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素煨白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1章 素煨白玉

 

徐伯言那番关于“本源”与“极致”的话语,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陈默心中激起涟漪,却也沉淀下去,化为灶台前更深的定力。青石巷的日子依旧,烟火不断,灶火不息。

后院里那片被陈默精心打理的小菜园,泥土似乎比往年更显黝黑油润,透着蓬勃的生气。风调雨顺,加上陈默侍弄得格外用心,今年园子里栽下的几样新种子,长得格外喜人。那是小碗儿和周扬从农科展上淘换来的新玩意儿:拇指大小的西瓜,脆甜多汁;青翠修长的“玉女”黄瓜,清香扑鼻;最奇特的是一种洁白的茄子,表皮光润得像剥了壳的鸡蛋,人们都叫它“鸡蛋茄”。

陈默侍弄这些蔬果,如同对待灶上的珍馐。松土、浇水、捉虫,一丝不苟。功夫不负有心人,藤蔓上挂满了小巧的西瓜,黄瓜顶着黄花脆生生,而那鸡蛋茄,更是长得,在秋阳下泛着温润的瓷光,摘下一个掂量,沉甸甸的,掰开一闻,竟隐隐透着一股类似蟹肉的鲜甜,毫无寻常茄子的土腥气。园子里新汲的井水浇灌着,似乎也格外清冽甘甜。

陈记的生意照旧红火,但陈默留心到,魏启明和几位常来光顾的老先生,点菜时悄然变了花样。这些大半辈子尝遍山珍海味、无肉不欢的老饕,近来总不忘叮嘱一句:“陈师傅,添个清爽的时蔬。” 有时干脆只点三两素菜,配一碗清粥。闲谈间,也常听到他们低声感慨:

“唉,老喽,这‘三高’的帽子戴上,油腻的得少吃喽。”

“可不是嘛,这舌头再馋,也得听大夫的。好在陈记的素菜清爽,有菜的本味,吃着心里头舒坦。”

“对,对,清炒个小白菜都觉得格外鲜甜。”

这些追逐了一辈子极致滋味的舌头,终究在岁月和身体面前,找到了新的慰藉。他们不约而同地,将陈记的素菜当成了味蕾与健康的港湾。

这天清晨,露水未晞,陈默走进菜园,目光落在那几株鸡蛋茄上。果实累累,洁白如玉。他俯身,指尖拂过微凉的茄皮,挑中了几个长得最是圆润、气息最是纯净的,小心摘下。

“就用你们,给这些老伙计们添点‘鲜’头。” 陈默心中有了计较。

他打算做一道“素煨白玉”,以这奇特的鸡蛋茄为主角。

备料:

鸡蛋茄: 洗净,不去皮(皮薄无涩,反增清甜)。快刀切成大小均匀的滚刀块。

素高汤:这是滋味的根基。灶上小砂锅,注入清冽的井水。陈默抓了一把自家晒的香菇干(温水泡发)、几朵新鲜的口蘑切片、几片嫩笋尖、一小撮竹荪、几颗的核桃仁(增香添润)、一小截甘蔗梢(取其天然清甜),悉数投入锅中。灶膛里添了耐燃的炭块,文火慢煨。时间一点点过去,砂锅里咕嘟着,水汽氤氲,各种山野菌笋的鲜香、坚果的醇厚、甘蔗的清甜,丝丝缕缕交融,渐渐熬成一锅清澈透亮、琥珀色、滋味丰厚的素高汤。最后,细网滤去所有渣滓,只留一汪清鲜。

点缀:少许姜末、几片洗净的嫩百合、一小撮红艳的枸杞。

大铁锅烧热,锅底均匀润上一层薄薄的、自家压榨的头道花生油(取其清香,油量极少)。青烟刚起,下入姜末,“滋啦”一声,香气窜出。紧跟着,白生生的鸡蛋茄块倾入锅中。陈默手腕沉稳,锅铲翻飞,中火耐心煸炒。奇妙的变化在热力下发生:茄块边缘渐渐染上淡淡的焦黄色,形成一层薄壳,锁住内里的水润,那股子类似蟹肉的奇异鲜香被热油激发出来,混合着茄子本身的清甜,形成一种独特而的气息,在厨房里弥漫开来。

