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战场传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8章 战场传书

 

第十八章 战场传书

北境的雪下了整整三日,雁门关城楼的积雪己没过靴筒。萧彻立在箭楼之上,望着关外茫茫雪原,呵出的白气瞬间消散在凛冽的寒风里。怀中贴身藏着的桃花锦囊被体温焐得温热,锦缎上绣着的桃花,在这一片肃杀的白里,成了唯一的亮色。

“世子,该歇息了。”副将赵武捧着一件狐裘走来,见他望着南方出神,低声道,“昨夜又未合眼,再熬下去身子会垮的。”

萧彻接过狐裘披上,指尖触到冰冷的铠甲,才想起己有半月未曾给长安写信。不是不想,是不敢——前几日胡人夜袭,他亲率亲兵厮杀,左臂被流矢擦伤,虽无大碍,却怕笔下的血迹惊了她。

“取笔墨来。”他转身走向城楼内侧的案几,那里堆着未处理的军情简报,砚台里的墨汁冻得结了层薄冰。赵武赶紧生火盆取暖,又找来烈酒焐化墨锭,看着自家主帅铺开信纸,笔锋竟比握枪时还要迟疑。

“写什么呢?”萧彻对着空白的宣纸出神。说边关苦寒?怕她忧心。说战事凶险?更怕她辗转难眠。最终落笔,只写了句“北境雪盛,雁门关内安稳,勿念”。

写完又觉太过简略,想起她爱听江南旧事,便添了段:“今日见雪地里有野兔跑过,想起你说江南春日里,孩童会追着柳絮跑。待开春雪化,我带你来看雁门的草原,比江南的草场壮阔十倍。”

写到这里,嘴角不由自主地漾起笑意,仿佛己看见她睁大眼睛追问“真的吗”的模样。可笔锋一转,又想起昨夜巡查时,见伤兵裹着单薄的被褥发抖,军需官送来的棉衣还缺着三成——这些事,却半句也不能让她知道。

“对了,”他又添上几笔,“赵武说长安的梅该开了。去年此时在长公主府,你说最爱绿萼梅的清冽。待我回去,便寻遍长安的梅林,折最艳的那枝给你。”

信纸写满半张,尽是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却耗了他半个时辰。吹干墨迹时,见赵武在一旁偷笑,萧彻难得没有动怒,只将信纸仔细折好,塞进特制的防水油布中:“派最可靠的人送去,务必亲手交到沈小姐手上。”

“放心吧世子!”赵武接过信,忽然道,“前几日截获胡人的信使,搜出几封与长安往来的密信,虽未破译,却觉与镇国公余党脱不了干系。”

萧彻眉头骤紧。镇国公虽被禁足,其党羽在朝中仍有势力,若真与胡人勾结,后果不堪设想。他忽然想起沈微婉在信中提过,父亲近来在朝堂上与几位老臣争执,似是为军需调度受阻之事——莫非与此有关?

“加紧审讯,务必查清密信内容。”他沉声道,心头掠过一丝不安。长安的风,怕是比北境的雪还要复杂。

三日后,沈府收到了边关来的信。沈微婉正在整理父亲的公文,见青禾捧着信进来,指尖竟有些发颤。拆开油布时,闻到一股淡淡的雪松香,像是带着北境的寒气。

读到“带你来看雁门的草原”时,她忍不住笑出声,眼角却有些。再看到折梅的许诺,忽然想起去年长公主府的梅林,他站在梅树下看她的模样,原来那时,他便记着她随口说的话。

只是信末那句“军需皆足,将士安康”,让她微微蹙眉。昨日父亲还在书房叹气,说北境棉衣筹措困难,他怎会说“皆足”?

沈微婉将信纸小心收好,走到窗前望着北方。雁门关的方向被云层遮蔽,她仿佛能看见他在风雪中挺立的身影,看见他提笔写信时,故意避开凶险的模样。

“我知道你在骗我。”她对着窗外轻声道,指尖抚过窗台上那盆刚绽开的绿萼梅,“但你放心,长安这边,我会守好。”

她转身回到案前,将那封关于棉衣筹措的奏折重新铺开,笔尖在“恳请陛下彻查军需克扣案”几个字上,落下了坚定的一笔。他在边关守着家国,她便在长安,为他扫清身后的迷雾。

两地相隔千里,却因这一封薄薄的书信,让两颗心在风雪里,靠得愈发近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i0b0ab-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