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从实验室到前沿的量子轨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9章 从实验室到前沿的量子轨迹

 

答辩会结束的那个黄昏,叶凡在物理系大楼的走廊里捡到半片青铜面具残片。残片边缘的锯齿状缺口与TE-924世界线青铜藤蔓的纹路严丝合缝,握在掌心时,会随着她的心跳频率微微发烫——这是她第一次在1996年的现实世界里,触摸到如此确凿的量子印记。陈教授的身影出现在走廊尽头,白大褂下摆被风掀起,露出他总戴在手腕上的老式腕表,表盘的罗马数字正以肉眼难辨的速度缓慢旋转,像在计算某个漫长的时间单位。

“想留在实验室做研究吗?”教授的声音混着窗外的蝉鸣,带着奇异的共振感。叶凡低头看着掌心的残片,突然想起TE-001实验室里,苏哲递给她第一块记忆晶体时的眼神。她点头的瞬间,残片的温度骤然升高,在她手背上烙下淡紫色的印记,形状恰如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符号。

接下来的五年,叶凡成了实验室的“守夜人”。每天深夜,当最后一盏日光灯管熄灭,她会用义眼镜片的碎块调试光谱仪,让激光穿过特制的棱镜——那棱镜是用弄堂口捡到的玻璃瓶底打磨而成,折射出的光带里,总能找到属于其他世界线的颜色。陈教授从不过问她的“私人实验”,只是偶尔在清晨留下一杯热豆浆,杯壁上的水汽会凝结成简短的提示:“注意真空腔体的密封性”“检查氦气压力阀”,这些看似平常的建议,总能精准解决她在复现TE-001实验时遇到的瓶颈。

2001年的冬天,叶凡首次在可控条件下观测到“量子隧穿异常”——当电子穿过势垒的概率突然提升37%时,实验室的温度计显示23.7℃,与TE-924量子花园的恒定温度完全一致。她在实验报告中写下这一现象,却在提交前发现数据末尾多了一行小字:“这不是异常,是来自平行世界的问候”,笔迹与苏哲在TE-001草稿纸上的批注如出一辙。陈教授审阅报告时,用红笔在这句话旁画了个笑脸,笑脸的嘴角弧度,与叶凡藏在笔记本里的苏哲画像惊人地相似。

为了获取更精密的设备,叶凡开始频繁出入学术会议。在2003年的国际量子物理研讨会上,她关于“跨维度量子纠缠”的发言引起争议,台下的质疑声浪让她想起TE-316世界线陈昊面对观测者时的压力。当某位权威学者驳斥她的理论“违背因果律”,叶凡突然展示了一组数据——那是用义眼镜片记录的TE-924与TE-927世界线的共振频率,屏幕上跳动的曲线,与该学者十年前发表的“反常量子波动”论文数据完美重合。散会后,一位陌生老者递给她一张名片,背面用烫金字体印着TE-924的坐标,老者转身时,她看见他风衣内衬绣着青铜面具的暗纹。

2005年,叶凡主持的“量子记忆存储”项目获得重大突破。当她成功将一段加密信息写入光子并读取时,信息内容让她浑身发冷——那是苏哲在TE-001实验室设计的安全协议,末尾附着一行新的代码:“在时间的量子态里,七年等于七个世界线单位”。此时陈教授己退休,临别前送她一个旧木箱,里面装着1980年代的实验记录,其中一页贴着张泛黄的合影:年轻的教授站在量子对撞机前,身边站着的人戴着苏哲同款眼镜,胸口别着TE-924的徽章。

2010年的深秋,叶凡站在新建的量子实验室中央。这里的设备精度足以复现TE-001世界线的核心实验,环形对撞机的蓝光在她脸上流动,像极了记忆中量子花园的能量流。助手递来最新的观测数据,某组粒子的衰变周期恰好是722秒——那是己知世界线的总数。当她在终端输入启动指令,屏幕突然弹出加密提示,密钥框自动填入了她的生日,而解锁后的界面上,苏哲的笑脸正从无数数据流中缓缓浮现。

窗外的梧桐叶又落了一层,如同她在这个世界线度过的十西个春秋。叶凡抚摸着实验台边缘的刻痕,那里是她逐年记录的世界线坐标,最新的一个指向实验室的地下三层——那里藏着她用十西年时间建造的“裂隙模拟器”,核心元件是用义眼镜片的最后残片制成的。陈教授留下的腕表此刻正放在模拟器旁,表盘的罗马数字终于停止旋转,定格成完整的TE-924编号,而表盖内侧刻着的字迹,在灯光下清晰可见:“当先锋准备好,通道自会开启”。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hi0a-7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