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国忙着攻打其他国家,夏国忙着发展的这段时间里,魏国在干什么呢?
......
魏国王宫深处,烛火摇晃。
魏王魏无极烦躁地把一卷竹简摔在桌上,竹简散开,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军费账目。
他盯着桌上堆着的金银玉器——这些都是最近大臣们“孝敬”的:玉璧温润,金簪流光,玛瑙杯盏折射着跳跃的烛火。
可当他的手指划过冰凉的玉璧时,眼前却不受控制地浮现出赵崇年被俘的画面。
那是二十万大军啊,曾是魏国最锋利的爪牙,是他纵横中原的底气,却在陈蔡边境被一伙“流寇”杀得片甲不留。
如今,那伙人竟无耻地在陈蔡之地建国,这分明是不给他面子。
“我的二十万大军啊!……”
一想到这些,魏无极后槽牙咬得发酸,声音从齿缝间挤出,带着刻骨的恨意,“这是我的陈、蔡国!”
他猛地一拳砸在桌案上,震得那堆珍宝叮当作响,一枚玉扳指骨碌碌滚到桌角,映出他扭曲的面容。
“必须得重振大军,不然只靠着剩下的五万大军,魏国是没有后路的……”
他低声自语,手指敲着桌子,“钱,钱从哪来?”
明着加税无异于火上浇油,去年不过是提高了一成税,都城就爆发了小规模的民变。
他虽然急着扩军复仇,却也知道不能做得太过分——民心这东西,就像拉满的弓弦,绷得太紧只会断裂。
他目光在殿里转了一圈,故意摸了摸腰间镶满宝石的玉带。
他的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让旁边的内侍总管听见:“唉,我最近觉得,南边进贡的金丝楠木匣子里,那对镶宝金步摇很精致……”
内侍总管何等精明,眼珠一转便明白了圣意。
不出三日,朝堂之上便风波骤起。
御史大夫王嵩、光禄卿李通等人轮番上奏,奏折上写满了“国库空虚,急需筹饷”的字眼。
话里话外却总在绕着弯子说如何“体会圣意,搜罗民间珍宝充实内库”。
他们引经据典,说什么“明君当以国事为重,不拘小节”,又说“百姓富庶,自当为君分忧”,将搜刮民财说得冠冕堂皇。
魏无极表面上皱着眉,做出一副“为国分忧、勉为其难”的模样,心里却暗自高兴。
他挥了挥手,装作痛心疾首地说道:“罢了罢了,为了我大魏的江山社稷,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众卿务必谨慎行事,切不可扰了百姓生计。”
这番话落在王嵩、李通等人耳中,却成了默许的信号,更是成了他们肆意妄为的“免罪符”。
于是,一场打着“敬献”旗号的搜刮行动在魏国境内如野火般蔓延开来。
王嵩带着如狼似虎的衙役闯进富商家里。
他们先是拿出一本厚厚的账本,借口“清查偷税漏税”,随后便命人将库房里的金银细软、绫罗绸缎洗劫一空。
他做得极为“聪明”,每次抄没家产,都只将最显眼的几件珍宝送到王宫。
剩下的一半则神不知鬼不觉地装进了自己的私囊。
李通则将手伸向了乡下。他
打着“丈量土地,核定税赋”的幌子,带着丈量队在乡间横征暴敛。
那些本该用来记录田亩的竹简,成了他们勒索百姓的工具。
百姓们活命的粮米被他们以“军粮储备”的名义强行低价收购,一斗白米只给十文钱,连成本都不够;
转过身,他们又将这些粮米高价卖给军队,一斗竟要百文钱,中间的差价便化作了他孝敬魏王的“夜明珠”“翡翠摆件”。
有一次,他在陈留郡强行收购粮食,一位老农用仅存的三斗粟米换钱给孙子治病,却被李通的手下一脚踢翻粮袋,粟米撒了一地,混着泥土再也无法食用。
老农当场气得呕血,最终竟一命呜呼,而李通对此却毫不在意,只命人将尸体拖走,继续催逼粮饷。
城里城外,更是一片哀鸿遍野。
王嵩下了一道命令,说是“为铸造兵器,充实武备”,强行征收百姓家中的铜盆铁锅。
一时间,家家户户都被迫交出了日常用度的器皿,许多人家连做饭的锅都没了,只能用陶罐煮食。
街上到处是百姓的哭声和抱怨,可没人敢说一点不是。
——王嵩养的手下日夜巡逻,他们穿着黑色的劲装,腰间悬着明晃晃的钢刀,稍有不满就会被扣上“通敌”的罪名,轻则杖责入狱,重则人头落地。
有个卖菜的老汉不过是私下抱怨了一句“苛政猛于虎”,就被巡逻队抓走,第二天就在城门口被砍了头,尸体还被挂在城楼上示众。
吓得魏国百姓们连咳嗽都不敢大声。
魏无极住在深宫之中,对民间的疾苦充耳不闻。
他看着堆满偏殿的珍宝,只觉得心花怒放。
那些夜明珠在暗处散发着幽幽的光,翡翠摆件在烛火下流转着绿意,金锭银锭堆成了小山,晃得他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他亲自清点数目,手里拿着算盘,噼里啪啦地计算着能招多少新兵,买多少盔甲。
“赵崇年,你给我等着!”
