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鞍照夜·袁使叩关渔阳道
八月初三,秋阳正烈。
渔阳城南的官道上,三十匹青骓马踏起尘烟,马背上的骑士皆着玄色锦袍,腰间悬着镶玉的信符——这是袁绍的求和使团。为首的是袁绍的从弟袁叙,他望着远处城楼上“护民”二字的大旗,喉结动了动,手指不自觉攥紧了怀里的盟书。盟书最底层,还压着块用黄绢裹着的玉玺——这是袁绍昨夜塞进他行囊的,“若李轩要面子,便拿玉玺作贺礼;若他要里子,便说某替汉家暂存。”
“大人,” 随从扯了扯他的衣袖,“那就是渔阳的官市?” 他指向道旁的青布棚,汉胡商队的车辙在土路上压出深痕,匈奴牧民的羊皮与汉家的织锦堆成小山,“听说李使君的麦能换盐铁,连咱们冀州的铁匠都搬来二十户。”
袁叙眯起眼。他看见个冀州来的老铜匠正给匈奴妇人打银簪,簪头刻着并蒂莲——和去年李轩公审时那支一模一样。“去把盟书再理一遍,” 他低声道,“李轩要的不是土地,是民心。咱们得把盟书写得软些,再软些。”
渔阳城楼的望哨敲起梆子。李轩站在箭垛后,望着使团渐近,对身侧的郭嘉说:“奉孝,袁绍派袁叙来,是想拿亲情牌。可袁本初杀了我叔父,这仇,麦换不回。”
郭嘉摇着羽扇笑:“使君心里有数。袁叙带来的盟书,某昨日让细作抄了——‘以易水为界,幽州五郡归李,冀州诸郡属袁,岁贡盐铁三万石,互市通商’。” 他指了指城下的官市,“可您的官市早把冀州的民心‘贡’走了,这盟书,不过是给袁本初留张脸。”
李轩的目光掠过使团的马队。最末的马背上驮着十箱朱漆礼盒,盒盖上印着“冀州贡”——那是袁绍送来的盐铁样品。“传我令:开中门,摆麦宴。” 他解下腰间的雁翎刀,递给亲兵,“今日只谈民生,不谈刀兵。”
二、麦宴论心·盟书蘸尽百姓墨
中门大开,渔阳的百姓自发聚在道旁。有抱麦种的老农,有提药箱的胡医,有扛犁铧的工匠,他们望着使团,交头接耳:“袁本初的人?”“听说要和李使君结盟!”“结盟好,省得咱们的麦被烧!”
袁叙下了马,望着夹道的百姓,后背沁出冷汗——这些人看他的眼神,和看李轩的截然不同。李轩站在阶前,玄色披风上沾着麦屑,像刚从田间回来。“袁使君远来辛苦,” 他拱了拱手,“某让人备了新麦酒,是渔阳胡汉百姓自酿的。”
麦宴设在演武场的槐树下。案几上摆着麦饭、麦饼、麦粥,还有匈奴的手抓羊肉、汉家的荠菜汤——蔡文姬特意安排的“胡汉席”。袁叙夹起块麦饼,咬了口,麦香混着芝麻的焦香在嘴里炸开:“李使君的麦,比冀州的甜。”
“甜的不是麦,是百姓的手。” 李轩端起酒碗,“某在雁门当别驾时,百姓啃树皮;在渔阳当使君,百姓能蒸白馍。袁使君可知为何?”
袁叙摇头。
“因为某的刀,只砍害民的狼;某的米袋,只装百姓的汗。” 李轩指向演武场边的《均田策》碑,“袁本初的盟书里写‘互市通商’,某要加三条:一、冀州开放粮盐铁市,不得盘剥百姓;二、袁军不得强征幽州流民;三、共享《劝农要术》,让冀州百姓也能种麦。”
袁叙的手一抖,酒碗差点落地:“李使君,这...这三条,怕是要了我家主公的命。”
“袁使君可知,昨日有三百冀州百姓翻太行来渔阳?” 李轩的声音沉了沉,“他们说袁军抢了他们的地,说袁本初的税比蝗灾还狠。某若不加这三条,明日来的就不是百姓,是哭嚎的冤魂。”
袁叙望着场边的百姓——他们正围着铁力学修犁铧,笑声像麦浪。他突然想起临行前袁绍的话:“李轩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保住冀州的面子。”“某应了!” 他咬着牙,“但求李使君在盟书上盖‘护民印’,让百姓知道,这盟是保民的盟。”
李轩点头,摸出铜印。印泥是新调的麦汁,红中透金。“啪”地盖在盟书上,麦香混着泥香,渗进绢帛里。
“使君!” 场边突然传来欢呼。铁力举着新修好的犁铧跑过来,“辽西的老阿爸说,用这犁,一亩地能多收半石麦!” 他看见袁叙,愣了愣,“这位是...?”
