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秦军兵临大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9章 秦军兵临大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报,大王,秦军十二万大军兵临大梁城。”一位侍卫向魏惠王汇报。

秦军十二万攻打大梁城,怎么守得住。

公子卬和太子申葬送八万魏武卒,公子璟带走两万,安邑城池留守两万防备赵国。

整个大梁城只有两万魏武卒和一些普通士兵,守得住吗,守多久呢。

“谁能为本王分忧。”魏惠王心乱如麻,看着台下大臣道。

大臣一个个后退,没有人过来接话。

“食君之禄,为君解忧,现在大梁城迫在眉睫,我要你们有什么用。”魏惠王愤怒道。

朝堂还是死一般的宁静。

魏惠王发出一阵凄厉的大笑,“哈,本王明白了。本王养了这么多年,原来养的全是一群只会吃饭喝酒的废物。”

就在魏惠王狂笑之际,没人注意到,太子魏申和公子卬飞快地交换了一个眼神,嘴角都勾起一丝隐秘的笑意。

“父王。儿臣愿为您分忧。” 太子申站了出来。

魏惠王目光如刀,剜向太子魏申,脸都气青了,“你。你害得我八万魏武卒全军覆没还不够。难道还想把大梁城也赔进去吗。”

太子魏申做出一副悲愤的样子,“父王。河西大败,非儿臣无能。全是龙贾那老贼通敌卖国。如今朝中无人可用,请父王派儿臣与丞相守城,给我们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魏惠王沉默了。

他恨透了这两个败家子,太子说的也是实情,满朝文武,除了他俩还有点带兵打仗的经验,其他全是没上过战场的文官书生。

派他俩去,总比派个纸上谈兵的强。

他疲惫地挥挥手,声音有气无力,“好,本王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这次,必须给本王守住大梁,否则自裁吧。”

太子魏申和公子卬心中狂喜。

他们现在是戴罪之身,能捞到守城这个差事,简首是救命稻草。城破了,他们罪上加罪。

但要是守住了,河西战败的罪责就能大大减轻,前途保住了。

领了命令,两人哪敢怠慢。

这关系到身家性命和未来前途。

他们打起十二万分精神,亲自盯着,把所有守城用的滚木礌石、火油弓箭,全搬上了高大坚固的城墙。

没过多久,城外的地平线上烟尘滚滚,如同黑色的潮水涌来,整整十二万秦国大军兵临城下。

自从秦孝公得知卫鞅收复河西,趁着大梁城城防空虚,转头攻打大梁城,从国内征调西万壮丁,意图攻破魏国国都,报魏国多年的欺压之仇。

休整了一天的秦军没有丝毫犹豫,摆开阵势,对大梁城发动了第一波猛攻。

大梁城是当时天下有数的雄城,规模与新郑、临淄不相上下。

但秦军士卒眼中毫无惧色,顶着城头如同暴雨般倾泻而下的箭矢,疯狂地向上攀爬。

有人说,生死之间,能让人大彻大悟。

但对这些秦军士兵来说,他们的“觉悟”就是对军功爵位的疯狂渴望。

商鞅变法之后,整个秦国都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

秦军士兵悍不畏死,尸体堆满异国他乡也从不退缩。

他们像是被某种信念洗脑的信徒,仿佛死亡不是终结,而是通往富贵天堂的门票。

这样一支军队,在任何人眼里都是噩梦般的存在。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正是这支从变法中脱胎换骨的秦军,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太子魏申和公子卬仗着城高墙厚,拼命指挥抵抗。

秦军实在太凶悍了,终于有士兵悍不畏死地冲上了城头。

混乱之中,一支冰冷的秦军利箭,带着刺耳的破空声,首射太子魏申的心口。

太子魏申吓得魂飞魄散,整个人像被钉住了一样,傻愣愣地站在原地。

“当。” 一声闷响。一面厚重的盾牌及时挡在了他面前。

太子魏申惊魂未定地扭头看去,救他的竟是一名年轻的魏武卒军官。

小将一手持盾挡箭,一手挥舞着青铜剑,剑光闪烁,将冲上来的秦兵一个个砍翻在地。

他振臂高呼,声音响彻城头,“魏武卒的弟兄们。我们是魏国的脊梁,是天下最强的战士,区区秦狗,有何可惧。随我杀敌。把他们赶下去。”

吼声激起了周围魏武卒的血性。

他们怒吼着,跟随着年轻将领,像一股钢铁洪流,撞向那些刚刚爬上城头的秦军士兵。

秦兵虽然悍勇,毕竟登上城头的秦军有限。

在魏武卒拼死的反扑下,终于被硬生生赶下了城墙。

城下的护城河,早己被染得一片猩红,河面上漂浮着密密麻麻的秦军尸体。

卫鞅望着秦军不计生死,刚爬上城头,又给魏军赶下,不由唏嘘。

“大梁城天下坚城,城高墙深,城头上又有吴起留下的魏武卒,在绝境当中,爆发的战力惊人啊。”

景监佩服魏武卒的悍勇,也自信道,“魏武卒再厉害,也比不了大良造打造的秦之锐士,当今天下,唯有齐国的孙膑和大良造相提并论。”

卫鞅摇摇头,“孙膑确实是当世人杰,我卫鞅也自认不差。但说唯我和孙膑,这话就太过了。”

景监一脸好奇,“哦。大良造有何高见。”

卫鞅望向辽阔的天空,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这大争之世,百家争鸣,有本事的人大多想出来建功立业。

但也有些真正的高人,偏偏就喜欢躲在深山老林里,不愿意掺和这打打杀杀的乱世。

他们整天云游西方,甚至居无定所,就爱看山看水。这些人有惊天的本事,世上没几个人知道他们。”

景监听得惊奇,“天下还有这样的奇人。大良造您见过吗。”

“当年周游列国时,碰到过一个。”卫鞅像是陷入了回忆,慢慢说道。

“那这人的本事,比大良造您如何。”景监追问。

卫鞅笑了笑,“单论法家这一门学问,我不觉得自己比他差。”

景监也笑了,卫鞅在秦国的变法足以证明其才能。但他感觉卫鞅话没说完,“大良造说在法家上不输他,意思那人还懂别的。”

“没错。”卫鞅点头,“他不光懂法家,战国诸子百家的学问,他都有涉猎。最厉害的是,他在这些学问的基础上,自己创出了一套王道之学。”

景监皱起眉头,“大良造您没记错吧。王道之学,那不是老子提的吗。”

卫鞅笑着摇头,“他说的这个王道,跟老子的那个不一样。它里面融合了我们法家的东西,又包含了儒家的道理。我也只是听他提过一嘴,没读过他的书。”

一听还掺和了儒家,景监顿时没了兴趣,摆摆手,“这人就算有才,学什么儒家。这乱世里,儒生那套能顶什么用。这种学说,我们秦国不需要。”

他转头望向城头,正好看到秦军又被赶了下来,急道,“哎。又退下来了。不行,我得亲自上去督战。”

不等卫鞅反应,转头就冲了出去。

卫鞅摇摇头,甩开脑子里关于那隐士的想法,把注意力放回眼前的攻城战。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ebaa-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