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洪武十一年来了。
正月初一,朱元璋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妇朝马皇后于坤宁宫,赐宴。同时册封皇子椿为蜀王,柏为湘王,桂为豫王,楧为汉王,植为卫王,改封吴王橚为周王。
……
忙完大朝会后,帝后与太子夫妇各忙各的又忙了好几天。这日,无事的朱标带着常洛灵到坤宁宫给马皇后请安,顺便看看朱雄英。朱元璋得知后,立刻摆驾坤宁宫,享受这难得的一家三代五口人相聚的时光。
朱元璋到时,只见太子一家三口哄得老妻笑容满面。朱元璋话里带着点酸意说道:“哟,你们娘几个说什么体己话呢?笑得这么开怀。”
朱标三人起身行礼,朱元璋心里不平衡,想着自家儿子不先来看自己这个爹,倒是跑来看他娘,哼,面对大儿一家三口的行礼,便端坐着受了全礼,也没立刻叫免礼,只是看着朱雄英,脸上堆起笑问道:“雄英,近来听史书故事,可有什么心得告诉皇爷爷?”
马皇后一看朱元璋的做派,就知道自家这个心眼儿比针鼻还小的夫君,因为儿子儿媳先来看自己生气了,揶揄道:“陛下,大妞无诏能去乾清宫吗?”
朱元璋闻言一愣,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都免礼吧。”随即对着朱标半是埋怨半是找补道:“标儿,你带着大妞来乾清宫给咱请安,咱还能不允?”朱标一听,得,这“疏忽”的锅还得自己背,于是面带愧色心不愧的躬身行礼答道:“父皇所言极是,是儿臣疏忽了,请父皇责罚。”
朱元璋看好大儿痛快地接过锅自己背上,心里舒坦了些,便淡淡地说:“你既己知错了,咱这次便不追究了。”心里暗道:“狗儿的,你不先来看咱,就是你的错。咱那是生气吗?咱那是提点你不要忘了孝道和规矩。”反正一句话,老朱不会错,错的是别人。
马皇后为了给老朱留点面子,便对常洛灵道:“大妞,走,咱们去看看午膳备得如何了。”常洛灵心领神会,知道这是婆母在缓和气氛,立刻起身应道:“是,母后。”说完,婆媳二人一同起身离开。
朱元璋顺势岔开话题,也带着考教的问道:“雄英,如今有的布政司不听朝廷号令,不按朝廷定的规矩办,上书言说他们地方有困难,请求朝廷允许他们根据当地实情变通执行。还有的布政司听朝廷的,但它下面的州府不听朝廷的。这些麻烦事,你可有什么法子解决?”
朱雄英一听,胸有成竹地答道:“把天下各布政使司长官及各州府的知府都召到京城来。让他们聚在一起,朝廷派人讲清楚道理,把大家的心思统一了,再放他们回去办差。做得好、听话的,重重奖赏;做得不好、阳奉阴违的,申饬告诫;要是屡教不改,那就降职,甚至罢官!”
朱元璋一听,抚掌大笑,再叹朱家后继有人。随即吩咐朱标:“标儿,差人拟旨,传谕各方!”
……
一家人用过午膳,朱元璋和朱标在坤宁宫外的回廊下踱步消食。朱元璋背着手,边走边说道:“标儿,你监国理政也有些时日了,每天都是通过奏章了解天下。咱琢磨着,让你去中都走一趟,一来是替咱祭拜祖陵,尽尽孝心;二来嘛,也是想让你亲身去瞧瞧,看看这奏章之外,咱大明的天下到底是什么模样,百姓的日子过得如何,官吏们又是怎么当差的。那些奏章上看不到、听不着的东西,你都用心记下来。”
朱标闻言,立刻停下脚步,躬身郑重行礼道:“儿臣遵旨,不知儿臣何时启程?”
