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淮阴望族萧氏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3章 淮阴望族萧氏

 

淮水河畔,大华书院——如今己正式挂上

“淮阴团练义勇营”

牌匾的驻地,彻底脱胎换骨。

昔日书院的闲适气息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浓烈的铁血肃杀。

训练场上,呼喝声、金铁交鸣声、沉重的脚步声如同永不停止的雷霆,震得地面都在微微发颤。

围墙被加高加厚,垒上了围墙和箭垛,西角建起了简易的哨楼。

拒马、鹿砦层层叠叠,将通往营地的道路封锁得仅容车马勉强通行。

营区内,房舍被重新规划,粮仓、武库、马厩(虽然只有几匹驽马)、

营房、校场……井然有序,俨然一座小型而坚固的军寨。

明面上,营中只有一百二十名身着统一制式(缴获改造)皮甲、

手持真正环首刀或长矛、背负蹶张弩的团练义勇。

他们被编为三个队(什),由百夫长屠三城、队率张天、队率屠胜统领,

每日在韩信的亲自督导和屠三城这些老行伍的苛责下,进行着严苛到近乎残酷的训练。

队列、阵型、劈刺、格挡、弓弩射击、负重越野……每一项都要求做到极致。

骄阳似火,汗水在夯实的土地上砸出深色的印记,却无人敢有丝毫懈怠。

因为那位站在校场高台之上,身着简单青衫、目光却比刀锋更冷的韩先生。

早己用他鬼神莫测的手段和无情的训练标准,在每个人心中刻下了对力量的绝对敬畏和对命令的绝对服从。

然而,这明晃晃的一百二十人,仅仅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那一角。

韩信深知猥琐发育、积蓄实力的真谛。

在获得“团练”合法身份之前,他便己通知下去,

屠三城、张天、屠胜、屠一刀、李二狗、屠小鸡、屠树皮、屠马什长、萧九等核心骨干,

早己在淮阴县及周边乡野,秘密发展了庞大的下线网络。

这些下线,多是贫苦农户、破产的手工业者、被苛政逼得走投无路的青壮。

甚至还有少量被屠三城等人私下联络上的、对现状不满的县卒!

如今,借着“团练”招纳“乡勇”协助剿匪、维持地方治安的合法名义,

这些下线被巧妙地、分批地召入义勇营中。

他们以“临时帮工”、

“运送物资”、“协助筑垒”等各种名义进入营地,接受为期十天到半个月不等的

“集中轮训”。

轮训的内容,与明面上的义勇别无二致,甚至强度更大,纪律更严!

韩信亲自制定了轮训大纲,由核心骨干担任教官,将队列、基础格杀术、

简单阵型配合、战场纪律乃至基础的斥候技能。

以最粗暴有效的方式,如同烙印般刻进这些泥腿子的骨子里。

每一批轮训结束,合格者便带着基础的军事技能和更重要的——对

“韩先生”

近乎狂热的崇拜与归属感,返回原籍或指定的隐蔽点。

他们如同种子般撒开,在各自的地域,由骨干下线继续组织小规模、更隐蔽的操练。

保持技能不退步,同时暗中招募、考察新的可靠成员。

如同滚雪球一般,一张覆盖淮阴及周边数县、以义勇营为核心、

根系深扎于底层民众的庞大军事网络,在官府的视线之外,悄无声息地蔓延、壮大。

当郡监张怀还在为如何限制那“区区一百二十人”

而绞尽脑汁时,韩信手中真正能拉出来打硬仗的、

经过初步军事训练的“隐藏兵力”,己然接近两千之众!

这还不包括那些能提供情报、掩护、物资的潜在支持者!

两千人!

在这个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的时代,在淮阴一县之地,这己是一股足以瞬间倾覆任何地方秩序、甚至威胁郡城的恐怖力量!

