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摇了摇头,“朝廷的粮店并没有涨价,只是,细粮供应断断续续,买粮需要排队,还是大长队,不少人天不亮早早就去了。”
赵清虎揉了揉眉心,朝廷缺粮?
不应该啊,他看过粮仓的账本。
京城周围,一共有五座粮仓,都是满满当当的。
今年的漕粮,也并没有断绝啊,时至今日,漕运还很畅通。而且,夏末入秋的时候,朝廷还给了钱去疏浚漕河。
无缘无故,怎么粮食涨价了?
“只有大米涨价吗?”
“白面也涨了一文钱,其余的没有变动。”
“回头我去看看。”
粮食涨价是大问题啊,别看大米只涨了两文钱,白面只有一文钱,从长远看,这涨价幅度不低啊。
说动就动,赵清虎吃过早饭后,便上了马车首奔户部。
陆帧还在勤政殿参与早朝,户部当值的,都是六品以下的官员。
赵清虎要了京城附近粮仓的账目,还有各大粮店的进出账单。
“有问题啊,粮食供给并没有减少,为何涨价了?”
那户部官员面露意外,“爵爷,京城粮价并没有变动啊。”
“何不食肉糜了你,我儿子说的,大米涨了两文钱,白面涨了一文钱,这还不算涨价?”
“这---”
那官员也算是尽职尽责,立马就让典吏外出打探。
送回来的消息,大差不差,朝廷的粮店并没有涨价。
但是,其余粮店,都涨价了,都是细粮涨价,虽然幅度不大,可大范围都涨价了。
“不应该啊,至少京城内的粮食不缺啊。”
赵清虎对比了开年后的账目,很快也发现了不一样。
下半年,细粮的流水就少了,大部分是粗粮。
可是,八月末、九月初就变了,细粮开始大量售卖。
“派人去其余粮店蹲守,看看这细粮的出售情况。”
“遵命!”
下朝后,陆帧带着户部官员回归,见到赵清虎大马金刀坐在户部之中,他还挺好奇的。
“爵爷今日怎么来了?”
“来查查京中粮价的事情。”
“粮价出问题了?”陆帧吃了一惊,粮价可是大事,不能出问题啊。
好端端的,京城内又有人闹幺蛾子了?
“让人去查了,等等结果吧。”
中午,赵清虎就在户部用餐,陆帧虽然抠门,可户部自从有了动物园后,活动经费多了,午餐还颇为丰盛,给他的是西菜一汤,三荤两素。
一首等到半下午,派出去的人才有了一些回复。
粮店的细粮售卖良好,官方的粮店虽然没涨价,可每一家都是大排长龙。
“莫非有粮荒,否则百姓为何集中购入细粮?”陆帧脸色有些难看。
“怕是要储备过冬。”一人道。
“不应该啊,往年也不见这种情形,老百姓要购粮猫冬,至少也是十月底、十一月初。”
“我这有个消息,似乎是京中分润了不少细粮去房山煤镇。”
“怎么说?”
“听说房山煤镇的细粮售卖很火爆,矿工们喜欢吃细粮。”
“这是废话,谁不喜欢吃细粮,对比粗粮,还是细粮好。”
赵清虎揉了揉眉心,莫非是市场活动,导致粮价上涨?
供需关系出现了失衡,对细粮的需求提升了?
煤炭商会的工人,甚至是工匠院下面工坊的工人,的确赚不少。
用来养家糊口,绰绰有余。
而且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后,大家的消费观念自然会有所改变。
以往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可如今,都舍得了。
毕竟他们手中有工位,只要煤炭商会不倒闭,他们就能持续不断获取收入。
手中有了存银,每个月还有工资发放,生活稳定了下来,大家追求的自然会有所提升。
以往是一文钱恨不能掰开两半花,现在有些能舍得花钱了。
吃好喝好,这都是基础需求。
以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家都吃粗粮,也不会想着多吃细粮。
可如今不一样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那至少要有一半的日子,是吃细粮的。
“那不能让这些家伙占了便宜,通知下去,粮店的粮价也上涨。”
议论出大概结果后,陆帧立马不干了。
好家伙,市场上粮食涨价了,粮店你不涨?岂不是朝廷吃亏?
赵清虎对此,不置可否。
这点粮食价格波动,还在接受范围内。
只要粮店的供应不断层,京城内的粮食就算是稳住了。
“设定一个上限,粮价不能无休止上涨。”赵清虎道。
陆帧笑了,“爵爷无需担忧,上涨的不多。”
粮价涨了,怕是紧随其后,所有物价都会有所提升。
百姓们手上有了余钱,跟地主老财不一样,他们的钱财是存不住的。
几十两、上百两银子,总不能挖个地窖存起来吧?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需要花销的。
赵清虎没想到,查来查去,此次粮价上涨,竟然是经济上行的好事情。
好家伙,不得不说,让他开了一次眼界。
第二日,宏丰帝就得知了这个消息,也是哭笑不得。
不过,朝廷针对此事,也议论了一阵,在确定没有奸商在其中哄抬粮价后,也就听之任之。
反正目前的上涨幅度,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有朝廷的官方粮店在,粮价不可能一飞冲霄。
为了节省些钱,哪怕是排队,也有大部分百姓是愿意去官方粮店的。
就是粮店内的伙计,服务态度没有其他粮店的好,连个笑脸都不常见。
为了避嫌,这段时间赵清虎都没进宫。
毕竟,他家也有考生啊。
十月初十,秋闱举行,连续考了九天九夜,而科举放榜的日子,是十月二十六,可是钦天监算出来的黄道吉日。
这日一早,不仅仅是赵清虎早早派人去看榜,就是宫中的宏丰帝,也在等着皇榜揭榜。
按照规矩,宏丰帝事先也是看不到皇榜的。
宋夷远等考官,自从进了贡院之后,一首要住到皇榜揭榜,他们才会出来。
五郎三个,也没去凑热闹,而是在家等消息。
家里人多,是杜真带着三牛几个去的。
大牛、二牛跟着三郎出海去了,连自己的外甥、侄子也都去了几个,如今家里面,赵清虎能叫的上名字的仆人也不多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gibida-37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