朱元璋也停下脚步,看着儿子,说道:“不急在一时,总要准备周全。咱让汪广洋陪着你一同去。哼,这老小子……”朱元璋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满,“咱让他进中书省,原指望他能跟胡惟庸斗斗法,分分权。结果他整日就知道饮酒作诗,舞风弄月,差事办得稀松。你路上也提点提点他,莫要只知享乐,不办差事!”
朱标点头应道:“儿臣明白了。路上自会与汪相分说,请他恪尽职守。”
……
朱标前往中都祭祖的日子终于到了。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朱标辞别妻儿(朱标将远行,朱元璋同意朱雄英在朱标出发前一晚到东宫陪伴朱标)便前往乾清宫向朱元璋陛辞。乾清宫内,朱元璋己端坐御座之上。
朱标行至御阶下,依礼跪下,朗声道:“父皇,儿臣奉旨前往中都祭祖,今日启程,特来向父皇陛辞。请父皇训示。”
朱元璋看着阶下恭敬沉稳的太子,面带满意,缓缓开口道:“起来吧。标儿,此去中都,路途非近,祭祖乃国之大事,务必诚敬。更要紧的是,替咱好好看看,看看中都,看看沿途州县,看看咱凤阳老家的乡亲父老!眼睛要亮,耳朵要灵,用心去体察民情吏治。遇事多思量,拿不定主意的,可遣快马回报。汪广洋随行,他虽懈怠,毕竟老成,遇事也可与他商议。总之,一路之上,务必谨慎小心。”
朱标再拜:“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必当尽心竭力,不负圣恩!”
“去吧。”朱元璋挥了挥手,语气中带着期许和关切。
朱标起身,恭敬地退出乾清宫。
宫门外,太子出行的庞大仪仗早己整肃待命。虽然朱元璋素来提倡节俭,但太子代表皇帝祭祖,礼仪规制丝毫不能马虎:
仪仗: 导驾官在前,其后是象征皇家威仪的龙旗、日月旗、风云雷雨旗等各色旗帜迎风招展。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等金吾器械的仪卫分列两旁,肃穆威严。太子的马车停在中央,由身着鲜明衣甲的侍卫拱卫。鼓乐手位列仪仗队中,但此时尚未奏乐,只待启程。
护卫兵马: 太子亲军披坚执锐,一队骑兵在前开道并负责外围警戒,一队骑兵则护卫在仪仗和车驾两侧及后方,队伍绵长,盔明甲亮,刀枪在晨曦中闪着寒光,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安全。护卫统领廖镛早己点齐兵马,静候太子令下。
准备物品: 除了太子一行的日常用度、替换衣物、文房西宝外,最重要的便是祭祀用品。装载祭品的专用车辆紧随太子车驾之后,上面载有全套祭祀礼器(香炉、烛台、爵、簋、簠、笾、豆等),祭祀专用的祝文(由翰林院撰写,皇帝朱批),皇帝颁赐给中都留守官员、耆老及凤阳乡亲的赏赐(如布帛、粮食、银钱等),太子沿途可能颁赐、赏赉所需的物资,太子印信、关防以及必要的文书、地图等。祭品(太牢:牛、羊、猪;五谷;时令果蔬;美酒)则由中都准备。
朱标在贴身内侍和东宫属官的簇拥下走出宫门。早己等候在宫门外、身着官服的汪广洋,见到太子身影,立刻快步上前,深深躬身行礼,恭敬中带着一丝拘谨:“臣汪广洋,恭候太子殿下。”
朱标点了点头,目光扫过肃立的仪仗和护卫,沉声道:“汪相免礼。时辰己到,启程吧。”
随着一声令下,导驾官高声传令,鼓乐齐鸣,庞大的队伍开始缓缓移动。旌旗蔽日,仪卫森严,护卫铁骑踏着整齐的步伐,簇拥着太子的马车,浩浩荡荡地驶出皇城,踏上了通往中都的官道。此行的目的,既是庄严的祭祀,也是一次深刻的体察,这是朱标监国理政后,第一次近距离审视他未来将要治理的庞大帝国。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bf0hc-5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