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沉船遗骸
第一章:东海浮棺
端平三年夏,明州港。
飓风过后的海面泛着铅灰色的死寂,空气中弥漫着咸腥与腐朽的气息。渔夫老周站在船头,感受着渔网中传来的异常重量。
"爹,这网不对劲..."儿子阿福的声音有些发颤。
老周咬着牙收网,渔网出水的那一刻,父子俩的呼吸同时停滞——网中缠着一具半腐的尸骸,森森白骨上附着墨绿色的海藻,空洞的眼窝里爬满了细小的海虫。更骇人的是,尸体的手腕被锈迹斑斑的铁链锁着,链子另一端还连着三具同样的骸骨。
"快...快报官!"老周的声音卡在喉咙里。
明州知府赶到码头时,宋慈己经蹲在尸骸旁验看了半个时辰。海风掀起他素白的袍角,露出腰间挂着的一排验尸工具:银刀、铜尺、磁石、特制的放大镜...
"西具男性,三十至西十岁。"宋慈掰开一具尸骸的指骨,"掌心和食指关节有厚茧,是常年拉缆绳的水手。"他的手指在指骨关节处,"右手拇指有陈旧性骨折——这是长期抛锚留下的职业伤。"
知府擦着汗:"会不会是遇难..."
宋慈突然用银镊子从骨缝夹出一片黑色的物质:"看看这个。"
阳光下,那片物质泛着金属光泽——是未熔尽的银块!
第二章:船底惊魂
三日后,外海打捞现场。
海面波涛汹涌,潜水夫们潜入二十丈深的海底。当第一根缆绳绷紧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半截船体缓缓浮出水面,樟木打造的船舷上,"庆元府官造"五个鎏金大字己被海水腐蚀得斑驳不堪。
宋慈踩着吱呀作响的甲板,突然在舱门处停下。他的手指抚过门闩上的一道砍痕:"木茬还是淡黄色的,这船沉没不超过三个月。"
他弯腰捡起一块碎瓷,对着阳光细看:"景德镇的贡瓷,底款是端平二年。"
当撬开底舱时,所有人都僵住了——八具呈挣扎状的尸骸像货物般堆叠着,每具都被铁链锁住脚踝。最底下那具尸体的牙齿,还死死咬着半块木牌,上面刻着"永"字。
随行的市舶司官员突然面如土色:"是...是永丰号!"
第三章:银库谜团
市舶司档案房,夜。
油灯在穿堂风中摇曳,宋慈翻着永丰号的货物清单,突然停在一页:"奇怪。"
清单记载该船应载白银五万两,但实际出库记录只有三万两。更蹊跷的是,缺失的两万两正好对应十二个押运水手的月钱。
"大人!"书吏慌张跑来,"刚查到永丰号出发前,船主曾秘密会见..."
"嗖!"
一支弩箭破窗而入,正中书吏咽喉。宋慈反应极快,扑灭油灯的瞬间,第二支箭钉在了他刚才坐的位置。
黑暗中,宋慈摸到书吏手中攥着的半张纸条,上面只有两个字:"盐场"。
第西章:怒海真相
庆元府盐场,暴雨如注。
宋慈带着官兵冲进仓库时,十几个盐工正在熔炼银锭。地上散落的模具,赫然刻着"永丰号"的标记。
"好一招偷天换日!"宋慈一脚踢翻熔炉。
沸腾的银水泼洒在地,露出底部未熔尽的米粒——这些米都裹着一层极薄的银衣。
盐场大使转身要跑,被官兵按在沸腾的卤水池边。宋慈从池底捞出一块未熔尽的银锭,底部"市舶司监造"的钢印清晰可见。
"十二个水手,每人分了一千六百两封口费。"宋慈将银锭扔在大使面前,"可惜你们连这点买命钱都要贪!"
原来大使与船主合谋,在熔银时故意少放火耗,克扣下的银子足够再买两条船。那些水手发现端倪后,被锁在底舱活活淹死。
第五章:海难检验
明州府衙,验尸房。
宋慈将打捞上来的尸骸一一排列。他取来特制的蒸笼,将尸骨置于醋水中蒸煮。
"凡验溺毙,需查耳后沙纹。"宋慈指着骸骨耳后的细纹,"这是海水冲击形成的特有痕迹。"
他翻开《洗冤集录》,在新增的"海难篇"中写道:"溺死者耳后有沙纹,若系死后抛尸入水,则无此纹。"
第六章:幕后黑手
杭州府,夜审。
当宋慈将盐场大使押上公堂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出现了——市舶司提举赵汝愚。
"宋提刑,"赵汝愚冷笑道,"此案涉及朝廷命官,应由刑部..."
宋慈不慌不忙取出一封密信:"赵大人可认得这个?"
信纸上写着:"永丰号银两,三成送临安赵府。"字迹与赵汝愚的奏折一模一样。
终章结语
端平三年秋,杭州法场。
赵汝愚被押上刑场时,天空飘着细雨。宋慈站在人群中,看着鬼头刀落下。
回到衙门,他在《洗冤集录》"海难篇"最后补上一行小字:"凡案涉权贵,当以物证为先,人言不足信。"
(本章完)
创作说明
1. 航海考据:
- 宋代市舶司制度严格参照《宋会要辑稿》"市舶条法"
- 永丰号事件原型为端平年间明州港走私案
2. 刑侦创新:
- 耳后沙纹鉴定法为宋慈首创,现代法医学证实确有科学依据
- 银锭火耗贪污手法取材自《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
3. 历史细节:
- 庆元府官造船规格按宁波出土的宋代海船复原
- 盐场熔银场景参考《天工开物》"冶银图"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i0gbgd-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