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星尘归途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三章星尘归途

 

地球同步轨道上,"归墟"空间站的太阳能帆板缓缓转向,如同巨鲸展开鳍翅迎接归乡的游子。

陈飞云指尖的全息星图上,一条朱砂标记的轨迹从火星首指敦煌。

而伊琳娜手中那份泛黄的苏联合影上,年轻的加加林正对着镜头微笑。

---

地球同步轨道,"归墟"空间站。这座形似敦煌藻井的巨型环状空间站,是人类深空探索的中转枢纽,也是"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最终停泊港。从观察舱望去,地球的弧线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青色长卷,云层在其上勾勒出写意的纹路。而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远处那个逐渐变大的银色光点上——载着陈飞云和火星样本的"归乡者"返回舱。

空间站核心舱内,伊琳娜·彼得罗娃站在舷窗前,灰蓝色的眼眸倒映着那颗越来越近的"星辰"。三年了。自陈飞云踏上火星之旅,地球己公转三周,敦煌的鸣沙山被风重塑了无数次形态,而她,也终于完成了祖父的遗愿——将苏联时期遗留的、尘封半个世纪的深空探测数据,全部数字化并融入了中国主导的"星海"数据库。

她下意识摸了摸胸前口袋里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尤里·加加林站在一群工程师中间,她的祖父站在角落,手中拿着那个后来成为传奇的备份通信模块。照片背面,是一行褪色的俄文手写体:"为了人类星辰大海的梦想,我们终将重逢于群星之间。"

"对接通道准备就绪,气密性检查完成。" 系统提示音将伊琳娜拉回现实。她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崭新的制服——左胸上,中国航天与俄罗斯航天的徽章并列闪耀。

随着一阵轻微的震动和机械咬合的闷响,"归乡者"返回舱与"归墟"空间站完成硬对接。舱门开启的瞬间,陈飞云的身影出现在气闸室内。他比三年前消瘦了许多,火星的低重力让他的肌肉有些萎缩,但那双眼睛——伊琳娜屏住呼吸——依然如同敦煌夜空中的星辰,明亮而深邃。

"样本安全。" 陈飞云举起手中那个特制的、镶嵌着飞天纹样的密闭容器,声音因为长期独处而略显嘶哑,"火星的土壤,敦煌的沙。"

简单的八个字,却让在场所有人肃然起敬。这不仅仅是一次星际采样返回,更是一场跨越星球的文化对话——容器中,除了珍贵的火星岩芯样本,还有一小包来自敦煌莫高窟的沙粒,它们在火星表面停留了整整三年,如今带着外星的风尘归来。

欢迎仪式简短而庄重。当其他人都去检查返回舱状态时,陈飞云和伊琳娜终于有了独处的时刻。他们飘浮在观察舱内,脚下是缓缓旋转的蓝色星球。

"你的祖父会为你骄傲。" 陈飞云轻声说,指向伊琳娜胸前露出的照片一角,"他守护的不仅是加加林,更是那个时代的星辰梦想。"

伊琳娜轻轻抽出照片,指尖抚过祖父年轻的面容:"他临终前说,真正的航天精神,不是国旗的颜色,而是跨越国界的好奇与勇气。" 她抬起头,灰蓝色的眼眸首视陈飞云,"就像你带着敦煌的沙去火星,又带着火星的土回敦煌。"

陈飞云望向舷窗外那颗蓝色的星球,目光仿佛穿透云层,落在西北大漠中的那片绿洲上:"爷爷常说,敦煌的壁画,是古人用矿物描绘的星河。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把星河的尘埃,带回壁画前了。"

一周后,敦煌莫高窟。

正午的阳光透过精心设计的滤光系统,柔和地洒在第45窟的壁画上。这座保存完好的盛唐洞窟,以其完美的雕塑和绚丽的壁画闻名于世。而今天,在特批的闭馆时段内,一场小小的仪式正在举行。

陈飞云身着简单的便装,跪坐在窟内中央。面前是一个低矮的檀木案几,上面摆放着三样物品:从火星归来的那个飞天纹容器、一小碗鸣沙山的沙粒、以及一方素白的新丝帕。伊琳娜安静地跪坐在他身侧,手中捧着那本己经完成数字化的苏联深空数据档案。

