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番外5:双镜合璧(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章 番外5:双镜合璧(完)

 

弘武皇帝驾崩那天,京城飘起了入冬的第一场雪。楚明昭站在东宫的梅林里,看着萧承弈穿着龙袍接受百官朝拜的身影,手中紧紧攥着那半块铜镜。

三日前,谢云琅的“乘风号”在渤海湾截获了萧承弈运往北疆的铁矿,船上还搜出了他与部族勾结的密信。那些信被连夜送往京城,此刻正摆在太和殿的龙案上。

“楚姑娘,该走了。”裴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一身玄色劲装,腰间佩着剑,“谢老板在永定门外等你。”

楚明昭转身,看着这个曾在岭南见过的谋士。他眼中的沉稳,与谢云琅如出一辙。

“萧承弈会怎样?”她问。

“谋逆罪证确凿,难逃一死。”裴砚语气平淡,“新帝年幼,太后己下旨,由镇国公暂掌朝政。岭南的商船队正往京畿运粮,不会让百姓受苦。”

楚明昭点点头,跟着裴砚走出梅林。雪落在肩头,竟不觉得冷。她想起初到岭南时,谢云琅指着海图对她说:“天地之大,不该只有宫墙这么小。”

永定门外,“望远号”的姐妹船“归雁号”正泊在码头。谢云琅站在船头,穿着藏青色的披风,见她走来,举起手中的半块铜镜。

两镜相扣,严丝合缝。镜面映出两个并肩而立的身影,一个眼神锐利,一个目光沉静,却同样带着挣脱束缚后的清明。

“恭喜你,逃出了剧本。”谢云琅笑道。

“该恭喜我们。”楚明昭望着远处的海面,“你看,没有按剧情走,天也没塌下来。”

船上的陈默正在调试新造的浑天仪,铜制的圆环在阳光下转动,发出清脆的声响。画春捧着两卷书跑过来,一卷是《海外风物志》的定稿,另一卷是楚明昭整理的《京城见闻录》。

“谢老板,楚姑娘,这两本书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天下了。”画春笑得眉眼弯弯。

谢云琅接过书,递给楚明昭一卷:“你的功劳,该记在上面。”

楚明昭翻开书页,见扉页上写着两行字:“岭南月照丝路远,京华雪落镜光圆。”笔迹一刚一柔,正是她与谢云琅的合笔。

船开时,楚明昭站在甲板上回望京城。宫墙在雪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渐渐淡去的水墨画。她忽然明白,所谓的“剧情”,不过是前人画下的框,若敢提笔改写,总能画出新的天地。

“在想什么?”谢云琅递来一件披风。

“在想御花园那次落水。”楚明昭笑道,“那时你拉我一把,是不是就知道我们能走到今天?”

谢云琅望着远处的海平线:“我不知道未来,但我知道,不该有人被困在别人的故事里。”她指着海天相接处,“你看,那边就是罗马。陈教习说,那里的人用葡萄酿酒,用石头盖房子,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楚明昭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朝阳从海面升起,将浪花染成金红色。她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岭南雨巷见到的谢云琅,那时的她们,还带着剧本的枷锁,而此刻,己能并肩看遍天下风光。

船行半月后,抵达番禺港。码头上挤满了人,江淮序带着商队的人站在最前面,手里捧着新铸的海图,上面用朱笔标出了通往非洲的航线。

“谢老板,楚姑娘,”他笑着拱手,“波斯的使者己经在商栈等了,说想跟我们合开玻璃工坊。”

谢云琅与楚明昭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笑意。

当晚,岭南商栈的院子里摆起了宴席。波斯商人弹着鲁特琴,岭南的歌女唱着渔歌,陈默正给孩子们讲星图的故事。谢云琅拿出那面合二为一的铜镜,放在月光下。

镜面里,映出满院的欢声笑语,映出远处港口的点点灯火,映出两个女子眼中永不熄灭的光。

“楚明昭,”谢云琅举起酒杯,“敬这破镜重圆,敬这海阔天空。”

楚明昭与她碰杯,酒液入喉,带着荔枝的清甜:“敬我们自己,敬所有不肯认命的人。”

月光穿过铜镜,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极了撒在海面上的星火。那些曾困着她们的剧本、命运、他人的目光,终究在这片广阔天地里,化作了过眼云烟。

而属于谢云琅与楚明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ifdb-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