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燕归巢暖,新岁同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9章 燕归巢暖,新岁同欢

 

除夕前的京城,巷子里挂满了红灯笼,连济世堂的门楣上都贴了副春联,是李学士写的“药香飘西季,墨韵润千秋”,字里行间满是暖意。沈微澜正指挥着学徒们把晾干的草药打包,准备分给街坊们当年货——艾草、苍术能熏虫蚁,陈皮、甘草可煮茶汤,都是冬日里用得上的东西。

“沈姐姐,你看我做的虎头鞋!”阿古拉抱着个布包跑进来,包里是几双绣着虎头的小棉鞋,针脚虽不算细密,却绣得虎虎生威,“孤儿院的嬷嬷说,孩子们穿这个能辟邪,我熬了三个晚上才绣完呢。”她手腕上戴着串红玛瑙手链,是李景元托人从江南带来的,说是过年戴了喜庆。

沈微澜拿起一双细看,鞋面上的虎眼用黑线绣得圆溜溜的,忍不住笑道:“比去年的平安结长进多了,看来李景元教你的针线活没白学。”

提到李景元,阿古拉的脸颊微微泛红,正要说什么,却见他提着个竹篮走进来,篮子里装着刚炸好的馓子,金黄酥脆,是北朔过年常吃的点心。“陛下让我送来的,说御膳房炸了两车,分些给街坊们尝尝。”他挠了挠头,又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这是给你的,北朔的银匠新打的,说是……说是戴在手上暖和。”

布包里是只银镯子,上面錾着“踏雪红”的花纹,环扣处还藏着个小小的“景”字。阿古拉接过时,指尖触到他的掌心,两人都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惹得沈微澜笑出了声。

正热闹着,萧彻披着件墨色斗篷走进来,斗篷边缘绣着暗金色的云纹,却没戴帽子,乌发上沾着点雪粒,显然是刚从宫里过来。他手里拿着本厚厚的册子,封面上写着“大靖岁丰录”,是户部新编的,记录着这一年各州府的收成、户籍、工事,字字句句都透着安稳。

“刚在宫里核对完册子,今年的户数比去年多了两千, 新生儿的名册写了满满三页。”萧彻把册子递给沈微澜,指着其中一页笑道,“你看云州,不仅新开了百亩良田,还盖了学堂,周明远这小子,把那边治理得比江南还像样。”

沈微澜翻到后面,见附了张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地的特产:江南的丝绸、云州的谷子、北朔的羊绒,密密麻麻织成一张网,竟看不出南北的界限。“等开春,让驿站多备些马车,把这些特产互相运送,百姓们就能花少钱,尝遍天下味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萧彻点头,忽然朝巷口扬了扬下巴,“你看谁来了?”

沈微澜抬头,见周明远背着个包袱,正跟街坊们拱手拜年,他穿着件新做的锦袍,却还是习惯性地卷着袖子,露出晒得黝黑的胳膊。“沈姑娘,陛下,我把江南的年礼带来了!”他打开包袱,里面是包好的茶叶、丝绸,还有个红布裹着的东西,“这是给您的,我娘说您总熬夜编医书,用这个泡水喝能安神。”

红布里是块温润的玉佩,雕着株紫苏,叶脉清晰,正是沈父生前最爱的纹样。沈微澜接过时,指尖微微发颤,忽然想起去年此时,她还在担心兵书能否传世,而如今,父亲的心血不仅被刻在书上,更融进了这烟火人间的安稳里。

暮色降临时,巷子里摆起了长桌,街坊们把家里的年货都端了来:张屠户家的酱肉、布庄娘子的年糕、北朔匠人的烤羊腿……孩子们提着灯笼跑来跑去,灯笼上画着“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的图案,笑声像银铃一样洒满街巷。

萧彻和沈微澜并肩坐在长桌尽头,看着李学士给孩子们讲《农桑辑要》里的趣事,周明远教北朔匠人包粽子,阿古拉和李景元一起挂灯笼,忽然觉得,这便是最好的年景。

子时敲钟时,巷口燃起了烟花,绚烂的光焰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萧彻从袖中取出个锦盒,里面是支玉簪,簪头雕着两只衔泥的燕子,翅膀交叠,正是“燕归巢”的纹样。“今年开春,燕子该回来了,咱们在温泉庄子的屋檐下,多搭几个巢吧。”

沈微澜接过玉簪,指尖划过燕子的尾羽,忽然想起刚认识他时,他还是那个冷峻的端王,而如今,他的眉眼间只剩下温柔。“好啊,再种些葡萄,让藤蔓爬满屋檐,夏天就能在底下乘凉,看燕子喂雏儿。”

烟花还在绽放,映得两人的身影格外清晰。远处的宫墙下,守岁的宫灯连成一片星海;近处的书局里,新印的书册散发着油墨香;济世堂的药炉上,温着的屠苏酒正冒着热气。

阿古拉忽然举起酒杯,用不太流利的中原话说:“愿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众人纷纷举杯,酒液里映着漫天烟火,也映着彼此的笑脸。沈微澜靠在萧彻肩头,听着他在耳边轻声说:“你看,这盛世,如你我所愿。”

是啊,这盛世不必刻在碑上,只需藏在百姓的米缸里,绣在姑娘的衣襟上,写在孩童的笑脸上,融在每一个寻常日子的烟火里。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在这岁月里缓缓流淌,一年又一年,写满了团圆与希望。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i0fhgg-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