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蟹黄壳烧饼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0章 蟹黄壳烧饼

 

中秋己过,巷口那棵老桂树的花期也到了尾声,但空气中残留的甜香依旧执着。陈默翻动着脑海中的精神手札,太爷爷关于面点的记忆涌上心头:蟹壳黄,形如蟹壳,色如蟹黄,酥脆掉渣,内藏乾坤。面皮之酥,在油酥比例与擀叠层次;烘烤之魂,在炉火温度与时辰把控。

“妈,发面。”陈母应下,取老面引子,温水化开,和入精白面粉,揉成光滑面团,覆上湿布,置于温暖处等待发酵。

陈默则准备油酥。面粉置于案板,挖一坑,倾入足量滚烫的熟猪油!“滋啦!” 油香西溢。用筷子快速搅拌,让滚油与面粉充分融合,形成一种粘稠、油润、香气扑鼻的油酥糊。

馅料备两种:甜的是炒熟碾碎的黑芝麻拌上足量绵白糖和零星猪油丁;咸的是新鲜雪里蕻咸菜洗净切末,与同样切得极细的五花肉丁同炒,加少许糖提鲜,炒得干香油润。

面团发酵至两倍大,内部蜂窝细密。揉匀排气,擀成大片。将油酥均匀涂抹在面片上,如同抹一层油亮的酱。然后,如同叠被子般,将面片一层层折叠、擀开、再折叠、再擀开…重复数次。每一次折叠与擀压,都让油酥与面皮形成无数细密交错的层次,这是酥脆掉渣的关键。

最后擀开成大薄片。甜馅用圆模具扣出小圆饼;咸馅则包成椭圆形,略厚。陈默手指灵巧,包馅收口,动作流畅。包好的生坯表面刷一层淡糖水,密密地撒上去皮的白芝麻。

后院,陈父早己将吊炉烧得炉膛通红,炉壁滚烫。将生坯一个个贴在炉壁内侧,盖上炉盖。炭火的温度需要精准控制,火太猛易焦,火太弱则不酥。

时间在炉火微响和芝麻焦香中流逝。约莫一刻钟后,陈父小心揭开炉盖。一股混合着芝麻焦香、猪油浓香、面皮烘烤麦香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炉壁上,一个个烧饼如同小小的蟹壳,金黄,表面芝麻点点,散发着的光泽和热气。

用长柄铁铲小心铲下,烧饼滚烫。甜口的圆饼掰开,酥皮簌簌掉落,露出里面油亮喷香的黑芝麻糖馅,甜香西溢。咸口的椭圆饼咬开,酥脆的外皮之下,是油润咸鲜、带着雪菜独特风味的肉馅,咸香扑鼻。

陈默将一碟刚出炉、烫手的蟹壳黄烧饼放在田七斤窗边的小桌上。老者拿起一个咸口的,小心地吹着气。酥脆的外皮一碰就掉渣,他忙用手心托着。咬一口,酥脆声清晰可闻,内里的咸菜肉馅还带着滚烫的汁水,咸鲜干香,熨帖无比。他慢慢地吃着,目光落在窗外飘落的零星桂花上,又仿佛透过桂花,看到了极遥远的、某个同样飘着桂花香的灶台前,师兄递给他刚出炉的、同样烫手的烧饼。浑浊的眼睛里,有什么东西,似乎又融化了一分。

日子就在这一道道复原的老菜中流淌。柴米油盐,灶火炊烟。陈默沉浸在太爷爷的精神手札里,每一次点火、下料、翻炒、起锅,都像是在与那位从未谋面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油盐酱醋的碰撞,蒸腾而起的水汽,食材在火候中的蜕变…这一切平凡琐碎的烟火,在陈默眼中,都因那份沉甸甸的传承而变得意义非凡。角落里,那口粗陶老焖罐静静矗立,罐壁上那个古朴的“陈”字,在日复一日的烟火气氤氲下,仿佛浸润了更深沉的光泽。罐身那些模糊的五爪金龙浮雕,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龙睛深处那点金芒,如同呼吸般,稳定而微弱地流转着,无声地守护着这方灶台上,薪火相传的人间至味。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afb0-7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