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5月5日 周六 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7章 5月5日 周六 阴

 

中午约了高队和程处吃饭。加入工作队都两个月了还没有请两位大人吃饭颇感失礼。就三人我找了个私房菜馆,不远就在省委对面的清福巷深处,巷子很深全长大概得有1.5公里长。这是一家真正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店子。

店子开在一幢“大屋”里,店主自家的院子。所谓“大屋”就是本地方的民居样式,晚清民国时段这里都这么建造住房。一般是一进的院子进门两厢是门房,前后两个天井前大后小,房子一般盖成两层,灶屋一般是在后天井。楼上楼下可以住一大家子的好几户,也有点像北方的四合院。

老板弄块樟木板找人用毛笔写的店名“老灶台”。本地口味、生猛海鲜、各地名菜这老板都他妈能做,色香味都像那么回事。来吃饭的人都是人带人或口口相传。食客们都对这老板能做这么多菜式感到好奇,一打听发现也没什么传奇故事,倒是颇有点“扈三娘上梁山——逼上梁山”。

这老板姓蔡原是本地国企南江第二纺织厂的工人,厂子在国内也是有一号的,上世纪解放后建的厂后来国家斥重金引进日本的纺织技术和设备,做出了咱们自已的时髦衣料—“的确良”,曾轰动一时。

1989年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压咱,不准西方国家进口我国纺织品,使得我国的纺织行业受到极大的冲击,南江二纺奄奄一息摇摇欲坠,被逼无奈政府只好裁员保厂,一口气裁了三分之二的人员,只留下四十以下的工人。

蔡师傅刚过四十属于点背被下岗了。二十年的工龄兑换成了5200元买断费,从此失业了。那年头失业了跟天塌了差不多。蔡师傅捏着这点钱回家大眼瞪小眼一家人愁了三天,正好这天有两个老同事好朋友来看他,他好面子非要留人吃饭,从那买断费里一狠心抽出三十块钱奔菜市场只水鸭和几样小菜招待朋友。

不料同事吃过那只水鸭后赞不绝口,细看里面没有别的什么佐料就是一把姜片,同事随口就说老蔡鳖你的手艺开得饭铺哦,这鸭子真的好吃不是一般味道。言者无意闻者入心,蔡师傅当时就把心一横决定在家开饭铺。

晚上跟家人一合计,咋办?眼下也没有别的路子谋生了啊,草鞋没样边打边像吧先干呗。说干就干第二天揣着那点买断费借了辆三轮就去了便河边的批发市场,上午把厨具都整回来了,下午一家人在家集思广益定菜谱。然后一家人分工,夫妻俩、俩孩子、俩老人共六人。

蔡师傅正式上岗当厨师掌勺,他老婆负责买菜、收钱搞接待,谁有空谁跑堂,俩老人择菜洗菜配菜。蔡师傅有言在先挣了钱都发工资,如果三个月还挣不到钱那就散摊子收废品去。一家人有点悲壮。

谁来吃?街里街坊的不好意思把人家叫家里来吃饭收人家钱。没做过生意不知道怎么去招揽。胡同里开饭铺这确实是很悬的事情外人都不看好替这家人捏把汗。蔡师傅想了一夜第二天做了两件事,一是把菜的进价成本列出来,然后每道菜只增加50%的毛利,什么概念?一般情况下饭店的毛利率要在150%以上才挣钱。二是请朋友同事来免费试吃。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生意就这么做起来了,第三个月开始蔡大厨和老婆一起给二老和孩子发工资。

当时他有两个菜值得称道堪称一绝,一是姜味水鸭二是干锅臭鳜鱼。都以为他会做各大菜系的一些名菜一定曾经投名师访高人得了真传。其实他的高人就是书再加上如饥似渴的好学。

你要是去过他店子吃饭就能知道。他那大屋里有个房间总是锁的外人进不去,但你能隔着窗玻璃看到才几个平方的屋子里面,立着两个插满书的破书架还摆着一张双人课桌。

仔细看那些书都是做菜的,有八大菜系菜谱,还有袁枚的随园食单,连一些文化名人写的饮食随笔的书他居然都收齐了,真是热爱。跟他聊过一两次,他学历不高就是个初中生,起初是生活所迫开饭店给人做吃的,后来上瘾了成了爱好开始研究煎炒烹炸各式菜肴,先是跑去图书馆看书,但又要兼顾营业很难挤时间,于是就改成去新华书店买书了。

我从家里拎了瓶剑兰春去的,三人边吃边聊蔡师傅的起家史,二位听得入神,程处说他也来过这家店觉得是蛮好,但不晓得店子的这本经,夸我知道的不少啊真是饮食地图哦,我说我就是本地人听说哪里好吃就找去尝尝,喜欢跟人聊天一来二去就熟了。

店子生意没差过,不管我是什么时候来十几张桌子都是坐得满满,大屋外面还有人三五成群候台等着翻台,除非里面传出高声来:“冇菜莫等哒!”外面的人群才磨磨唧唧地离开。据说年底边要挪地方开大店了吧。祝愿。

这餐饭吃了两小时,散时跟高队约好后天去我厅去艾华厅长那汇报工作。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hdhafc-6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