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随口解答:把博导问懵的超纲题

字体:     护眼 关灯

39. 随口解答:把博导问懵的超纲题

 

《金融衍生工具》的选修课教室里,气氛有点不对劲。

讲台上,头发花白的李博导正拿着激光笔,对着PPT上的“期权定价模型”讲解,忽然停了下来,眉头拧成个疙瘩。台下的学生们面面相觑——这己经是李博导第三次卡壳了,而问题的源头,就坐在最后一排。

阎宸手里转着笔,脸上没什么表情,仿佛刚才那句“老师,您这个模型假设有点问题”不是他说的。

事情要从半小时前说起。

李博导是闽大金融系的“镇系之宝”,主攻金融工程,据说年轻时在华尔街做过操盘手,讲起课来深入浅出,从不照本宣科。今天他讲的是“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这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理论,复杂到能让大半学生听到打瞌睡。

“这个模型的核心假设是‘无风险利率恒定’,但现实中利率是波动的,所以我们需要引入‘随机利率模型’来修正……”李博导正讲得兴起,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传来一声轻咳。

阎宸举手,语气很客气:“李老师,不好意思打断您,我觉得这个修正方向可能有问题。”

全班瞬间安静了。谁都知道李博导最忌讳别人质疑他的模型,上学期有个研究生当面提了点不同意见,被他怼得“怀疑人生”。

李博导的脸色沉了沉:“哦?你说说看,哪里有问题?”

“随机利率模型确实能修正利率波动,但忽略了‘流动性溢价’。”阎宸放下笔,身体微微前倾,“您假设的‘市场完全有效’在现实中不存在——比如场外期权交易,对手方信用风险、交易成本都会影响定价,单纯修正利率,结果还是会偏离实际。”

他顿了顿,想起去年宸星集团做的一笔外汇期权对冲,补充道:“举个例子,我们去年做过一笔欧元对人民币的期权交易,按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算出来的价格是3.2%,但实际成交时加了0.5%的流动性溢价,因为对手方是中小银行,信用评级偏低。”

教室里鸦雀无声。

学生们听得一脸懵——“流动性溢价”“对手方信用风险”这些词,别说本科生,连研究生都未必能说清楚,这新生怎么张口就来?

李博导愣住了,手里的激光笔差点掉在地上。他盯着PPT上的模型,又抬头看了看阎宸,眼神从最初的“质疑”慢慢变成了“惊讶”。

“你……做过实际交易?”李博导的声音有点发紧。

“帮家里的公司处理过一点业务,不算专业。”阎宸说得轻描淡写。

他没说的是,去年那笔交易涉及5亿欧元,是为了对冲企业园进口设备的汇率风险,当时他用的是自己改良的定价模型,比银行给的方案节省了近200万人民币。

李博导沉默了几秒,忽然笑了:“有点意思。你接着说,该怎么修正?”

这一下,全班都炸了——李博导居然没发火,还让他“接着说”?

阎宸也没客气,拿起粉笔走到黑板前,首接在李博导的模型旁边画了起来:“可以引入‘双因素模型’,把利率波动和信用风险拆分成两个变量,再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交叉影响……”

他的粉笔字不算漂亮,却异常工整,公式推导得又快又准,连李博导都忍不住凑过去看,时不时点头,偶尔插一句“这里的波动率参数是不是应该用历史数据校准”,阎宸立刻回应“用隐含波动率更贴合市场预期”。

台下的学生们彻底看傻了。

林小胖揉了揉眼睛,偷偷问旁边的赵阳:“他写的这是中文还是密码?我怎么一个字都看不懂?”

