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过后,京城的积雪渐渐消融,屋檐下的冰棱化成水珠,滴答落在阶前的青苔上,溅起细碎的春意。济世堂门口的老槐树抽出嫩芽,嫩绿的新叶裹着晨露,在风里轻轻摇晃,像无数只小手在招摇。
阿古拉正蹲在树下埋花种,手里捧着包从北朔带来的“踏雪红”花籽,是北境特有的耐寒花卉,花瓣红得像燃着的火。“沈姐姐,你说这花能活吗?”她用小铲子扒开的泥土,鼻尖沾着点泥灰,“我娘说,这花要埋在朝南的地方,才能等到春天开花。”
沈微澜刚给药圃里的草药浇完水,闻言笑道:“放心吧,京城的春天暖和,比北朔的冻土养人多了。等花开了,咱们采几朵晾干,能入药呢。”她指着不远处的书局,“你看,李学士他们又搬着书出来晒了,说是怕梅雨季受潮。”
书局门口,几位老学者正忙着把整理好的兵书搬到竹架上晾晒,阳光透过书页,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字影。李学士捧着卷《沈氏兵策》,忽然朝沈微澜喊道:“沈姑娘,您快来看看,这页批注是不是沈老将军写的?字里带着股杀伐气呢!”
沈微澜刚要走过去,却见巷口传来马蹄声,李景元骑着匹快马奔来,马鞍上搭着个蓝布包袱,被风吹得鼓鼓囊囊。他翻身下马时,靴底还沾着泥点,显然是刚从城外回来。
“沈姑娘,陛下让我把这个给您送来!”李景元解开包袱,里面是捆新抽的稻苗,根须上还带着的泥土,“这是周明远从江南捎来的,他说在那边试种的耐旱谷长出新苗了,比云州的更壮实,特意选了几株让您瞧瞧。”
阿古拉凑过来看,手指轻轻碰了碰稻苗的嫩叶:“这就是能长出谷子的苗?比北朔的牧草嫩多了。”
“等秋天结了穗,金灿灿的才好看。”沈微澜小心地接过稻苗,打算种在药圃的空地里,“周明远还说什么了?”
“他说江南的水渠也快修好了,打算引活水灌田,还让陛下派几个懂桑蚕的农妇过去,教百姓种桑树。”李景元挠了挠头,从怀里掏出封信,“这是他给您的信,说让您给看看,他写的《水利辑要》初稿行不行。”
沈微澜展开信纸,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还画着水渠的剖面图,边角处有几处修改的痕迹,是用朱笔添的注解,想必是萧彻看过时改的。她指尖划过“引渠需避盐碱地”几个字,忽然想起父亲生前总说,种田和打仗一样,都得顺着地势走。
正看着,萧彻的銮驾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巷口。他今日穿了件月白锦袍,腰间系着玉带,却没戴礼帽,乌发用根玉簪束着,倒像是来坊间散心的世家公子。见沈微澜正低头看信,他便站在树影里等,目光落在她发间——那支“岁寒相依”玉簪在阳光下透着温润的光,与新发的绿芽相映,格外好看。
“陛下怎么来了?”沈微澜抬头看见他,连忙把信纸折好。
“刚从户部查完粮册,顺道过来看看。”萧彻走到药圃边,看着那几株新栽的稻苗,嘴角带着笑意,“周明远这小子,连稻苗都要让人捎回来,倒是比奏折里写得实在。”他忽然指着墙角的竹筐,“那是什么?”
“是北朔匠人织的绒布,刚送过来的。”沈微澜掀开竹筐上的棉布,里面是几匹灰扑扑的绒布,摸起来却格外厚实,“他们说这是改良后的粗绒,虽然不如细绒好看,却更耐磨,适合给百姓做冬衣。”
萧彻拿起块绒布揉了揉,指尖沾着些细密的绒毛:“让布庄先做百十来件,给守城的士兵送去。春寒料峭,夜里站岗最是冻人。”他忽然想起什么,从袖中取出张纸条,“这是太医院拟的防疫方子,你看看可行?入春后容易生疫病,提前让百姓煎水喝。”
纸条上的方子用的都是寻常药材,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都是坊间易得的东西。沈微澜看着,忽然笑道:“再加味紫苏吧,既能防疫,又能治风寒,百姓家里多半都有。”
两人正说着,忽然听见书局那边传来欢呼声。原来是李学士发现了卷父亲当年的札记,里面记着些行军时的草药偏方,字里行间还夹着片干枯的紫苏叶,想必是当年采来做标本的。
“沈老将军真是用心!”李学士捧着札记感叹,“连哪种草药能治箭伤,哪种能解瘴气,都写得明明白白!”
沈微澜走过去,指尖拂过那片干枯的紫苏叶,忽然想起去年春天,她还在城南别业躲着,连门都不敢出。而如今,父亲的兵书得以传世,她的医馆里飘着药香,北朔的花籽埋在土里等着发芽,江南的稻苗在阳光下舒展……原来日子真的会像萧彻说的那样,一点点好起来。
夕阳西下时,街坊们陆续收摊回家,巷子里飘起饭菜香。张屠户家的小子举着串糖葫芦跑过,糖衣在余晖里闪着光;布庄的老板娘站在门口,正跟北朔匠人讨教绒布的缝法;李学士他们抱着晒好的兵书往回走,脚步声里混着书页的翻动声,格外悦耳。
萧彻牵着沈微澜的手,慢慢走在巷子里。春风拂过,老槐树的新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说些温柔的话。远处的宫墙下,新栽的柳树抽出长条,在风里轻轻摇摆,把影子投在护城河上,搅碎了满河的金光。
“阿古拉说,等学会了种桑,要在北朔种一片桑林。”沈微澜忽然笑道,“她说那里的姑娘们要是学会了养蚕,就不用总穿厚重的皮衣了。”
“那我就多派些桑农过去。”萧彻握紧她的手,目光落在远处的田野,“你看,城外的麦田己经泛绿了,今年该是个好收成。”
暮色渐浓时,巷子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暖黄的光晕裹着炊烟,在风里慢慢散开。济世堂的药香、书局的墨香、北朔绒布的绒毛,还有埋在土里的花籽,都在这春天的暮色里,悄悄酝酿着新的希望。属于他们的故事,就像这刚抽芽的稻苗,在岁月里慢慢生长,每一寸,都向着阳光。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i0fhgg-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