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5月13日 周日 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5章 5月13日 周日 晴

 

吊了一晚的水队长缓过来了烧退了接他回到了镇里。

今天陈、向休息。

队长向我布置下周工作安排,嘱我通知陈明天上午借镇会议室 召开全村干部党员大会,一是考评村干及村支两委绩效兑现奖励,二是布置下一步全村扶贫工作任务和重点推进项目。

我这赶紧的通知小陈然后赶紧取钱去,没想到他这么着急就要马上发绩效,不知道哪根筋弹了下。

驻地停水四处问不到情况简单饭食也不能做,跟队长汇报问咋办?我说不然咱干脆去兰苑得了?他说那就走呗。

队长和我入美溪住兰苑,吃饭、沐浴。洗完热水澡的队长看上去好多了,看时间还早问他要不要搞一杯热茶暖一暖,我随身带着茶叶。他说可以我给他泡了杯热茶,两人聊了会闲天我回房间记账去了。

搞完手边的这些事我从包里翻出这次从家里带来的书《三国演义》躺床上准备翻几页。

《三国演义》我就喜欢看诸葛亮、曹操、司马懿这三个人的情节。诸葛亮是个有意思的人物,虽足智多谋但七出祁山无功而返,一生未能助主公完成一统大业,你说他韬略如何?时也势也。那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出类拔萃老谋深算,但最终还是叫那司马氏得了便宜。司马懿诡计多端且深谋远虑最终使得三国归晋完成一统。

最好玩的就是那出空城计,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真是知已知彼惺惺相惜。诸葛亮当时实在是硬着头皮装模做样在城头弹琴,那司马懿是何等人!能看不穿这点雕虫小技嘛不可能吧。只是他不能一举灭了诸葛亮,他的命运是跟诸葛亮联系在一起的,诸葛亮一灭则蜀国岌岌可危大厦将倾,蜀一完蛋他司马懿可就不好混了。飞鸟尽走狗烹那生性多疑的曹操可不会留着他司马懿在身边闹心。

从小生活的环境是在这么个文化圈子里,当年文化馆与图书馆两个单位是一个系统的兄弟单位而且在一个大院里面大人小孩都熟,甚至单位的人还相互调来调去。不少退役的演员先来的文化馆后来又可能因为什么原因去了图书馆,反正这事一直不少。

我从小学开始就喜欢拱到图书馆去看书翻杂志,十万个为什么、人民画报、红小兵、大众电影,能准确地掐着日子去看新到期刊,会很准时的守着柜台去借新下库的书。

我们这帮孩子是不需要任何手续的,进去阅览室喊声叔叔阿姨就长驱直入直接进了书库了,如同饕餮般如饥似渴的找书看找刊物翻,像高尔基说得那样面包吸水还是海绵吸水一般扑向书。可是那时候啥也不明白也没谁阅读指导,就他妈瞎看就是看图看热闹看个故事。

有次俩孩子猫书库里翻书,找到一本医学书好像是传染病方面的,里面不少性病的章节还都带图片。两人一见图片腾一下脸就红了,然后心跳手抖地翻看,看完了两人还躲在书库窗户边掏出自已的家伙看看......

当时正值“文革”如火如荼之际,文化已被摧残得体无完肤,有知识有文化的名人成了示众的被人唾弃,被反复地以各种名义揪出来批来斗去。

文化的荒芜如同沙漠戈壁,最流行也是不得不流行的就是八个样板戏和四大古典名著,这些几乎就是当时的所有文化生活。样板戏妇孺能唱,看四大名著还被要求要抱着批判的态度去看。一部《西游记》精髓被统一到那猴头的造反精神上去了,“三打白骨精”是需要学生倒背如流的情节要考试的。《红楼梦》得看七遍方知其中三昧,学生懂个屁,就记得贾宝玉林黛玉和进大观园搞笑的刘姥姥。草莽英雄《水浒传》“好就好在宋江的投降”,可黑旋风一句“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倒是夺了投降派的风头。《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氏七出祁山无功而返无人指责,倒是成就了那屡战屡败的曹贼一代枭雄不胫而走。“讲政治,看名著”不然这些书也没有给你看的。

当年茶余饭后说要搞点娱乐活动,便是件鬼鬼祟祟的事情如同特务接头。想买一副扑克也得找熟人凭关系打证明,哪怕是一时兴起赌上一根香烟的输赢还得冒着被捕的风险。

当时文化馆和图书馆的原有人员百分之七八十被统一"下放",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实际是城市口粮不够了养不活那么些人,与后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出一辙,才不是什么“农村是广阔天地,知识青年大有可为”。换现在话就是一下出来这么些失业青年留城里怕坏事。

那些被“下放”可怜的人们被强制性的收走了户口,举家卷铺盖去了农村一待就是十几二十年,一辈子的都有不少。这一解决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的“先进经验”被红色高棉学去了,但波尔布特那家伙只学皮毛不得要领搞得更离谱,赶尽杀绝几百万人触了众怒被群起而攻之,最后命丧莽莽丛林。

