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王婆的声音,俩人赶紧穿戴好,王婆看着潘金莲就训了起来:
好你个小婊砸,我让你来给我做衣服,又留你吃饭喝酒,你居然勾搭我的金主?
和我的金主搞上了,让我的老脸往哪搁?
再说这要是传出去,大官人以后铁定不来了,我这生意可咋办?
你你你……唉!
此时的潘金莲自认为理亏,听了王婆的批评,当时就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王婆接着说,得,这事儿传出去,对我也没好处,但是这事情也不能这么算了,毕竟影响我做买卖。
不如这样,西门庆是我的金主,以后如果需要你过来,我去叫你,你就过来,你看如何?
潘金莲此时想的是只要事情不败露就行,再一听王婆提出的条件居然这么容易,而且自己也想再和西门庆玩玩,当时就果断答应了。
王婆这次用的还是惯用的套路,饥饿营销。
先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然后说出一个让人轻而易举能接受的条件,那么就很容易达成共识。
紧接着,潘金莲就赶紧穿好衣服,回去家中。
这前脚刚到,后脚武大郎就回来了。
而武大郎的出现,从侧面衬托出了西门庆的风流帅气,所以在潘金莲看来,武大郎越难看,西门庆越帅,甚至心里还有点小期待。
等潘金莲走后,王婆和西门庆是笑的前仰后合。
很多事情上就这样,表面上看好像是在帮助自己,其实在背后笑的前仰后合。
王婆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问西门庆,我这个计谋怎么样?
西门庆: 不愧是老司机,高,实在是高!
王婆作为老江湖,自然知道大佬一开心,事情就好办,于是趁热打铁,又问不知道这个计谋能值多少钱?
西门庆自然意会,又给王婆点好处费。
王婆收了钱,自然又有了工作的动力。
于是西门庆和潘金莲就又这么勾搭到了一起。
很快,除了武大郎,别人都知道了这事儿。
毕竟对于武大郎来说,本身就过得不好,别人再把这消息告诉他,未免让他本来就不太好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就没告诉他。
由此可以看出,人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某种程度上跟生活水平,或者说地位是成正比的。
再回过头看,单从职业道德上来说,王婆是十分有职业道德的:
拿谁的钱,就给谁办事,而且事情办的还挺漂亮。
这就是典型的拿金主的钱,就听金主的话。
这是心照不宣的定律。
然而,还真有人想打破这个定律,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
西门庆天天跟潘金莲去王婆的茶水铺,有个叫郓哥的孩子坐不住了。
这个郓哥卖水果为生,说白了也是做生意,自然明白有钱人的钱好赚这个道理,就经常给西门大官人送水果。
西门大官人出手大方,这水果才几个钱,所以给的钱远超过水果的价钱。
这一来二去,郓哥就把西门大官人当了大主顾,有水果第一时间往大官人那里去。
这也论论证了一个道理,人要是有一定地位,很多资源都会优先送过来。
这段时间郓哥又来送水果,却见不到西门大官人了,水果卖不出去了。
一问西门大官人哪去了,有人告诉他去王婆的茶铺了,于是郓哥就赶紧去茶铺找西门庆。
西门庆作为郓哥的金主,对郓哥来说,无疑是要顺着西门庆的,现在人家去茶水铺,不是做生意,就是去玩乐。
郓哥这时候去找西门庆,很明显是没眼力劲。
你推销东西,还追着客户推销,搞得跟要债一样,人家客户又不欠你,凭什么就要听你的?
王婆自然是知道这个道理的,见到郓哥,就跟郓哥讲了这个道理。
但郓哥觉得,你王婆把好处得了,自然这样说,那我没得到好处咋弄?
所以坚持要找大官人。
王婆一看,嘿,你这孩子,水果才几个钱?你现在找大官人,影响大官人的好事,大官人还会照顾你不成?
其实王婆说的挺对,你影响了金主,或者说打扰了大佬的好事,大佬以后还会照顾你?
所以又劝郓哥回去。
郓哥压根听不下去,非要找西门庆。
郓哥不听金主的话,可王婆听啊,肯定不能干扰西门庆的好事啊,于是就拦住了郓哥,俩人一言不合就动起手来。
郓哥再怎么说也是个十来岁的小孩,首接就被王婆一把推倒。
郓哥一看,得,看样子我也别想进茶水铺了,带着东西就走了。
边走边想,这口气不能就这样算了,于是找到了武大郎。
见到武大郎,就跟武大郎说自己有个秘密告诉武大郎,而且十分重要。
武大郎一听,啥秘密啊?搞得这么神秘?
郓哥这时候又发挥了生意人本色,让武大郎请他吃顿肉再说。
典型的吃完原告吃被告。
武大郎也好奇啊,就请了郓哥去饭店吃了顿好的。
郓哥酒足饭饱之后,就跟武大郎讲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如何搞到一起的事。
其实按照往常,武大郎对这事早就见怪不怪,毕竟张大户和潘金莲的事情就是先例,不过这次,武大郎却表示太可恨了,我一定要捉奸 !
武大郎为什么这次态度不一样呢?
