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东海之滨的“海产革命”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0章 东海之滨的“海产革命”

 

青竹村的晒谷场被月光浸成银色,苏禾蹲在蜂箱前割蜜,木勺刮过蜂巢的声响里,忽闻远处官道传来马车轱辘声。沈掌柜的锦缎车帘掀开时,海风裹着咸腥味扑面而来,他金丝眼镜上凝着水珠,像刚从海里捞上来的。

“苏娘子,出事了。” 他攥着张皱巴巴的海图,“沿海盐枭断了咱们的海产供货,连渔船都不让靠岸。” 图纸上,青竹山野计划中的 “蜂蜜海蜇” 生产线被红笔打了叉,旁边批注着 “盐帮禁地” 西个血字。

程砚握着猎刀从柴房走出,刀刃在月光下映出冷光:“他们凭什么?” 沈掌柜苦笑,从袖中掏出枚断齿的盐票:“就凭这个。盐枭老大‘海夜叉’掌控着七省盐引,咱们用蜂蜜腌海蜇,断了他私盐生意。”

苏禾起身时,蜜蜡封条蹭过裙摆,她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波斯见过的防水皮囊。“用蜂蜡。” 她指尖抚过蜂箱边缘,“把蜂蜡融了涂在木桶上,既能防水又能保鲜。” 程砚挑眉,猎刀柄磕在蜂箱上发出闷响:“我去山里砍些柏木,柏油混着蜂蜡,比渔网还结实。”

三日后的漳州港,青竹山野的运货船缓缓靠岸。苏禾站在船头,看着程砚用蜂蜡柏木桶装好的海蜇,桶身刻着细密的竹纹 —— 那是青竹村的防伪标记。码头上,盐帮的喽啰们扛着盐袋堵在路口,为首的疤面汉摸着腰间短刀:“想拿货?先过老子这关。”

“这位大哥,” 苏禾福了福身,从袖中掏出块蜂蜡皂,“尝尝青竹山野的新货?” 疤面汉挑眉接过,忽然被皂体里嵌着的海藻碎吸引。他咬下一口,蜂蜜的甜混着海藻的鲜在舌尖炸开,惊得差点咬到舌头。

“这是海藻糖糕,” 苏禾趁热打铁,“用井盐腌的,不伤滩涂。” 她指向远处退潮后的泥滩,本该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长着稀稀拉拉的碱蓬草,“盐枭用粗盐晒盐,把滩涂都腌死了,咱们的井盐……”

“少废话!” 疤面汉抹了把嘴,“海夜叉说了,谁跟你们合作,就是和盐帮作对!” 他挥手示意喽啰动手,却见一艘渔船破浪而来,船头插着青竹山野的蜂纹旗。老渔民站在甲板上,举起张滴着水的渔网:“苏娘子!用蜂蜡补的网,比棉线结实三倍!”

苏禾转头看向沈掌柜,后者会意,从怀中掏出官府批文:“这是泉州府的‘环保嘉奖’,青竹山野的井盐工艺,能救滩涂。” 批文上的朱砂印在阳光下泛着光,疤面汉的脸色瞬间变了。

当晚,青竹山野的临时工坊亮起油灯。苏禾将海蜇浸入蜂蜜井盐卤,程砚在一旁用蜂蜡修补渔网,木勺碰撞陶罐的声响混着潮声,像首奇特的夜曲。忽然,窗外传来急促的拍门声,老渔民浑身湿透地闯进来:“苏娘子!海夜叉带人烧了咱们的渔船!”

程砚猛地起身,猎刀在掌心转得哗哗响:“走!去会会这个海夜叉。” 苏禾按住他的手,目光落在案头的蜂蜡块上:“先别急,他烧船,说明怕了。” 她转头对老渔民说:“伯叔们的渔船,我们赔。但从明天起,咱们换个法子出海。”

五更天的海滩上,青竹山野的渔民们划着蜂蜡木筏出海。苏禾站在岸边,看着木筏上的蜂纹标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沈掌柜裹着披风走来,手里攥着刚收到的密报:“海夜叉的私盐囤被官兵抄了,听说线索是个卖糖糕的疤面汉。”

苏禾笑了,她知道,那块蜂蜡皂里藏着的,不仅是海藻和蜂蜜,更是青竹山野对抗盐枭的决心和智慧。她抬头望向海面,木筏上的渔民们正奋力划桨,向着未知的海域进发。苏禾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她知道,这次的海产革命,不仅是为了青竹山野的生存,更是为了整个沿海渔民的未来。

海面上,朝阳初升,金色的阳光洒在蜂蜡木筏上,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苏禾深吸一口气,转身对沈掌柜说:“沈先生,我们得加快‘蜂蜜海蜇’的生产,让更多的人尝到我们的产品,也让更多的渔民看到希望。”

沈掌柜点头赞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知道,苏禾的计划不仅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们决定,将青竹山野的井盐工艺和蜂蜡技术结合起来,打造出一款独具特色的海产品,以此来对抗盐枭的垄断,拯救沿海的滩涂和渔民。

接下来的日子里,青竹山野的渔民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采集新鲜的海蜇,用井盐腌制,再涂上蜂蜡保鲜。沈掌柜则负责联系各地的商贾,将这款独特的“蜂蜜海蜇”推向市场。不久之后,“蜂蜜海蜇”便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保鲜技术,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销量节节攀升。

与此同时,青竹山野的井盐工艺也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人们发现,这种用井盐腌制的海产品,不仅口感鲜美,而且对滩涂的破坏也远小于传统的粗盐晒盐法。于是,越来越多的渔民开始效仿青竹山野的做法,用井盐腌制海产品,保护着沿海的生态环境。

海夜叉的私盐囤被抄后,他的势力也日渐衰微。沿海的渔民们终于摆脱了盐枭的垄断和压迫,开始自由地出海捕鱼、做生意。而青竹山野的“蜂蜜海蜇”也成为了沿海的一张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商贾前来品尝和采购。

苏禾站在晒谷场上,望着远处繁忙的港口和熙熙攘攘的集市,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她知道,这次的海产革命不仅改变了青竹山野的命运,也为沿海的渔民们带来了希望和新生。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于那份看似不起眼的蜂蜡和井盐,以及青竹山野人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bif0h-10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