他对着空气握拳,仿佛己经看到了夏国被踏平的场景,“等我的大军建成,一定把夏国踏平。
到时候把你的头砍下来,让你知道背叛我的下场!”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复仇的快意,却丝毫没有察觉,那些珍宝上沾满了百姓的血泪。
也丝毫没有意识到,他所倚仗的臣子,正在将他的国家推向深渊。
很快,招募新兵的告示贴满了城门。
告示上写着“保家卫国,人人有责”,还画着的大饼,说什么“参军者有饱饭吃,有军饷拿,立了功还能封官加爵”。
可百姓们看着告示,却像看到了催命符,一个个躲得远远的。
谁都知道,进了军营就是九死一生,更何况,家里的壮丁被抓走了,老人妇女和孩子连饭都吃不上。
王嵩等人见招兵不顺,便想出了“抓壮丁”的办法。
他们带着手下在街上巡逻,看到年轻男子就强行捆进军营。
有的男子正在田里劳作,被突然冲出来的兵丁抓住,连农具都没来得及放下;
有的男子正在家里照顾生病的父母,也被硬生生拖走,父母在后面哭喊着,却只换来兵丁的一顿毒打。
更荒唐的是,他们还虚报人数,明明只抓了两千壮丁,却向朝廷报称招了五千人,把朝廷拨下的军饷中饱私囊。
送来的钱经过他们的手,只是换了个由头,又通过买卖军粮、倒卖军械的方式,流回了这些奸臣和贵族的口袋。
军队里的粮食常常是发霉的糙米,士兵们吃不饱饭,一个个面黄肌瘦;
军械库里的盔甲锈迹斑斑,刀剑也大多是钝的,根本无法上战场。
可魏无极始终被蒙在鼓里,他以为自己的钱都落到了实处,看到李通上报说“己招募三万士兵。”
便以为李通办事得力,对前来报喜的李通大加赏赐,夸他“忠君爱国,办事能干”,还赐了他不少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珍宝。
魏王看着越来越多的“士兵”数目,不禁有些沾沾自喜。
他想象着不久之后,李通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杀向夏国,一雪前耻,将赵崇年碎尸万段,将夏国的土地纳入魏国的版图。
他甚至己经开始在宫里大宴群臣,提前庆祝“胜利”,仿佛那一天己经近在眼前。
可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魏国,早己像一口快要沸腾的油锅。
田野里一片荒芜,壮丁被抓走了,剩下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根本无力耕种,地里的庄稼无人打理,早己枯黄。
他们连充饥的野菜都快挖完了,很多人只能靠吃树皮、观音土度日,不少人因此腹胀而死。
城门口经常有衣衫破烂的灾民饿死,尸体就那样横在路边,无人收殓,引来无数苍蝇。
而王嵩等人的家里却每天都在摆宴席,山珍海味吃不完就倒掉,美酒佳酿多得可以用来洗脚。
此时魏国民怨早己在暗中积聚、沸腾,就像地下的岩浆,只需要一个契机,就会喷涌而出,将整个魏国焚烧殆尽。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h0fc0d-30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