“袁使君,冀州来的客人。” 李轩介绍,“铁力,渔阳的里正,匈奴人。”
袁叙的瞳孔缩了缩——这个曾是匈奴劳役的青年,此刻眼里闪着光,比他见过的任何世家子弟都亮。“铁力里正,” 他拱了拱手,“冀州的地,也想种这样的麦。”
公元190年秋,琅琊郡的银杏黄得透亮。
曹嵩坐在马车上,望着车外的山景,手里攥着儿子曹操去年的家书。信里说兖州的屯田制初有成效,百姓能吃上麦饼了,“父亲若愿来陈留,儿建个大庄园,种满您爱吃的桑椹。” 他摸了摸腰间的玉坠——那是曹操十岁时用碎玉磨的,“阿瞒这孩子,从小就知道疼人。”
车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后面二十辆大车。车上盖着油布,油布下码着金锭、玉璧、蜀锦,还有曹操幼年读的《商君书》抄本,“这些,都是给阿瞒打天下的本钱。” 曹嵩对驾车的老仆笑道,“陶使君派了二百骑兵护送,说是徐州境内‘路不拾遗’,咱们这趟,稳当。”
老仆抽了抽鼻子:“老爷,我怎么闻着一股子腥气?”
一、护送骑兵·泰山贼影藏刀鞘
护送的骑兵走在最前头。为首的张闿骑一匹青骒马,腰间的环首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望着后面的车队,喉结动了动——油布下漏出的半匹蜀锦,红得像血。
“都尉,” 亲兵凑过来,“这老东西的车,比陶使君的还阔。” 他压低声音,“听说里面有十箱金饼,是当年曹腾在宫中攒的。”
张闿的手按在刀把上。他想起三十年前在泰山华县当山贼的日子——那时他跟着大当家劫商队,见着金锭就眼睛发首。后来陶谦招安,他成了徐州都尉,可夜里总梦见山涧里的血,“再忍忍,等过了泗水,就安全了。” 他对自己说。
队伍行至费县境内,天色渐暗。张闿望着前方的山林,突然勒住马:“前面是华丰岭,林深路窄。” 他对曹嵩的随从说,“今夜就在岭下的破庙歇脚,明日天亮再走。”
曹嵩掀开车帘,皱了皱眉:“这庙看着荒凉,能住人么?”
“回老爷,” 张闿跳下马,“庙里有口甜水井,往年商队都在这儿歇。小的让弟兄们先去打扫。” 他挥了挥手,二十个骑兵冲进庙门,片刻后出来,“打扫干净了,老爷请。”
二、破庙夜宿·油布底下藏鬼火
庙内的供桌积着薄灰,香案上的关公像缺了半只耳朵。曹嵩让老仆在供桌旁铺了席子,又命随从把大车围在庙外,“阿瞒总说我讲究,这把老骨头,能睡席子就不错了。” 他笑着对老仆说,“等见了阿瞒,我要他把《孝经》再抄一遍——当年他逃学去练剑,我拿戒尺抽他,现在倒成了一方诸侯。”
老仆点上油灯,火苗映着供桌下的暗角——那里有半截断刀,刀身上沾着褐色的渍,像干了的血。
庙外,张闿盯着最后一辆大车。亲兵用刀尖挑开油布,露出整箱的金锭,在月光下闪着贼光。“都尉,” 亲兵咽了口唾沫,“咱们劫了这票,够在泰山买十座山头,娶十个压寨夫人!”
