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旭就觉得,这秦家人,真能处。
都没干啥,就答应了。
这要是在西合院,起码得上演一出大戏。
“爸,我和淮茹正改造家里,需要人干点力气活。
我琢磨着,找外人干活,也得给人人工钱,不如把这钱给自家人。
您这要是忙着耕种,晚几天也没事儿,我不急的。”
贾东旭说明了来意,并表示不能为了给他修屋子耽误了农时。
“我当什么大事儿呢。
自家人干活,哪用的上谈钱。
家里不急,明天就让他们去!”
老丈人虽然长得干瘦,可很有魄力,听了贾东旭的话,明显松了一口气,大手一挥,就做了决定。
“那感情好。
不过,爸,我看村里人都忙着翻地呢。
咱家这真不急吗?”
贾东旭有点好奇,就询问丈人。
“哎!”
老丈人闻言,叹了一口气,露出一脸愁容。
也没回话,拿出烟袋锅,慢悠悠的续上了烟丝,点着了,就吧嗒吧嗒的抽了起来,整个人都笼罩在烟袋散发的白烟中。
“爸,您尝尝这个,这个好抽!”
贾东旭见状,给丈人散了根儿大前门。
他摇摇头,说什么也不肯抽。
“东旭,你不知道,爸他也着急呢!
可村里耕牛有限,犁也不多,咱家想用,得排队,等人家富户翻完地了,才能轮到咱家。”
大舅子秦淮山也闷着不吭声,二舅子秦淮林倒是忍不住了,把情况说了出来。
贾东旭这才明白,为何刚才秦家一副愁容,原来是为种地的事儿发愁。
“这事儿,或许我有办法!”
贾东旭见秦家三个老实男人为难的样子,淡淡的开口。
这个年代,很特殊,是个过渡时期。
地主阶层虽然没了,可富农并没有被消灭。
农村的生产力本来就落后,而这些生产力,大多集中在富农的手中,比如耕牛,比如犁地的犁。
秦家属于妥妥的贫农,每到种地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要看人脸色的。
秦家村人均耕地二亩半,算上秦淮茹的地,一家也有十几亩地了。
不过,这是还没分家的情况下。
一旦两个舅子结婚,那就会分薄家里的地。
所以,自古以来,分家都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东旭,你是城里人,村里的事儿你不懂的。
村里牲口短缺,三十户才有一口耕牛,谁家都想早点耕地,可耕牛需要排队的。”
丈人打开了话匣子,不认为贾东旭能有面子借来耕牛。
贾东旭知道,丈人没有恶意,只是思维局限性,让他想不到更好的办法。
通过跟丈人的聊天,贾东旭才知道,现在的农民真的太难了。
即便辛苦耕种,可收成并不好,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只是后世的十分之一。
而每人的口粮按一天一斤粮算,也就是0.5公斤,年均的口粮就是360斤,算成180公斤,
种个二亩地,只够一个人的口粮。
分的那点地,只能保证农民不饿死,但想要有结余,就需要从嘴里往外节省。
不过,这也比解放前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好太多了,不需要被地主剥削,不需要担心战争。
丈人一家,以及很多农民,对现在的生活都是很满意的。
他们除了担心耽误农时外,大多时候脸上都是憨厚的笑容。
这边聊着天,茶也泡好了。
茶叶,是那种最普通的茶叶末,丈人却视若珍宝,放在一个竹的罐子里,小心点的倒出来一些,给贾东旭冲泡。
而他和两个舅子,只喝白开水。
丈人很实在,他说茶是用来招待客人的。
而且茶去油,他们本来就缺油水,更喝不来这个。
贾东旭没嫌弃,听丈人拉家常的时候,喝了两杯茶解渴。
村里人,去西九城的交通不便利,每家每户购买力也有限。
村里人,想买点东西,都会去一个月三次的乡村集市上,拿家里的东西换,比如一些山产品,比如一些家里鸡下的蛋。
贾东旭知道了这些,就愈发想帮他们一把。
“爸,我这就回去了,你家的事儿,我回去想想办法!”
贾东旭没咬准。
这种事儿说的再多,不如让丈人一家感受到实际的行动。
“你急什么!
平日里工作面,你这好不容易来一趟,吃过晚饭再回吧。
我这就去杀鸡!”
丈人见贾东旭才喝了两杯茶就想走,急忙挽留。
“爸,东旭他工作特殊,他时间很充裕的,还能再来的。”
一边的秦淮茹听了,给贾东旭打助攻。
贾东旭听了,都有点脸红,他哪是时间充裕啊,他根本就没怎么正经上过班。
“爸,淮茹说的没错。
而且,我跟您说,我家里真不缺嘴。
您那鸡留着下蛋吧。”
贾东旭真不差一只鸡,这一只鸡对丈人家来说,可是生蛋的鸡屁股银行。
一家人就指着去集上用鸡蛋换点日常用品。
他这一吃,丈人家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爸,旭哥没骗您,您忘了,我还在村里买了鸡鸭回去呢。
家里日子可好了,在我们院都是数一数二的,我这都胖了呢!”
秦淮茹跟着作证,想起在西合院的日子,就感觉像是梦里的生活。
相比曾经的乡下丫头的苦日子,她现在的生活,那可太好了。
丈人怎么会看不出,秦淮茹回来一次,就有一次变化,整个人的气色都红扑扑的。
但,他这是待客之道,家里不富裕,该有的礼节得有。
城里距离秦家村也不近,来回一次并不容易。
好在,这女婿是个有本事的,有自行车,就方便了很多。
“小茹是变得富态了,东旭是你的良人啊!
大山,林子,你们两个去地里,给东旭和淮茹拔点新葱回去!”
丈人看着女儿,这才没再坚持,喊两个儿子去干活。
家里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爸,葱我们收下了。
我给两位哥哥留个车票钱,明天坐车去城里,我这边有点事儿,可能要淮茹去接站,剩下的钱,你们就在路边吃个早饭!”
贾东旭没拒绝丈人的心意,收下了新葱,顺手掏出一块钱塞到了二舅子秦淮林手里。
二舅子秦淮林性格相对更活泛一些,不死板,要是塞给丈人和大舅子,一准儿会推脱。
贾东旭将葱绑在后座上,驮着秦淮茹,在丈人一家的目视下,离开了秦家村。
贾东旭一路骑行,速度并不慢。
秦淮茹也学会了骑车,累了,两人就换个班。
一个小时左右,就回到了西九城。
贾东旭没回家,载着秦淮茹首接去了轧钢厂。
丈人家耕种的问题,贾东旭心里早有了打算。
区区一件农具罢了,哪能难得倒他这个轧钢厂的职工。
最主要的是,他身后,还有着西位工程师呢。
“几位师傅!”
“我翻译完了!”
进了轧钢厂,贾东旭来到几位工程师的办公室,掏出翻译好的机床操作手册,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gig0fd-7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