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马座α的蓝光穿透"寻路者"号的舷窗,在纳米宣纸上投下三重星影。
陈飞云手握碳笔,将引力透镜扭曲的星光转化为《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的线条。
而伊琳娜解码的第一组外星信号,正以莫高窟藏经洞《全天星图》的排列方式闪烁。
半人马座α星系外围,"寻路者"号恒星际探测器的生态舱内。蓝白色的恒星光芒透过特殊滤光舷窗,在舱内投下三重交错的影子——这个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由三颗恒星组成,此刻它们的光芒经过"寻路者"号引力帆的偏折,在舱壁上形成了奇异的光纹。
陈飞云悬浮在微重力环境中,面前展开着一张特制的纳米宣纸。这种由碳纳米管编织而成的"纸张",薄如蝉翼却坚韧无比,能够承受恒星际空间的极端环境。他的手中,一支由"寒英粉"复合材料制成的碳笔,正随着手腕的微妙转动,在纸面上留下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这些线条并非随意勾勒,而是精确对应着半人马座α三合星系统的引力场分布——每一处弯曲,每一处顿挫,都暗合着三体引力舞蹈的数学之美。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的笔意……"陈飞云喃喃自语,目光在舷窗外的三合星与纸面间来回游移。他正在做的,是将中国古代星图中的艺术表达与现代天体物理的精确数据融合,创造一种全新的"引力拓扑图"。纸面上逐渐成形的图案,既有敦煌星图那流畅写意的神韵,又精确标注了三合星系统的拉格朗日点和星际物质流。
舱门滑开的轻微响动打断了他的专注。伊琳娜飘了进来,灰蓝色的眼眸下挂着淡淡的阴影,但嘴角却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她的手中拿着一块数据板,上面密布着奇特的波形图。
"又熬了一个分析周期?"陈飞云收起碳笔,眉头微蹙。自从"寻路者"号进入半人马座α星系,伊琳娜就几乎将所有时间投入到外星信号解码中。三年前他们在柯伊伯带边缘接收到的那个重复脉冲,如今己确认来自这个星系。
伊琳娜将数据板递给他,指尖轻点屏幕中央一组特殊的波形:"看这个序列——每隔37个脉冲就会出现一组谐波峰,恰好对应《全天星图》中二十八宿的分布规律!这不是巧合,陈!它们在用星图交流!"
陈飞云接过数据板,瞳孔微微扩大。屏幕上,那组被伊琳娜标记为红色的脉冲序列,如果按照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代《全天星图》进行空间投影,竟然能形成一个近乎完美的三维星图结构!更惊人的是,这个结构中缺失的部分,恰好对应着半人马座α星系中一颗己知的、拥有行星的恒星!
"它们在指引我们……"陈飞云的声音有些发紧,"就像敦煌的星图指引古代的航海者。"
伊琳娜点点头,从舱壁储物格中取出一个古朴的木匣。匣子打开,里面是一卷高清复制的敦煌《全天星图》绢本。"我对比了所有己知的古代星图,只有这份唐代星图的投影方式能与信号匹配。它们似乎……了解人类文明。"
这个可能性让舱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寻路者"号是人类第一艘恒星际探测器,搭载着最先进的AI和量子通讯系统,但此刻,两位宇航员却依靠1300年前的古老星图,解读着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历史的回响在星际空间中显得如此清晰。
"我们需要回应。"陈飞云最终打破沉默,指向自己刚刚绘制的三合星引力图,"用这种融合了古星图画法和现代物理的语言。如果它们能理解《全天星图》,或许也能理解这种'引力绘画'。"
伊琳娜的目光落在纳米宣纸上那些流畅而精确的线条上,突然眼前一亮:"等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中,每个星宿都有对应的'神形'描绘——角宿为蛟龙,亢宿为金龙……如果我们将这些形象与引力线结合,形成一种兼具科学精确性和文化象征性的'图文'……"
两人立即投入工作。陈飞云负责将三合星系统的引力场数据转化为更具艺术表现力的"星宿图",而伊琳娜则专注于将《全天星图》的投影法则编码为数学信号。生态舱内,全息投影仪将半人马座α的三颗恒星模拟在中央,蓝色的引力线如同丝带般缠绕其间,逐渐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星宿神形"图——在关键引力平衡点,东方的星宿神兽以简洁的线条浮现,仿佛在引力之海中游动。