文化馆和图书馆里只剩下寥寥十数人留守维持,到了文革中期才从剧团分配了些“退役”的帅哥靓女,从新华印刷厂抽调来一批根正苗红表现突出的青年充实进来,又不断地从上山下乡的优秀青年中“拯救”出一个又一个望眼欲穿的城市“农村青年”。逐渐的这些文化单位有了一丝生机工作基本恢复正常。

到了“文革”中后期如火如荼的政治运动火降温退政治学习也温和多了,从夜以继日的学习和斗争,逐渐恢复到了每周二,五的下午和个别晚上开会和政治学习,揭批与毒打得到杜绝。

激烈的思想“批斗”基本消停了派系冲突得到缓和,肢体冲突的“身体教育”被禁止了。造反派们的暴戾遭到一致反对,上头也否定了侵害人身的斗争方式,重申“要文斗,不要武斗”,失势的造反派也走的走散的散灰溜溜的无了声息了。

当时来文化馆和图书馆开展文娱生活的人主要成分是失去了学习机会但还“留城”的高、初中生,现如今叫待业青年吧,就是失学失业的青年,还有就是巧立名目想方设法不愿到“广阔天地”去的装病“知识青年”,再就是有父母都被下放或进牛棚的“孤儿”,也还有些有单位没事做的工人。

他们不愿就这么糟蹋时光,这些人不约而同地来到这个“文化大院”,以求偏安一隅把自已藏到院子里来以图片刻的精神小憩。他们与两馆的职工都混得蛮熟,他们来得比职工早,八点钟上班他们7点多就早早的来了,三五成群的在大门外面闲扯大家都面熟。每天开放时简直就是一种盛况,人们蜂拥进来如同潮水更像是马拉松响枪之后,五六十米的距离如离弦之箭,奔向活动室和阅览部仅有的几个对外窗口。

那时候图书馆的书是闭架借阅的想借得排队,大伙只能奋力挤、用眼搜,极力寻找可能新到的书刊,常常满头大汗挤了一通没有中意的书,便扭头又跑到大门口来“严防死守”不放过每一个来还书的人,希望从中发现中意的书籍。那时候工作人员想留本书还真难读者的眼睛雪亮。

许多读者在文化馆和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他们对单位的业务工作无师自通自学成才了如指掌。在文化馆里他们能够娴熟的使用各种乐器具备基本的乐理知识能识谱,老师没来大伙自已就相互切磋自学自练互教互学。来图书馆的也基本懂得图书分类法对22个大类“门清”,常主动自愿帮忙借书还书和整架,并不取分文也没有过要钱的想法,顶多就是能及时地看上本新书。这就是现今说的志愿者吧,现在的志愿者还要管饭或给点报酬。

那时来文化馆学的歌基本都是学革命歌曲和样板戏段子,舞蹈基本是踮脚尖的红色芭蕾和民族舞等时代特色鲜明的舞蹈。那时名著、小说品种极少,允许看的书都是紧俏书复本多达数十本,而且其中很多都被反复修补过许多次了。那时补书是一门技术,手艺人“计件”获酬,他们手艺精湛!用牛皮纸、透明纸补得整整齐齐的,缺的字都给补上了,每天有忙不完的活。可看的书太少借书看的人太多,一本书常常是翻得稀烂了才去修补,然后上架又被借阅一空。

依稀记得当时的热点书除四大古典名著外还有“两高”的书,高尔基《我的大学》和高玉宝《我要读书》,到后来逐渐又陆续出了姚雪垠的《李自成》、郭澄清的《大刀记》、浩然的《金光大道》、外国的《牛虻》等一批古今中外反映农民起义、抗日战争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图书,再到后来竟然出版了《安娜卡列妮娜》和《茶花女》这样的“”!一时间人们津津乐道,以知安娜为荣,以不知仲马为耻。

那时你想办个文化馆的出入证和图书馆的借书证真比办个结婚证还难!一个办证申请卡居然能换油盐柴米。记得有阵子搞“批林批孔批走后门”“三箭齐发”运动,两单位还专门狠批以证谋私的现象,约法三章严禁以证“换大米”。

走外面一说你在文化馆或图书馆工作那就下不得地了,马上有人过来套近乎,恨不得尽快成你亲戚朋友,没别的就为弄个证。当时负责办证的同志只要是从粮店、肉店、菜场门口过身,又“不幸”叫那营业员看见了,别提多亲热了那紧俏的肉菜粮早给您预备齐了,您只管从人丛中拎走就是。

那时你来图书馆借书不像现在“全开架”,工作人员可能都难以找到读者要找的书,整个是稀乱的。那时是“闭架”,您来了先去目录室填单子然后交给工作人员进库提书。工作人员能举一反三,没你要的就主动向你推荐类似的,而且能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娓娓道来,让人肃然起敬!

那时紧俏热门的书一般是文学方面的,设专柜借阅出纳台一旁有一溜书架里面的书都是立着放的,书脊朝外对着读者。朝读者一面的书架是玻璃面,书架上每一行玻璃面中间留了条两公分的缝,便于你将看中的书用手指捅出行列,里面工作人员能马上瞅见“出列”的书,立即抽出来给你办手续,简便好用。

真是情不自禁又扯到书上去了。但开卷有益是真的,这世上无师自通者有,无书自通者无。看书去吧,其中滋味如同艳遇......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hdhafc-7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