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4月5日 周四 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7章 4月5日 周四 晴

 

晨抵。家离火车站不远,离家快一个月了,一下车就有点想家、想这座城市了。行李不多就一个挎包左肩右斜,两手空空信步走在城市宽宽的人行道上,熟悉,得劲儿。

没进家门先奔小区里的“韵味”面馆,刚七点,小面馆的早高峰还没到,里面只有两三个赶早的人在闷头 “嗦”(嘬)干面条。

正在下面条的老板一见我笑逐颜开:“领导好久不见哦,老套路吧?”我连忙掏烟递上一根:“流老板辛苦,嗯喽,出差了,老套路”。

我常来他店子早餐,老套路是指我个人对这碗面一直不变的要求:免味、扣汤、肉丝盖码,剁椒葱花炒蛋过桥、底汤另盛。大小三个碗鼎立座前。

张王李赵遍地刘,他总这么向人介绍自已姓氏,老板刘姓,年近五十,大名不知,往来食客将其改为“遍地流”的“流”,蛮熟的客人都喊他“流里流气的流老板”。他没脾气,就这么叫开了。

刘老板祖父是本地名闻遐迩的“长顺面馆”的合伙人之一,做得一碗好面条。解放后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长顺面馆被公私合营了,纳入市二轻局管辖,变身“国企”更名“跃进面馆”,老头退休,其父得其真传再接再厉,顶替参加了革命工作,进了跃进面馆,司“大师傅”职,味道如初,生意一直红火,我等儿时皆以进店吃面为荣,以不知其味为耻。

进入九十年代,国企臃肿负重难行体制不应,机制失灵江河日下。企业改制成风,许多公私合营过来的国有资产,在历经四十年的运转和增值后面临解体,“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那些无产阶级的工人弟兄们在不断高呼“打破铁饭碗”的声浪声中不幸中招,纷纷下岗了失业而去。辛辛苦苦的一辈子、半辈子化为乌有,没有人提及他们曾经创造的巨大价值。

跃进面馆亦如是,政府做主先是将其转包,后来过户给了“下海”的原企业总经理,此人聪敏待资产过户手续完备,与“国有”彻底一刀两断后,旋即申请恢复“长顺面馆”老字号,捧着空手套白狼得来的金字招牌,以百年老店身份闪亮登场,然后原职工每人打发八千、五千,请他们卷铺盖走人,美其名曰“买断”。

这么点钱买断的不是哪个工人,而是买断了一个时代,从此,一个坚持了四十多年、曾经伟大的时代结束了,之后的社会主义变身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些曾经风光无限,拥有骄人的“全民”身份的职工同志们一夜成了下岗人员,再后此人将当时泊来的连锁之法、特许经营之道相杂糅,几十万一家的加盟费卖老字号牌子,交钱扛着牌子自已随便找地方开张。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城尽是长顺店,一夜暴富的这位老总,顿时有了想知道天高地厚的想法,扶摇蓝天侨居美利坚。

刘老板失业的老爹手艺在身力邀者众,老人灰心丧气坚辞不就,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去了。

从小得父真传的这位小刘,没赶上好时候,进不了公家单位,只好领着老婆孩子自小店谋生,自已艰苦打拼。长顺这块牌子不能用了,灵机一动,把本地人一感到舒服就念叨的口头语“韵味”顺手拈来当做自已的店名。

小店不大,租在老城区一片安置小区里,门面太贵,找了栋宿舍楼的一楼,三室一厅的房子,一月租金八百后来涨到一千二、一千六,一家人吃住经营都在这。天不亮一家人起床收拾好铺盖,架起桌子,起火熬汤,开始一天的营生。

守着这个小店二十年时间,一碗一碗的下面,五块、十元的收钱,把孩子送进了大学、孩子又娶了媳妇,房子买了两套,自已两口子一套、儿子一套,虽然都是二手的房子,但总归是自已的住着舒坦。

吃完这碗韵味的面,点上烟家走。进门老婆儿子惊喜,扑向我。

赶紧洗个透澡,上床睡觉。中午下楼去爹妈那,他们又是惊喜。老爹赶紧叫妈妈加菜,我说不用,来个蛋炒饭就行,晚上有应酬不在家吃饭,不用准备我的饭。

下午去单位汇报扶贫工作、移交部门工作。伙计们一传十奔走相告。晚上狂欢。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hdhafc-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