"信号转换完成,准备发送。"伊琳娜的手指悬在控制台上方,灰蓝色的眼眸看向陈飞云,寻求最后的确认。
陈飞云凝视着全息图中那条在拉格朗日点L4附近"游动"的"角木蛟",轻轻点头:"发送吧。让它们看看,人类如何用星辰讲故事。"
信号以引力波调制的方式发射出去,这种物质几乎不受星际介质影响的传播方式,是"寻路者"号携带的最新技术之一。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半人马座α的三颗恒星在舷窗外静静燃烧,仿佛无声的观众。
36小时后,当"寻路者"号绕过比邻星b的冰冻行星轨道时,回应来了。
"收到信号!解码中……"伊琳娜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发颤。主屏幕上,一组全新的脉冲序列正在转化为图像。随着算法的运行,一个令两人瞠目结舌的画面逐渐清晰——那是一个与陈飞云发送的"星宿神形图"惊人相似的结构,但在"神兽"的位置上,替换为了一种流线型的、显然是非人类的智慧生物简笔画!更震撼的是,这个图像同样建立在精确的引力场模型基础上,其数学严谨性无可挑剔。
"它们理解了……不仅理解,还回应了!"陈飞云的声音近乎耳语,仿佛害怕惊扰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屏幕上,两种文明的艺术与科学,在星际尺度上完成了第一次真正的对话。
伊琳娜迅速调整参数,将外星图像与她数据库中的每一个文化符号进行比对。"这些生物形态……有些像深海热泉生物,但结构更复杂。它们似乎生活在强引力梯度环境中,体型适应了多维度的引力变化。"
陈飞云突然指向图像边缘的一组细微纹路:"看这个!像不像敦煌壁画中的'云气纹'?它们也在用类似的线条表达引力扰动!"
这个发现打开了新的思路。接下来的72小时里,"寻路者"号与那个未知文明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星际艺术对话"。陈飞云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夜叉"、"迦陵频伽"等形象与引力场模型结合,创造出兼具文化内涵和科学信息的"星图绘卷";而对方则回报以它们世界的"神话生物"与物理定律的融合图案。两种文明,相隔4.37光年,却找到了跨越物种的共通语言——对星空的敬畏,与将科学升华为艺术的冲动。
第七天,信号突然变化。新接收的图像不再展示生物形态,而是一组精确的轨道参数和一个陌生的星系图。
"这是……邀请?"伊琳娜将数据输入导航系统,计算结果令她呼吸一滞,"它们提供了一个位于三合星系统引力平衡点的坐标……那里应该什么都没有才对。"
陈飞云调出该区域的观测数据,确实只有空旷的星际空间。但当他将外星图像中的引力线叠加到星图上时,一个隐藏的结构浮现出来——一个利用三体引力平衡制造的、完全透明的"空间站"或"会面点"!
"我们得去看看。"陈飞云说,声音里是压抑不住的探索渴望。
伊琳娜检查了"寻路者"号的能源和生命支持系统:"引力帆状态良好,足够一次短途机动。但按照章程,首次接触需要地球方面的授权,通讯延迟要西年多……"
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达成了共识。有些机会稍纵即逝,有些决定需要现场做出。陈飞云调整引力帆角度,设定航向;伊琳娜则准备了一份详尽的记录,连同所有交流数据一起,通过量子通讯发回地球——无论结果如何,人类文明都将知晓这次接触。
当"寻路者"号缓缓驶向那个神秘的引力平衡点时,陈飞云拿出了珍藏的最后一样敦煌遗物——一幅微型复制品《千佛图》。他将这幅描绘三千佛国的小画贴在舷窗上,让半人马座α的星光透过无数佛影,在舱内投下斑驳的光点。
"爷爷曾说,敦煌的洞窟是古人想象的宇宙。"陈飞云轻声道,"现在,我们站在真正的宇宙面前,却依然需要那些古老的线条来理解它。"
伊琳娜将手轻轻覆在他的手上:"不是需要,是选择。科学告诉我们星辰的构成,但艺术告诉我们星辰的意义。"
舷窗外,三颗恒星的引力之舞仍在继续。而在它们创造的复杂力场中,两个文明的第一次真正会面即将开始。无论是敦煌的飞天,还是外星生物简笔画中的流线型生命,此刻都成为了宇宙宏大叙事中的一笔——一支跨越时空与物种的星核绘卷,正在引力与光的交织中,徐徐展开。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dhbc-1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