赵阳也一脸茫然:“不知道,但感觉好厉害……比老陈的课吓人多了。”

王浩推了推眼镜,拿出手机偷偷录像——他爸最近在琢磨要不要做期货对冲,说不定这段推导能用上。

黑板很快被写满了。阎宸放下粉笔,转过身:“大概就是这样,可能有点粗糙,老师您多指点。”

李博导盯着黑板上的推导过程,手指在下巴上轻轻敲击,过了足足五分钟,才缓缓开口:“这个思路……我在华尔街时,见过类似的改良模型,但比你这个复杂得多。你用的‘双因素拆分法’更简洁,适合中小机构操作。”

他顿了顿,看向阎宸的眼神带着探究:“你到底是从哪学的这些?”

“看书看的,”阎宸笑了笑,“以前在家族的书房里翻到过几本老资料,随便看看。”

这个回答半真半假——他确实看过不少“老资料”,但那些是阎家收藏的、从未对外公开的华尔街顶级交易员笔记,连李博导都未必见过。

李博导显然不信,却没再追问,只是摆摆手让他回座位:“这节课剩下的时间,我们就讨论你这个模型。”

接下来的时间,课堂彻底变成了“阎宸与李博导的学术研讨会”。李博导抛出的问题越来越深,从“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逻辑”到“结构化产品的风险对冲”,阎宸都应对自如,甚至偶尔还能反问一句,让李博导陷入沉思。

“你觉得‘次贷危机’的根源是模型缺陷,还是人的贪婪?”李博导忽然问了个超纲的问题。

阎宸想了想:“模型是工具,就像刀能切菜也能伤人。次贷危机里,银行明知借款人没有还款能力,还把贷款打包成证券卖出去,这不是模型的错,是使用者的错。”

“说得好!”李博导拍了拍手,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这才是学金融的人该有的认知!”

下课铃响时,学生们还意犹未尽。李博导看着黑板上的推导,忽然对阎宸说:“下周三下午有空吗?来我办公室一趟,我们聊聊你的思路,说不定能合作写篇论文。”

全班倒吸一口凉气——让本科生和博导合作写论文?这是闽大建校以来头一遭!

阎宸愣了一下,婉拒道:“谢谢老师,但我目前只想把课本知识学好,暂时没考虑论文的事。”

李博导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也好,不急,你想通了随时来找我。”

走出教室,林小胖才敢大声喘气:“阎宸,你刚才差点把李博导问懵了!我看到他手都在抖!”

“哪有那么夸张,”阎宸无奈地笑了,“李老师是在思考。”

“思考?我看他是被你吓到了!”赵阳凑过来,一脸崇拜,“你那些模型到底是从哪学的?比我哥他们投行的分析师讲得还厉害!”

王浩推了推眼镜:“你提到的‘蒙特卡洛模拟’,我前几天在一本外文期刊上看到过,里面的推导和你刚才写的几乎一样,那本期刊是顶级金融工程杂志,一般人根本看不到。”

阎宸没解释,只是拍了拍王浩的肩膀:“你要是感兴趣,我可以推荐几本书给你。”

“真的?”王浩眼睛一亮,“太好了!”

他们刚走到教学楼门口,就被李博导的研究生拦住了。

“同学,等一下!”研究生递过来一张名片,“李老师让我加你微信,说以后有学术问题想请教你……哦不,是和你交流。”

阎宸接过名片,上面印着“闽江大学金融工程研究所”的字样。他扫码加了微信,刚通过好友申请,就收到了李博导发来的消息:“周末有空吗?想请你喝杯咖啡,聊聊你那个‘双因素模型’的细节。”

林小胖凑过来看了一眼,倒吸一口凉气:“博导请你喝咖啡?阎宸,你这是要‘一步登天’啊!”

“只是学术交流。”阎宸收起手机,心里却在想——这下怕是又要“显眼”了。

果然,不到半天,“金融系新生阎宸把李博导问懵了”的消息就在校园论坛上传疯了。

“有图有真相!李博导在课堂上夸他‘思路超越华尔街’!”

“我室友在现场,说他推导的模型连研究生都看不懂!”

“这哪是新生?这是披着校服的金融大佬吧!”

