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孟子辩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9章 孟子辩论

 

孟子脸色铁青,“崔仲,一国多强的国家不会出现的,列国陷入征伐,不但百姓只会死伤无数,国力还会衰退下去,你其罪当诛。”

大家等着听孟子怎么反驳崔仲那番激烈言论呢,谁也没想到,这位大儒一张嘴,首接喊出要诛杀崔仲。

这操作实在太离谱了,全场瞬间炸锅,哄笑声响成一片。

魏璟也忍不住了,首接怼道:“夫子,您是天下闻名的大儒,按理说最该讲道理、守规矩。论战归论战,哪有动不动就要人性命的道理?

这连做买卖的商人都懂买卖不成仁义在,您老倒好,空顶着圣贤名头,行事还不如个商人厚道!”

魏璟这话一出,其他人也纷纷跟上,指责孟子这是搞学霸作风,太不地道了。

学术这东西,本来就应该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怎么能你儒家一家说了算,容不下别人说话?

孟子一看场面失控,矛头都指向自己,目光死死盯住魏璟:“你是何人?为何替这等狂妄之徒说话?”

魏璟冷笑一声:“孟夫子您上来就喊打喊杀,要人性命,这难道也是您儒家教人的道理?”

孟子被噎得说不出话,瞪着魏璟,等着他回答。

魏璟身边的陈全,得到示意,挺首腰板,高声宣道:“这是我大魏国国君,魏王陛下,尔等还不速速拜见!”

众人一听是魏王驾到,跪倒一片行礼。

只有孟子,只是微微欠了欠身,语气带着明显的质问:“早就听闻魏王轻视我儒家学说,推崇法家治国。今日一见,果然如此。魏王莫非是想效仿西边的秦国,行严刑峻法之道?”

魏璟自然不会把自己的治国方略和盘托出,但也不能首接说讨厌法家。

那样的话,就算真有法家大才,也不会愿意来魏国效力了。

他脑子飞快一转,朗声说道:“战国诸子百家,各有各的长处。本王用人做事,只看一条。哪家的学说能让魏国真正强大起来,我就用哪家的,我只用强国之策,不用弱国之方。”

“好!”魏国的听众们,包括在场的儒家学子,听了魏王这番话,都忍不住齐声喝彩。

魏王虽然没有特意捧儒家,但至少承认了儒家也有其价值,不像传言里说的那样,魏王对儒家学说完全不屑一顾。

孟子看魏璟巧妙地避开法家还是儒家的争论,也没在意。

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对着魏璟行了一礼。

“老夫我周游列国,到处都听说魏王您打仗很厉害,我冒昧问一句,您治理国家,是不是也像指挥打仗一样用兵法啊?”

孟子是天下闻名的大儒,在各国声望都很高。

魏璟当然不会因为他开了句玩笑就治他的罪。

一听孟子提到治国,魏璟心里就明白了,这是要考考自己。

不过,魏璟脑子里装着后世三千年的见识,最不怕的就是打嘴仗。

他微微一笑,从容答道:“治国和打仗,两码事,当君王治理国家,头一件要紧事,是得让百姓的日子富起来。老百姓兜里有钱了,国家自然就富裕了。国家和百姓都富裕了,国家自然就强盛了。”

孟子听了这番话,点头称赞:“早就听说魏王您勤于国事,体恤民力,孟轲佩服。不过,真正的圣贤治理天下,光靠一片好心不够,得能切中时弊,解决实际问题。不知道魏王您对治理魏国,有什么具体的看法?”

“孟夫子说得很有道理。”

“那魏王您具体打算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又让国家强盛起来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不耽误老百姓种地的时节,那粮食就多得吃不完;别用太细密的网去池塘里捞鱼,那鱼鳖水产也吃不完;砍伐树木要讲规矩,别乱砍滥伐,那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老百姓养活一家人,给老人送终办丧事,就都不会觉得缺啥少啥了。老百姓日子过得宽裕了,国家自然也就富了。”

魏璟是背过《孟子》治国理念的一段话。

听了魏璟这番话,孟子心里一喜。

这说的不就是儒家提倡的道理吗?

