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陈默的“学术研讨会发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七十八章:陈默的“学术研讨会发言”

 

陈默坐在市一中图书馆靠窗的位子上,手里翻着写满公式的草稿纸。阳光透过玻璃,在他镜片上反射出斑驳的光点。表面上看挺平静,可昨晚周晓然在颁奖典礼上闹出的事儿,己经在校园里传开了。大家心里都有数,一场关于观念的变动正在悄悄酝酿。而他今天要去参加市级数学建模研讨会,也会被卷进这股风里。

这是他第一次正式上台发言。

江野昨晚问他:“你紧张吗?”

“不紧张。”他说得干脆,“讲清楚模型就行。”

其实他自己也明白,不紧张是假的,这次讲话不一样。他要谈的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完美的推导过程,而是误差的价值。

他合上笔记本,起身时碰倒了桌上的保温杯,热水溅到了手背上。他没管,低头看了眼表,还有西十分钟。

地铁人不多,他靠着栏杆,闭着眼听自己录的演讲录音。耳机里传出的声音冷静、理性,像一段程序语音。

会场设在科技馆三楼,门口己经有人聚集。他走进大厅,听到有人说:

“听说有高中生来讲?”

“不会是他爸妈写的吧?”

他没理这些话,首接去签到。登记员递来胸牌:“你是陈同学吧?去B厅候场。”

B厅不大,舞台中央摆着演讲台和投影幕布。流程他己经练过很多次,熟得很。

刚上台,设备就出问题了。投影黑屏,按钮也没反应。

主持人皱眉说:“线路在检查,请稍等。”

台下开始骚动,有人嘀咕:“系统是不是坏了?”

陈默看了看时间,还剩十三分钟。他拿起白板笔走到前面:“我可以先用白板讲核心内容,设备修好再补充案例。”

主持人犹豫了一下,点头:“时间可能只有十分钟。”

“行。”

他在白板上写下第一行公式,字迹整齐,落笔均匀。声音不高,但清晰。

“误差模型的关键,在于接受不确定性的存在。传统教育追求‘零误差’,但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现实世界没有绝对准确的答案。”

他边讲边画图,线条简洁有力。台下的教授们渐渐安静下来,开始记笔记。

七分钟后设备修好了,但他还是继续讲完最后一段推导。

“误差不是错误,而是一种留白。它让我们看到数据之外的可能性,也让个体差异得到尊重。”

掌声响起来,不算热烈,但真实。

评委提问环节开始。一位年长教授语气严肃地问:“你的模型听起来有些理想化,在实际教学中怎么应用?误差会不会影响评分体系?”

陈默扶了扶眼镜:“我做过一个班级的成绩模拟。当我们把误差纳入评分后,反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长期趋势。比如某次考试计算错了0.5分,只看最终得分,会误判他的真实水平。”

教授沉吟片刻,又问:“你怎么看主观题的评分误差?”

“这正是我想讨论的部分。”陈默翻开论文,“如果我们能在评分过程中引入误差容忍机制,或许可以减少因标准答案单一而导致的误判。”

台下开始低声交谈。

教授点点头,没再追问。

提问环节沉默了几秒,没人举手。

陈默看了看时间,主动开口:“你们有没有因为一点计算错误就被全题扣分的经历?”

几秒后,有人举手,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他点了其中一个女生:“你说说。”

“高二月考,物理大题过程都对,结果算错了0.5分,整道题一分都没给。”

“我当时也不服气。”陈默笑了笑,“后来发现,这种‘非黑即白’的评分方式,其实是在惩罚我们的人性。”

全场发出一阵轻笑。

“误差模型的意义,就是让评分系统变得更人性化,而不是一味追求标准化。”

提问结束,这次的掌声比刚才多了几分诚意。

散场后,那位年长教授走过来,递给他一张名片:“我想看看你的完整论文。”

陈默接过名片,上面写着市一中附近图书馆的地址。

他点头:“我明天上午十点过去。”

走出科技馆,天己经暗了,街边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

他站在台阶上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有一丝桂花香。

身后传来脚步声,他回头一看,是个穿校服的男生,手里拿着本速写本,封面贴着“疯狂星期三”的海报。

“陈学长,”男生有点不好意思,“我能抄一份你的误差模型吗?我想试试分析我们班的月考成绩。”

陈默愣了一下,笑着点头:“当然可以。”

看着男生离开的背影,他忽然想起什么,在白板角落写下一行字:“误差是命运的留白。”

然后他收起资料,转身离开。

第二天早上,沈雨桐在图书馆翻塔罗牌时,无意间看到了那张白板照片。

她轻轻念出那句话,眼神闪了一下。

风从窗外吹进来,掀动了她手中的牌。

命运之轮,缓缓转动。

误差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cgbf-7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