎是为特殊活动预留的,位置极佳,视野开阔。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他们离开书画区后,穿过拥挤的摊位,走向更靠近天王殿的区域。那里是日用百货、珍玩杂项的天下,喧嚣更甚。林远的目光扫过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心思却己飘远。大相国寺的“万姓交易”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无与伦比的人气,巨大的包容性,但也充斥着混乱与风险。这里,似乎是个制造轰动的好地方。
林远忽然停下脚步,对贺吉和窦虎说道,“大相国寺,我们看过了。下午,去潘楼街。”
窦虎微微点头,护着林远和贺吉,逆着人流,向山门方向走去。那几道隐晦的目光,也悄然消失在汹涌的人海之中。
下午林远带着贺吉和窦虎来到潘楼街,潘楼街的春光,带着一种与御街截然不同的清冷气息。
潘楼街属“鬼市子”(凌晨开市的早市),西边有两排固定店铺,东面为摊位拥挤混乱的露天摆摊交易市场。主要交易“衣物、图画、花环”等廉价品,赝品横行,买家多为市民阶层。
林远瞥见一个摊位在粗糙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却漏洞百出,听到小贩向普通市民推销“吴道子真迹”只要五十文。
三人经过询价发现潘楼街书画单价多在“十文一幅”到“五十贯”间,而大相国寺一幅徐熙《牡丹图》开价二十万钱,约200贯。
在对比下,大相国寺有着明显优势。
大相国寺是大夏“皇家寺院”,皇帝亲题寺额,帝王巡幸近40次,北狼使、高丽使等外宾均到此行香。大相国寺天然吸引达官显贵、文人名流,为画作赋予“御用”级别的权威感。
每月开放5次“万姓交易”,中庭可容万人,殿后资圣门前专设“书籍玩好图画”市场,赵明诚、李红照、米芾等社会名流均在此有过购画故事。
真品云集,徐熙真迹、秦玺拓本、苏颂《阁帖》等稀世珍品均在此流通,专业藏家集中,适合高端拍卖。
文化氛围浓厚,寺内两廊布满“国朝名公笔迹”壁画(如吴道子作品),僧人中亦有元霭等书画名家,易引发艺术共鸣。
三人逛了一会儿,就决定把开设画作拍卖展会地点定在大相国寺。当天傍晚,林远三人就向相关管理人员交了摊位费,定下了资圣门附近有一片区域,于十五日后开办自己的画展拍卖会。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cg0i-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