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进山走访。
车停河边寨,陈、向分头跋涉去了。
我与队长沿着泥泞的山路撑着伞去找支书。今天下雨支书家房子停工,三人坐临时搭的棚子下谈工作,九点多钟了支书刚吃今天的头一餐,这里是一天两餐,不像我们习惯每天三餐。为啥?粮食不够呗。
这的老乡一般大早饿着肚皮上坡干农活,九、十点钟回家吃饭,下午四五点干完活吃晚饭,没事就早早歇息了,省粮食。
我看了看支书的饭碗,大碗、饭很满,米很差,菜是水煮出来的红菜薹,两片腊肉盖在最上面,支书夹起腊肉咬一口再盖在上面然后用筷子从下面往口里耙饭,吃得很香,边吃边很客气地问我们是不是也来一碗,直说还有菜,年前新熏的腊肉,还有土鸡蛋。我们连连摇手婉拒。我带着本子、笔,边聊边记,快十一点了,记了四、五页。
雨没停,淅淅沥沥的,山里起了薄薄的雾,一会悬浮在半山腰一会又漫过山顶漂移而去。山风飕飕的,有点冷。
出了支书家往山下走,泥泞难行,两人像青蛙一样走走跳跳地循着硬衬点的泥路下山。鞋越走越重,沾满了厚厚的泥巴,到了河边寨与他们汇合时快十二点了。敲打掉鞋底的泥,四人开车回镇里食堂吃饭,结果早上出门忘了报餐,食堂大姐师傅没打我们的米,没吃的,临时做,饿了来不及,镇上小饭店有四五家,就近进去一家,四菜一汤,九十六元,不便宜,估计知道我们是省里来的,“刀子”挺快。
下午队长坚持再进村走访几家,大家不吱声,这鬼天气不想再进去了。队长不为所动。下午又进去了。下午四人各走各的,分头行动。五点多钟出山,他俩没再回镇里,路边拦车四块钱一人回城了。我和队长回镇里。
分手前队长布置明天继续。估计那俩家伙直咧嘴。
走访这事就是个程序,其实也走不了几户,有的家里本没人都外出了,有的干脆没把我们走访当回事,去不去他家,他见不见我们工作队都无所谓。你说了解些贫困的情况,他就说就是穷嘛,没钱嘛,你们要问最好找支书找村长嘛,哪个都晓得我们贫穷嘛。但如果说去他家能给送点东西,保准候着你。就这么实实在在,就这么朴实。
这一路转悠走访下来我总感觉这村庄没那么多住户吧?人口好像也不多?当然村里有三十六个山头这也说不好,太难爬了。这可不是旅游看景色,再累也兴致勃勃。这里也是山清水秀满坡花开,一样的好景色但成为一项工作任务就感觉爬不完的山走不完的坡。
我在思考,既然这这么贫穷且的确不宜居,为啥政府不想着移民?那三峡不就移民了嘛,沿江下来几十上百万的移民难道再大不也移得没毛病嘛。何不将扶贫工作改为移民建设?因地制宜,我觉得可以考虑在一些扶贫工作成效不大投入不少的地区转变思维。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hdhafc-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