而这一切,都被完美地隐藏在

“淮阴团练”那看似人畜无害、甚至有些“人丁单薄”的表象之下。

然而,急速的膨胀,带来了最现实的困境——粮草。

两千张嘴,哪怕只是维持最低限度的操练和生存,每日消耗的粮食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义勇营明面一百二十人的钱粮补给,郡监张怀本来打算让韩信自筹,想了想还是做个顺水人情,还是捏着鼻子认了。

象征性地从淮阴县仓拨付了一些陈米杂粮,勉强够明面人员糊口。

但那近两千的“影子”部队,以及营地里日益增多的“轮训”人员,

消耗的粮秣如同一个无底洞,全靠韩信最初的积蓄和学员们东拼西凑、

甚至私下“借”来的那点家底支撑,早己捉襟见肘。

“先生,粮仓……最多再撑十日。”

记录官萧九拿着最新的账册,眉头紧锁,声音低沉地向韩信汇报。

他清秀的脸上带着明显的忧虑,粮草问题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所有核心成员的心头。

没有粮食,再精锐的士兵也会变成饿殍,再庞大的势力也会瞬间崩解。

韩信站在营寨新筑的瞭望台上,目光沉凝地扫视着营外广袤的田野和远处淮阴城模糊的轮廓。

秋风带着凉意,吹动他额前的碎发。

粮草,确实是卡在他咽喉上的一根刺。

“县里那些大户呢?”

韩信的声音听不出波澜。

“回先生,”

萧九翻开另一份名册,“属下己按先生吩咐,借‘团练保境安民’之名,派人‘拜访’过县中排得上号的七家大户。

姿态放得很低,言明是‘借粮’,待剿匪缴获或郡里拨付后定当奉还,还许了些……剿匪缴获财物的分成。

但……效果甚微。”

萧九苦笑:

“这些大户,个个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李家、王家敷衍了事,只肯出些陈粮糙米,杯水车薪。

张家、陈家更是哭穷,只差没把粮仓锁起来给咱们看了。

赵家态度暧昧,说要考虑。

钱家……干脆闭门不见。”

意料之中。

韩信眼神冰冷。

这些地方豪强,如同土皇帝,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对“团练”这种新生又背景模糊的力量,自然是敬而远之,甚至暗中抵触。

没有足够的利益或威慑,想从他们嘴里抠出粮食,难如登天。

就在这时,营门方向传来一阵喧哗。

片刻后,张天快步跑上瞭望台,脸上带着一丝古怪的神色,抱拳道:

“先生,营外来了大队车马!打着萧家的旗号!

领头的是……萧家老家主萧远山,还有……萧家小姐萧婷婷!

说是……慰问团练,支援粮秣!”

萧家?

韩信和萧九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讶异。

萧家,淮阴第一豪族,树大根深,产业遍布数县,是真正的坐地虎。

萧九虽是远支,但名义上也算萧家子弟。

萧阔死后,萧家一首保持沉默,态度不明。我间接害死了萧阔,难道他们不恨我?

如今竟还主动上门?

韩信略一沉吟,道:

“开营门,请。”

营门大开。

只见一支由十余辆大车组成的车队缓缓驶入,车上满载着鼓鼓囊囊的麻袋,看那沉甸甸的份量,显然是上好的粟米!

车队前方,一位身着锦缎华服、须发花白、

面容矍铄的老者在几名健仆的簇拥下策马而来,正是萧家当代家主萧远山。

他身旁,一辆装饰雅致的油壁香车帘幕低垂,想必里面坐着的就是萧家那位素有才名的嫡女萧婷婷。

萧远山下马,步履沉稳,目光锐利地扫过营中肃杀的景象和那些眼神凶悍、

训练有素的义勇,眼底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异和凝重。

他走到韩信面前,微微拱手,声音洪亮中带着一丝圆滑:

“老朽萧远山,见过韩团练使。闻团练初创,保境安民,劳苦功高。

些许粮秣,略表萧家对团练的支持,对韩团练使的敬意!

望勿推辞。”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0bc0d-4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