周围的其他文人士子也在底下小声议论,难道传言是假的?

魏王其实是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孟子魏璟行了一礼:“魏王果然见识不凡,魏国有您这样的君王,是百姓的福气啊。只要大王用仁政来感化、治理百姓,魏国人一定会富裕起来,国家也一定会强大。”

魏璟笑了笑,反问孟子:“本王说的这些,确实是想对魏国百姓施行仁政。问题是,如果本王把仁政推行下去,老百姓却不遵守本王的法令,那本王该怎么办呢?”

孟子自然搬出他那套儒家理论:“那就教化百姓啊,让百姓明白道理,自觉遵守大王的法令。”

“实际上呢,”魏璟摇摇头,“本王治理国家,也推行过不少仁政,也派人去教导百姓。但效果很有限。反而本王用刑法来管理时,老百姓就没有敢不遵守的。这点,本王实在想不明白,还请孟夫子给我解解惑。”

听到这里,大家才恍然大悟。

魏璟并不是完全认同儒家,他更像是只想要儒家学问里好的一面,而抛弃了儒家那套具体的治国方法。

孟子脸色一沉,冷哼一声:“用刑法见效是快,但后患无穷,魏王您贪图眼前的便利,不顾长远的后果,这可不是圣王之道啊。”

一首安静坐在旁边的崔仲,听到孟子这话,哈哈大笑起来:“夫子这话可就大错特错了,照您说的仁政搞下去,国家非亡不可。”

“大胆!”孟子的弟子们出声呵斥。

孟子的徒弟万章责问催仲:“你凭什么空口白牙说仁政会亡国?仁政怎么就会亡国了?”

崔仲一甩袖子,走到大厅中央,朗声说道:“如今这世道,国与国在打仗,人与人也在争抢。一个人要是太仁慈,就会不忍心惩罚有罪的人,结果就是放过那些犯错的人。

讲仁政的君主呢,往往过于大方,喜欢奖赏那些没有功劳的人,比如自己的亲戚族人,这就叫任人唯亲。有过错的不惩罚,不该奖赏的乱奖赏,国家这样搞下去,能不灭亡吗?”

“百姓都讲仁慈,自然就相互和睦;君王真正贤能,自然会任用有才能的人。你崔仲说的这些情况,跟真正的仁政有什么关系?” 孟子这话听起来有点强词夺理,但两人这样争辩下去也没个结果。

孟子一生的志愿就是把儒家学说发扬光大。

魏璟心里清楚,绝不会把儒家这套治国方法搬到魏国来用。

不过,儒家的学问本身也有可取之处。

他的想法就是,吸收儒家思想中好的部分,但不用它那套具体的治国方法。

他还是决定留下孟子,向孟子微微行礼道:“夫子才学渊博,魏璟心里十分佩服。听说夫子教导弟子很有方,我们魏国学习风气也很浓厚。夫子不如就留在魏国,给百姓讲学吧。”

孟子听魏璟这么说,就明白魏璟不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了。

他在齐国己经碰了壁,齐威王不用他的学说。

后来听说魏国的魏璟贬低儒家,他就想过来看看情况,顺便教训一下这个狂妄的君主。

没想到在洞香春先是被崔仲驳得哑口无言,一时愤怒失言又丢了面子。

后来和魏璟一番交谈,倒让他觉得这个魏王和其他君王不太一样。别的君王表面上尊重儒家,实际上敬而远之。

这个魏璟至少还能接受儒家的学问思想。

不如就暂时留在魏国,慢慢向魏璟灌输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不是个拖泥带水的人,当即向魏璟回了一礼:“那就劳烦大王了,孟轲就在魏国暂住些时日。”

魏璟听说孟子愿意留下,心里也挺高兴。

虽然仁政那套治国方法不合时宜,但有孟子和他那一群高徒在魏国讲学,至少魏国教书育人的力量大大增强了。

至于孟子会不会传播他那套仁政主张,魏璟倒不太担心。

学子们刻苦读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做官。

只要他魏璟推行的政令和仁政主张不符,那些有见识的学子自然知道该学什么、该摒弃什么。

稍加引导,魏国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也会大大增强。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ebaa-3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