因为武大郎现在有个做都头的兄弟武松,所以说话自然就有了底气,某种程度上说,武松就是他的靠山。
既然是靠山,所以自然要按照靠山的意思来,这样才有意义。
武松的意思是,不管有什么事情,都要淡定,等他回来后再说。
然而武大郎却表示要捉奸,很明显违背了武松的意思。
郓哥就说了,说你这捉奸,最好的办法就是打枪的不要,悄悄进村,这样都没防备,成功率高。同时还表示自己可以当眼线,通知武大郎去捉奸。
武大郎觉得有道理,就这么办。
于是潘金莲又跟西门庆去茶水铺的时候,郓哥通知了武大郎过去。
郓哥本想着对王婆来个“声东击西”,引开王婆后,首接让武大郎过去,所以就故意挑衅王婆,用言语挖苦王婆,一副“你来打我啊”的样子。
王婆毕竟见多识广,就是在门口不动,也是一副“随便你怎么叫,叫破喉咙也没人理你的”架势。
郓哥一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改变了策略,首接向王婆撞过去,同时让武大郎趁着这个机会过去。
王婆没想到郓哥会来这一手,眼看着拦武大郎也来不及了,就对着里面大喊一声: 大郎来啦!
这头的潘金莲和西门庆听到这声音,当时也是慌得不行,连忙穿上衣服,西门庆更是吓得往床底躲。
而这时候,潘金莲却十分淡定,嘲笑西门庆,说你平常说自己经常锻炼,武功也不错,现在遇到个武大郎,都把你吓成这样,你不是在吹牛吧?
西门庆一听,也是哦,武大郎还真不够我打的,我躲什么呢?
这也很正常,很多时候只要保持平常心,不失误就行,但却因为紧张等原因,导致原本的水平发挥不出来。
西门庆这时候理亏,因为在道德上占了下风,所以自然就影响他原有的判断。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正常发挥。
于是在武大郎冲进来的那一刻,西门庆己经调整好了心态,对着武大郎就是一脚。
不偏不倚,刚好在武大郎的心口。
武大郎应声而倒,潘金莲和西门庆扬长而去。
而这个举动,也就意味着潘金莲和武大郎彻底撕破了脸。
武大郎这一脚挨的不轻,回去后,就卧床不起。
潘金莲既然和武大郎撕破了脸,自然也不会管武大郎,同时还威胁武大郎的女儿,也就是迎儿,也不准靠近武大郎。
于是一连五天,武大郎都没有吃一点东西,那叫一个心痛,痛的不能呼吸。
而潘金莲跟没事人一样,照常梳妆打扮,想着什么样的发型西门庆会喜欢。
现实就是这样,有的人宁愿花时间花工夫想着怎样去迎合大佬,也不关心身边人吃没吃上饭。
当然,这个时候郓哥也没有来看他。
再一次论证了一个道理,要依靠谁,就要按谁的意思来。
放着武松的话不听,去听一个无权无势又不给自己兜底的郓哥,然后跟黑社会老大西门庆过不去,很明显是个昏招。
不过想到有武松在,武大郎又有了一些底气,对潘金莲说如果她要好好照顾自己,自己说不定能原谅她,不然等武松回来,肯定不会放过他们!
这里武大郎又犯了上一个错误,不按靠山意思来。
虽然武松是靠山,但目前最有能力照顾武大郎的,恰恰就是潘金莲。
按照潘金莲的意思,肯定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事儿,甚至和西门庆一起。
武大郎这时候完全可以提出要求,自己养好伤,就把潘金莲休了,潘金莲就自由了。
而且西门庆家是开药铺的,对于治病疗伤,自然也是小菜一碟。
所以,这是一个双赢局面。
然而武大郎却提出让潘金莲继续和自己过,显然潘金莲是不乐意的。
于是潘金莲假装没听见,又去了王婆那里找西门庆。
虽然假装没听见,但潘金莲对于武松还是有点害怕的,就又把武大郎的话转给了西门庆和王婆。
听了潘金莲的话,西门庆本身是不在意的,因为对西门庆来说,找潘金莲本身就是玩玩,所以玩完了,新鲜感过了,分开也无所谓了,你潘金莲怎么跟武大郎相处,管我啥事?
更何况西门庆作为药店大老板,对于武松这样的刑警队大队长,想拉拢都还来不及,又何必去惹武松呢?
当然最有可能的就是给武大郎治好,然后给武大郎一笔钱,让他休了潘金莲,然后这事儿一笔勾销。
对于西门庆来说,花钱把事摆平,而且还可以光明正大和潘金莲在一起,不亏。
对于王婆来说,早就得了一笔钱,也不亏
对于潘金莲来说,也和高富帅西门庆在一起,也不亏。
对于武松来说,潘金莲就不是安分的人,武大郎早点休了她,没准是个好事,也不亏。
所以对于这西个人来说,潘金莲的方案无疑是最好的。
但是,这个方案却执行不下去,因为这个方案中的关键人物不同意。
只要关键人物不同意,其他人再怎么商量,也无济于事。
关键人物才是说了算,其他人只是算说了。
而这个方案的关键人物,恰恰就是武大郎。
所以,这个方案无效,只能再想办法。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gfdihh-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