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崂山地界后,接下来的路程果然顺利了许多。
官道两旁开始陆续出现了行人,偶尔能看见村落。
楚轩注意到,越靠近北海城,沿途的驿站和哨所就越密集,巡逻的郡兵装备也越发精良。
“公子,前面就是北海城了。” 阿福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城墙轮廓,声音里透着几分期待。
楚轩微微颔首,目光扫过道路两侧。与东莱郡荒废的农田不同,这里的田垄整齐划一,沟渠纵横交错,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理的。
路上的行人见车队经过,只是抬头瞥了一眼,便继续赶路了,丝毫没有惊慌之色。
北海剧县的城门高耸,青灰色的城墙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光。
楚轩勒住马缰,抬手示意队伍停下。他特意整理过衣冠,腰间的佩剑也擦拭得锃亮 ,这是要给北海官员留下好印象。
“来者何人?” 城墙上守军高声喝问。
“东莱楚氏,奉郡守之命押送军械至北海相府!” 楚轩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城门缓缓开启,一队甲士列队而出。为首的文士约莫三十出头,一身素色官袍,腰间挂着铜印。
“在下北海主簿孙邵。” 文士拱手,目光在车队中扫过,在看到俘虏时眉头微蹙,“楚公子路上遇袭了?”
楚轩心中一动,孙邵?这可是未来东吴的重臣,没想到此时竟在孔融麾下任职。
他翻身下马,执礼甚恭:“见过孙主簿。确实遭遇匪患,幸不辱命。” 他刻意保持谦逊姿态,却又在细节处展现才干,“军械无一缺失,俘虏五人,另有贼人左耳二十有三为证。”
孙邵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楚公子年纪轻轻,处事倒是周全。”
“孙主簿过奖。” 楚轩微微欠身,
进城途中,楚轩刻意落后孙邵半个马身,既显恭敬又不失气度。
他注意到街道整洁,市井繁荣,便由衷赞叹:“北海治下,路不拾遗,孙主簿辅佐孔北海,当真政绩斐然。”
孙邵果然面露悦色:“楚公子也懂治政之道?”
“略知一二。” 楚轩谦逊道,“观北海百姓面色红润,便知政通人和。”
这番话说得孙邵频频点头。楚轩心中暗喜 , 他知道孙邵是务实之人,最重民生。
安顿好车队后,孙邵亲自带楚轩到驿馆。
楚轩注意到驿馆虽简朴却整洁,便对管事拱手:“有劳诸位,楚某感激不尽。”
安顿好后,孙邵特意前来:“孔北海今日在接见青州别驾,明日才能见公子。这些军械和俘虏,我会派人严加看管。”
楚轩拱手致谢,却见孙邵没有离开的意思。
“孙主簿还有指教?”
孙邵笑了笑,忽然压低声音:“楚公子可知,这批军械为何要送往北海?”
楚轩心头一跳,表面平静道:“奉命行事,不敢多问。”
“有意思。” 孙邵意味深长地说,“一个能在崂山识破埋伏、以火攻破敌的人,会不好奇自己押送的是什么?”
楚轩眼神微凝 ,孙邵己经审过俘虏了!
“孙主簿既然知道详情,何必试探在下?”
孙邵大笑,拍了拍楚轩的肩膀:“好!明日见了孔北海,希望你也能这么坦诚。” 他转身要走,又回头道:“对了,最近北海不太平,楚公子晚上最好不要出门。”
夜深人静时,楚轩躺在榻上却毫无睡意。
孙邵的警告反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轻轻摇醒阿福:“我出去一趟,你守着。”
借着月色,楚轩悄然翻出驿馆围墙。
北海城的夜晚并不寂静,远处隐约传来打铁声。
循声而去,他惊讶地发现城北一处大院里灯火通明,数十名工匠正在连夜打造兵器!
“果然……” 楚轩心中暗惊。孔融在秘密扩军,看来青州局势比他想象的更紧张。
次日清晨,孙邵准时来接楚轩。
见他眼下青黑,意味深长地问:“楚公子昨夜没休息好?”
楚轩面不改色:“初到贵地,有些不适应。”
北海相府比想象中简朴。书房内,孔融正在批阅文书。这位名满天下的 “建安七子” 之首抬头时,楚轩才发现他比传闻中更年轻,双目炯炯有神。
“东莱楚轩?” 孔融放下竹简,“听说你路上遇到了‘山贼’?”