待茄块表面微透,显出半透明的质感,陈默将一旁滚沸的素高汤,“哗啦”一声注入锅中,汤量恰好温柔地拥抱住每一块茄块。大火催沸,撇去浮沫,厨房里顿时鲜香西溢。

此时,陈默转身,请出了那只温润沉寂的祖传黑陶罐。罐身己被灶膛的余温暖热。他小心地将整锅沸腾的茄块连汤带汁,稳稳倾入黑陶罐中。厚实的陶盖轻轻合上,只留一丝微不可察的缝隙。这黑陶罐便成了最后的“煨场”。罐壁厚实,聚热恒温;陶土有灵,蕴养滋味。灶膛里只留一点将熄未熄的炭火余温,温吞地煨着罐底。罐内,滚烫的汤汁在陶罐温柔的怀抱里,温度缓缓下降,却保持着一种微沸的活力。清澈的素高汤精华,在这样恒定、温和、近乎无声的煨焐中,一丝丝、极其耐心地渗透进每一块鸡蛋茄的肌理深处。灵园井水滋养出的茄肉清甜,与素高汤凝聚的山野菌笋鲜香,在黑陶罐独有的温润底蕴里,悄然交融、升华。那股奇异的蟹肉鲜味,也被这温润的环境催发得更加圆融、深邃,仿佛真有了几分“海藏”的意蕴,却纯净得不染尘埃。

约莫煨了一刻多钟,罐内汤汁收得恰到好处,呈现出微微挂勺的浓稠,清亮地包裹着茄块。陈默揭开陶盖,热气夹着复合的鲜香扑面而来。他将洁白的百合片和红艳的枸杞撒入,盖上盖,借着罐内余温再略煨片刻。百合保持脆嫩,枸杞释放出艳色。最后,只捏起一小撮最细的盐花,轻轻撒入,纯粹为了引动和调和所有食材那浑然天成的本味。

“素煨白玉”成了。黑陶罐端上桌,揭开盖子。热气蒸腾中,一块块洁白温润如羊脂玉的鸡蛋茄,浸润在琥珀般清亮、微微粘稠的汤汁里,间或点缀着洁白的百合和点点朱红枸杞,素净雅致,宛若一幅秋日小品。那升腾的香气更是奇妙:山菌笋尖的纯净鲜香打头阵,鸡蛋茄那融合了清甜与奇异蟹鲜的独特气息紧随其后,最后是黑陶罐温润底蕴带来的、令人心神安宁的暖意。不见荤腥,鲜味却层层叠叠,清雅脱俗。

陈默特意将这罐“素煨白玉”放在了魏启明和那几位老饕面前。

“陈师傅,这是……?”一位老先生看着罐中温润如玉的茄块,好奇地问。

“园子里新长的鸡蛋茄,试着做了道‘素煨白玉’,诸位尝尝。”陈默语气平和。

魏启明眼中了然,带着期待拿起调羹。他舀起一块茄子和少许清亮的汤汁。那茄块看似完整,实则内里己被煨得极其软糯,入口即化,却又因最初的煸炒和紧实的质地,保持着美好的形态。送入口中。

味蕾仿佛被清泉洗过!

首先是鸡蛋茄那极致软糯细腻、毫无纤维的口感,带着园中井水滋养出的纯净清甜。紧接着,那被黑陶罐温煨得丝丝入味的素高汤精华在舌尖绽放——菌菇的醇厚、笋尖的脆嫩、核桃的油脂回甘、甘蔗梢的清甜底蕴……山野精华浓缩的鲜美,如同涓涓细流,温柔包裹。更妙的是,那股类似蟹肉的鲜味并非虚妄!它在温煨中升华,成为这复合鲜味中一个独特而和谐的声部,提供了类似海鲜的鲜美层次,却纯净无暇,毫无腥气。嫩百合的脆爽和枸杞的微甜,恰到好处地点亮滋味。最后,黑陶罐那温润深沉的底蕴,如同无形的画框,稳稳托住这一切美妙的感受,归于一种令人通体舒泰的平和与滋养。

没有油腻的负担,只有食材本真的极致鲜美与温润在口中流淌,五脏六腑都仿佛被这清雅之味熨帖得妥妥当当。

“……好!”魏启明细细品味完,长长舒了口气,脸上是久违的轻松愉悦,“清雅至极,鲜润入心。陈默啊,你这‘素煨白玉’,把‘素’字做到了返璞归真的境地。这鸡蛋茄……竟有如此造化?园子里的水土,真是养人。”

其他几位老饕也纷纷点头,面露享受:

“鲜!真鲜!不是鸡鸭鱼肉的鲜,是山林的清气,是…是土地的厚味,奇了!”

“吃着太熨帖了!感觉浑身都松快了!”

“这茄子,绝了!比山珍也不差!”

看着老饕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满足和轻松,陈默也露出笑意。园子里长出的新鲜菜蔬,灶上用心煨煮的汤汤水水,竟能为这些尝遍天下美味的舌头,带来如此纯粹的慰藉。青石巷的烟火里,除了传承的厚重、技艺的登峰,如今更添了一份柴米油盐间,润泽身心的温柔力量。

角落里的黑陶罐,余温尚存,仿佛也因这锅清雅滋养的素菜,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陈默知道,他手中的勺,脚下的土,灶里的火,正引领着他走向厨艺中更加圆融、也更贴近人心的境界。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afb0-1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