甚至有其他系的学生跑来金融系“围观”,趴在教室后门看阎宸上课,吓得他只好提前溜回宿舍。

“你现在比校猫‘大黄’还火。”林小胖一边啃着苹果,一边刷着论坛,“有人扒出你高考满分,拒绝清北,现在又搞定了李博导,说你是‘闽大隐藏的扫地僧’。”

阎宸头疼地揉了揉太阳穴:“我只是想安安静静上个课。”

“安安静静?”赵阳笑着拍他的肩膀,“你这水平,想安静都难。对了,晚上有计算机系的篮球赛,去看吗?听说他们系有个‘三分神射手’,特别厉害!”

“不去了,”阎宸拿出《金融史》课本,“晚上要复习,明天老陈的课要提问。”

“学霸的世界我们不懂。”林小胖哀嚎一声,瘫在椅子上,“我还是想想怎么应付下周的高数测验吧。”

阎宸看着课本上的“郁金香泡沫”,忽然想起李博导最后说的话:“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再复杂的模型,最终都要回归到‘人’的需求。”

他拿出手机,给张姐发了条消息:“宸星商超的供应商最近有没有资金压力?如果有,让他们联系我,宸星可以提供供应链金融支持,利率按银行基准利率的80%算。”

这是他刚才听李博导讲“衍生品风险”时想到的——与其用复杂的模型对冲风险,不如从源头帮供应商解决资金问题,这比任何金融工具都管用。

张姐很快回复:“有好几家蔬菜供应商说秋收资金周转不开,我这就让他们联系您!老板,您这是又学了啥新招啊?”

阎宸笑了笑,回了句:“刚学的‘课本知识’。”

放下手机,他继续看课本,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书页上,把“泡沫经济”西个字晒得暖暖的。

他知道,自己大概永远成不了“完全的普通人”——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商业思维、看过的资料、经历的事,总会不经意间冒出来。

但这也没什么不好。

就像李博导说的,工具本身没有对错,关键看怎么用。他可以用复杂的模型帮供应商解决资金问题,用金融知识优化宸星的定价策略,甚至用课堂上学的理论,让企业园的运营更高效。

这样的“不普通”,似乎也挺有意义。

晚上,阎宸收到了李博导的微信,问他周末有没有空去研究所参观。他想了想,回复:“周六下午可以,不过我可能要带个朋友一起,他对编程感兴趣。”

他指的是王浩——王浩的父亲最近在做农产品供应链,正好可以让他听听研究所的“供应链金融”项目,说不定能帮上忙。

王浩听说后,激动得差点把编程书撕了:“真的可以去?那可是李博导的研究所,里面有全省最先进的金融模拟系统!”

“当然,”阎宸笑着说,“就当是……课堂知识的实践课。”

林小胖凑过来,一脸羡慕:“那我呢?我能去吗?我可以给你们带零食!”

“你?”阎宸故意逗他,“你能看懂那些模型吗?”

“看不懂但我能吃啊!”林小胖梗着脖子,“补充能量也是很重要的!”

赵阳在旁边哈哈大笑:“带上他吧,说不定李博导看到他,就知道‘普通人’长啥样了。”

宿舍里又闹了起来,窗外的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映在墙上,像一幅热闹的画。

阎宸看着眼前吵吵闹闹的室友,忽然觉得——就算偶尔会“超纲”,偶尔会被围观,只要身边有这些人,他的大学生活就依然是“平凡”的。

这种平凡里,藏着最珍贵的东西——可以自由地分享知识,真诚地帮助别人,还有一群愿意陪你“不务正业”的朋友。

他合上书,加入了他们的“周末计划”讨论,声音里带着笑意。

至于那个把博导问懵的“超纲题”,早己被抛到了脑后。

毕竟,比起复杂的金融模型,还是和室友们一起规划周末更有趣。

而这,才是他来大学的真正目的。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dae0-4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