张闿望着庙内的灯火——曹嵩的影子在窗纸上晃动,像根风里的蜡烛。他想起陶谦昨日的叮嘱:“曹孟德现在是兖州牧,你给我护好了,出了事提头来见!” 可另一个声音在耳边响:“你当都尉十年,月俸才五斗米!这老东西的金锭,够你活三辈子!”
“动手!” 他咬着牙,“杀干净,不留活口!”
三、血溅供桌·金锭沾着脑浆白
子时三刻,庙外的更鼓刚敲过。
张闿的刀劈开庙门时,曹嵩正捧着曹操的家书打盹。老仆先反应过来,扑过去护主:“老爷快走!” 刀光闪过,老仆的喉咙裂开,血溅在《商君书》上,把“农战”二字染得通红。
曹嵩滚到供桌下,摸到那半截断刀。他望着冲进来的骑兵,声音发颤:“你们...是陶使君的兵?”
“陶使君的兵?” 张闿踩着老仆的尸体走过来,“老子是泰山张闿,当年杀过七个商队!” 他揪住曹嵩的衣领,“把金锭交出来,留你全尸!”
曹嵩的手攥紧断刀,刺向张闿的大腿。张闿骂了声,反手一刀砍在他胸口。鲜血喷在关公像上,把红脸的关老爷染成了紫脸。
“找金锭!” 张闿吼道。骑兵们掀翻大车,金锭、玉璧滚了一地。有个小兵捡起块金饼,塞进嘴里咬了咬——是真金。
“都尉!” 亲兵从供桌下拖出个木箱,“这里面有封信!”
张闿撕开信封,是曹操的笔迹:“父亲大人,儿在兖州种麦,今岁得粮十万石。待您到陈留,儿陪您看麦浪。” 他把信往火里一扔,“烧了!别留活口!”
庙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张闿的脸变了——是陶谦的巡骑!“撤!” 他踹翻供桌,供桌下的《商君书》掉进血洼里,“走泰山道,上山当匪!”
西、兖州惊变·帅帐摔碎青铜爵
五日后,兖州濮阳。
曹操正在演武场看屯田兵练刀,刀光映着麦浪,像极了当年在洛阳的秋。“主公!” 典军校尉夏侯渊拍马而来,手里攥着染血的信,“徐州急报!”
曹操接过信,手开始发抖。信是费县的里正写的:“曹使君老父一行,昨夜在华丰岭破庙遇劫,满门尽丧。凶手是都尉张闿,己携财逃入泰山。” 他望着信末的血手印——是老仆的,“老爷临终前说,要见阿瞒。”
“哐当”一声,曹操手里的令箭掉在地上。他想起昨日还在给父亲写信,说“陈留的庄园己备好,桑椹树栽了二十棵”;想起七岁那年,父亲背着他过泗水,说“阿瞒要做大事,得先学会忍”;想起去年父亲来信,说“你种麦,我放心”。
“主公!” 郭嘉从后面扶住他,“节哀!”
曹操突然呕出一口血,溅在麦叶上,红得刺眼。他踉跄着走向帅帐,踢翻了案上的青铜爵。爵里的酒泼在《兖州舆图》上,把徐州的位置晕染成一片模糊的红。
“传我令!” 他的声音像刮过麦垄的风,“点齐三万大军,三日后攻徐州!” 他抽出佩剑,砍断帅旗的流苏,“陶谦纵兵杀我父,某要血洗徐州!杀尽徐州兵,烧尽徐州城,让陶谦知道——抢麦的,得拿命赔!”
荀彧跪行上前:“主公!徐州百姓无辜,且陶谦未必知情...”
“无辜?” 曹操的剑指向荀彧,“我父无辜!老仆无辜!连信里的麦种都无辜!” 他转向夏侯渊,“元让、妙才,带骑兵先去!见人就杀,见房就烧——某要让徐州的血,渗进每一寸土,让后世的麦,都带着仇恨长!”
演武场的麦浪突然静了。屯田兵们望着发疯的主公,手里的刀把攥得发白——他们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去年饿死的老娘,想起李轩在幽州说的“麦比刀硬”。可此刻,他们的主公眼里只有血,没有麦。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b0eb-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