楚轩不卑不亢:“是伪装成山贼的私兵。” 说着取出那支刻有 “东莱武库” 的箭矢呈上。
孔融把玩着箭矢,“东莱楚氏的嫡长子为何要杀你?”
楚轩知道隐瞒无用,索性首言:“可能大兄不喜欢我吧!在下庶出,又兼生母商贾之女,故为嫡兄所不喜。”
孔融目光一闪:“商贾之女?难怪楚明敢如此明目张胆。” 他顿了顿,“但你既能识破埋伏,又以火攻破敌,不像是个只懂经书的士子。”
楚轩知道这是试探,谨慎回答:“幼时曾随外家行商,略通实务。”
孔融忽然从案下抽出一卷竹简 —— 正是楚轩行李中的《孙子兵法》抄本!
“行商还研究兵法?” 孔融似笑非笑,“这注释颇有见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你的见解,比郑玄的注本还要精到。”
楚轩暗叫不好 ,这是他凭借现代军事知识做的批注,没想到被孔融发现了!
不等他解释,忽然话锋一转:“你可知这批军械的真正用途?”
楚轩首视孔融:“在下斗胆猜测,是要装备北海新募的士卒。”
书房内瞬间安静。
孙邵脸色微变,孔融却大笑起来:“好个敏锐的小子!” 他站起身,走到楚轩面前:“那你可知,我为何要秘密扩军?”
“因为太平道。” 楚轩沉声道,“青州太平道信徒己逾十万,明年春天必有大乱。”
孔融目光陡然锐利:“你如何知道是明年春天?”
楚轩心念电转,决定半真半假地解释:“回孔北海,在下并非凭空猜测。其一,太平道近来在各处散布‘甲子’谶言,而明年正是甲子年;其二,冬春之交,青黄不接,正是百姓最困苦之时,太平道若想煽动民变,此时最易得手。 “
孔融与孙邵对视一眼,眼中皆有惊色。
“好一个抽丝剥茧!” 孔融抚掌赞叹,“楚公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见识。”
他忽然话锋一转,“你可愿为北海效力?”
楚轩心头一跳,立刻拱手:“蒙孔北海不弃,在下愿效犬马之劳!”
孔融满意地点头,从案上取过一块木牍,提笔书写:“既如此,我授你军侯之职,统兵三百,驻防胶东县,同领县尉之职。”
胶东县!楚轩心中一震。
此城位于北海与东莱交界,是防备太平道的第一道防线,更是监视东莱郡守动向的要地。
孔融此举,分明是要重用他!
“谢孔北海提拔!” 楚轩深深一揖,却又面露迟疑,“只是…… 家父那边……”
孔融冷笑一声:“东莱楚郡丞那边,我自会修书说明。”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楚轩,“怎么,楚公子怕了?”
“非是惧怕。” 楚轩沉声道,“只是不愿连累孔北海。”
“哈哈哈!” 孔融大笑,“我孔文举若怕得罪人,就不会在北海推行新政了!”
离开相府后,孙邵亲自送楚轩出城。
“楚军侯,胶东县虽小,却是咽喉之地。” 孙邵低声道,“孔北海将此地交给你,意义非凡。”
楚轩点头:“在下明白。剧县西控北海,东扼东莱,更是监视太平道的要冲。”
孙邵满意地笑了:“果然一点就透。”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以及铜印,“这是剧县的地形图。”
楚轩接过竹简,忽然想起一事:“孙主簿,昨夜我在城北……”
“嘘 ——” 孙邵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左右看了看,才低声道,“此事你知我知即可。那些兵器,是为应对大变准备的。”
楚轩会意,不再多言。
回到驿馆,楚轩立刻召集阿福和几名心腹。
“公子,我们真要留在北海?” 阿福既兴奋又忐忑。
“不错。” 楚轩展开胶东县地图,“此地背靠崂山余脉,易守难攻。以后就是我们的容身之所了”
正说着,驿丞匆匆跑来:“楚公子,钱彪派人来说!该回东莱了!”
楚轩冷笑一声,取出孔融的任命木牍:“告诉他们,我现在是北海的军侯,要回也是回胶东,不是东莱!”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fh0f-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