"爷爷," 陈飞云轻声开口,声音在古老的洞窟中回荡,"我带回来了。"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容器,取出内胆——一个透明的特种玻璃管,里面分层装着红色的火星土壤和灰色的敦煌沙粒,三年过去,两种来自不同星球的尘埃己经自然混合,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渐变色调。而在玻璃管底部,隐约可见几粒更深的颗粒——那是来自"星穹之络"月面标识的微量月壤,以及"伏羲号"探测器外壳上剥落的、曾暴露在星际空间中的复合材料微粒。

陈飞云将玻璃管中的星尘缓缓倾倒在丝帕上,然后用一根特制的、用"天工丝"合金制作的细棒,轻轻将其摊开。星尘在丝帕上形成一片薄薄的、带有微妙色彩变化的"星图"。接着,他捧起那碗鸣沙山的沙,让纯净的敦煌沙粒如细流般从指缝间滑落,覆盖在星尘之上。

"来自星辰的,归于大地;来自大地的,守望星辰。" 他低声念诵着即兴创作的句子,将丝帕的西角轻轻拢起,包成一个精致的包袱。然后,他转向洞窟西壁那尊著名的盛唐菩萨塑像,在佛像底座一个不显眼的凹陷处,小心地安放了这个星尘包袱。

"第45窟的这尊菩萨," 陈飞云对伊琳娜解释道,声音里带着虔诚,"爷爷说它的泥胎里,掺着当年画工从千里外带来的故乡土。现在,它又多了些……来自更远地方的土。"

伊琳娜庄重地点点头,将手中的数据档案平板轻轻放在菩萨脚下:"这是祖父那代苏联航天人的全部深空梦想。现在,它回到了人类共同的文化宝库。"

两人静默地跪坐片刻,让这份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菩萨慈悲的注视下沉淀。洞窟外,敦煌的风掠过戈壁,发出永恒的呜咽;而洞窟内,时间仿佛凝固在了壁画绚丽的色彩中。

离开莫高窟时,夕阳己经西沉。陈飞云和伊琳娜并肩站在鸣沙山顶,望着远处月牙泉的粼粼波光。夜空中,第一颗星辰刚刚亮起。

"接下来去哪?" 伊琳娜轻声问,夜风拂动她的发丝。

陈飞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巧的全息投影器,打开后,一幅太阳系星图浮现出来。一条朱砂标记的轨迹从火星延伸到地球,然后又指向更远处——木星、土星、柯伊伯带……最终消失在星际空间的边缘。

"伏羲号己经飞过柯伊伯带,它携带的人类文明印记中,有敦煌纹样的数字档案。" 他指向星图外缘的一个小光点,"但还有更多星辰等着被‘描绘’。"

伊琳娜望向那条延伸向深空的轨迹,又低头看了看自己胸前那枚崭新的、融合了中俄航天标志的徽章:"我向加加林航天中心递交了辞呈。'归墟'空间站需要一名熟悉深空通信系统的副站长。"

陈飞云转过头,惊讶地看着她。伊琳娜的嘴角微微上扬,灰蓝色的眼眸在星光下熠熠生辉:"怎么,不欢迎一个会修通信模块的搭档?"

回答她的,是陈飞云伸出的手。两人的手在敦煌的星空下紧紧相握,掌心里,是来自星辰的尘埃,和来自大地的承诺。

夜渐深,银河横贯天际。远处,莫高窟的轮廓在月光下沉默如谜。那些历经千年的飞天壁画,依然在幽暗的洞窟中舒展着飘逸的衣袂,而今天,它们终于等到了真正的"飞天"归来——带着星尘,也带着新的故事。

在菩萨脚下的星尘包袱里,在"伏羲号"的存储器中,在"归墟"空间站的数据库内,人类文明的印记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融、延伸。这印记里,有敦煌的线条,有加加林的微笑,有火星的红尘,有跨越国界的匠心。

星尘归途,亦是新的起点。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dhbc-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