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陆海洋博物馆的玻璃穹顶透进淡金色的阳光,林悦站在“北欧之星”货轮残骸的展台前,指尖划过锈迹斑斑的船舷。邓溪的演讲刚刚结束,金发女子正被记者簇拥着往外走,胸前那枚银灰色锚链胸针在灯光下闪着光,与苏然戒指上的纹路如出一辙。
“林博士,她的胸针内侧有字。”小陈举着长焦相机的屏幕凑过来,照片里的胸针被放大,能清晰看到刻着“δ734-Ⅲ”,“和潜艇残骸的编号只差罗马数字。”
林悦的目光落在展台角落的航海日志复制品上,某页用挪威语写的批注被红笔圈出,翻译过来是“家族的锚链,第三代才能解开”。她忽然想起邓总工程师笔记本里的家谱——邓溪是他的孙女,正好是第三代。
“帮我查1974年‘北欧之星’的货单。”林悦的声音压得很低,指尖在手机上快速搜索,“特别是标着‘生物样本’的舱位。”
货单在屏幕上展开时,一行标注引起了她的注意:“冷藏舱C区,编号Ⅲ,收货人为Olav”。正是苏然录音里提到的那位国际海洋保护组织顾问,也是潜艇残骸船员名单上的最后一个签名。
展厅的灯光突然暗了下来,应急通道的绿色指示牌亮起,在地面投下狭长的光带。林悦跟着光带走到消防栓旁,发现栓体上有个微型锚链凹槽,恰好能容纳邓溪胸针的底座。
“你果然找到了这里。”邓溪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她己经摆脱了记者,手里拿着个黄铜制成的船锚钥匙,“我祖父说,只有能看懂锚链密码的人,才有资格知道真相。”
钥匙插入凹槽的瞬间,消防栓旁的墙壁缓缓移开,露出个隐藏的陈列柜,里面放着个密封的玻璃罐,罐内漂浮着块深蓝色的布料,边缘绣着极小的Ω符号——是当年邓总工程师穿的水兵服残片。
“这是1974年他从潜艇带出来的,”邓溪的指尖划过玻璃罐,“布料里缝着全球十二处病毒基地的坐标,其中三处己经被激活。”她忽然掀起衣袖,小臂上有块淡青色的胎记,形状比邓总颈后的更完整,“我的基因里也有δ序列,是天然的病毒探测器。”
林悦的手机突然震动,苏然发来段视频:他坐在病床上,手里举着邓总留下的那枚三等功勋章,勋章背面的小字在阳光下显形——“最后一处在南纬60°,与南极科考站共享坐标”。
“是罗斯海。”林悦的呼吸骤然急促,想起斯瓦尔巴群岛的病毒样本里检测到南极磷虾的基因片段,“他们想利用南极的低温,让病毒进入全球性休眠循环。”
邓溪突然将胸针摘下来塞进林悦手心,金属触感冰凉,内侧的尖刺刺破皮肤,渗出血珠的瞬间,胸针突然弹出微型芯片。“这是我父亲临终前藏的抗体强化剂,”她的眼眶泛红,“需要你们俩的血液才能激活——就像当年你和苏然在冰海做的那样。”
展厅外传来警笛声,小陈慌张地跑进来:“挪威警方说我们涉嫌窃取文物!是Olav的后人报的警!”
林悦攥紧胸针冲向紧急出口,邓溪在身后喊:“去码头找‘极光号’科考船,船长会带你们去南极!”她的声音被警笛声吞没,最后那句“我祖父的忏悔录在冷藏舱”却清晰地钻进林悦耳朵。
码头的风带着海水的凉意,林悦跳上“极光号”时,船长正举着苏然发来的加密邮件,邮件里只有一张照片:苏然将锚链戒指贴在医院的玻璃窗上,戒指的影子在墙上拼出“信任”两个字。
“苏排长说您需要这个。”船长递来个保温箱,里面是用干冰保存的血液样本,标签上写着“苏然,36.7℃”。林悦忽然想起自己的基础体温是37℃,两个数字相加,恰好是δ病毒的灭活温度73.7℃。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bieh-2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