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一章 时光的新芽
老槐树的枝桠上,共生苗的藤蔓己经爬满了半棵树,春天开出的槐花里,总夹杂着几朵金黄的向日葵,成了老巷独有的“时光印记”。小念的儿子小槐,刚上小学,每天放学都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树下,把当天学的生字写在槐树叶上,说是“给太爷爷太奶奶当作业”。
“爸爸,老师说‘传承’就是把好东西留给后来人。”小槐举着写满字的叶子,跑到南宫丽的玄孙面前,他正调试“时光信箱”的新功能——语音留言会自动转换成文字,刻在木质明信片上,挂在“时光树”上。
“对呀,就像太爷爷的回忆录,太奶奶的画,传到我们手里,再传到你手里。”他指着“时光树”上最新的明信片,是个新疆大叔的留言:“在老槐树下吃了碗馄饨,想起我妈做的拉条子,原来好吃的东西,都藏着家里的味道。”
“时光博物馆”的国际展厅正式开放,里面陈列着各国“时光老树”的故事——日本京都的老樱树下,有夫妻每年拍一张合影,坚持了五十年;意大利的老橄榄树旁,有祖孙三代开的面包房,秘方里藏着“要像揉面团一样揉日子”的家训。
小念在展厅入口放了面“共鸣墙”,游客可以贴上自己与家乡老树的合影。有张照片来自非洲,一个小女孩抱着猴面包树,笑得像小槐花,配文写着:“它也像老槐树一样,能结出甜果子。”
馄饨摊的“时光奖学金”走出了国门,和海外的艺术院校合作,资助外国学生来中国写生。第一个来的法国女孩,画的第一幅画就是老槐树下的馄饨摊,画里的老板正给小槐加蛋,阳光落在汤里,像撒了把金豆子。
“这就是《The Tree of Time》里写的‘人间烟火’吧?”女孩把画送给小槐,“回去后,我要在我家的老橡树下,也摆个面包摊。”
那年槐花盛开时,老槐树的“时光种子”在全球百个城市发来了开花报告。小念把这些照片做成巨幅拼图,挂在博物馆的外墙上,从中国的老巷到巴黎的街头,绿色的藤蔓缠绕着不同的建筑,像条穿越国界的“时光纽带”。
南宫丽的玄孙带着小槐,在拼图前埋下了新的“时光胶囊”,里面有小槐的画、法国女孩的画,还有一包混着各国土壤的种子。“等你像爷爷这么大时,挖出来看看,这些种子是不是在世界各地都发了芽。”
秋天,小槐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写了篇《我家的树》,里面说:“老槐树会变老,但它的种子会变年轻,就像太爷爷太奶奶,虽然不在了,却在很多人心里活着。”这篇作文得了奖,被刻在木牌上,挂在老槐树最粗的枝桠上。
那年冬天,老槐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里写着:“它用百年的守望证明,最伟大的文明,是让普通人的爱,能跨越时光与地域,成为人类共通的语言。”
颁奖那天,小念带着小槐去了现场,孩子手里攥着片槐树叶,说要“让太爷爷太奶奶也听听好消息”。站在聚光灯下,小念忽然想起欧阳俊纸条上的话:“所谓永恒,是看着你爱的人,把你爱的事,一首做下去。”
很多年后,小槐成了“时光守护者”的第三代传人。他在老槐树下建了座“时光实验室”,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用3D打印技术,复刻自己与家人的故事模型。有个孩子打印了对月亮吊坠,红绳上系着槐花瓣,像极了当年欧阳俊送给余茹的那对。
“这才是重生的意义。”小槐给孩子讲解时,阳光穿过老槐树的叶子,在模型上投下跳动的光斑,“不是回到过去,是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把爱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风吹过,共生苗的花叶簌簌落下,落在“时光实验室”的窗台上,像给新的故事,盖上了时光的邮戳。远处的馄饨摊飘来香气,新老板用多国语言吆喝着,调子还和2013年一样,温柔得能焐热最冷的日子。
属于他们的故事,就像这老槐树的新芽,永远在时光里生长,带着欧阳俊和余茹的温度,带着南宫丽的释然,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珍惜,长成跨越国界的森林,告诉每个路过的人:
爱,是唯一能穿越所有时光的种子。
而那对月亮吊坠,依旧在博物馆的中央展柜里,玻璃上倒映着无数张年轻的脸,像无数个正在发生的新故事。偶尔有风吹过,展厅里会传来细微的回响,像是在说:
“看,我们的种子,开了满世界的花。”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baig-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