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人最后的疯狂结束了,西夏的叛乱渐渐平息,而西夏的治理问题也进入了议程。
此地不同于燕云,辽境。燕云多汉人,对于重新让汉人统治,治理,并没有多少抵触心理,而辽境,如今虽然岳飞,卢俊义领大军占据多处城镇,但是大梁仍未正式宣布接管辽境,因此辽境仍施行辽国旧有的统治手段。
而西夏,多民族聚居于此,又被党项人奴役多年,虽接受汉文化多年,但是,多民族旧有的习俗仍在,族长,族老等各阶层才是真正的基层管理者,如今大梁接管西夏,改西夏为西北路,如何治理则成为了大梁官场的首要问题。
而宋辞,接到林冲的指令后,领官员进入西夏,开始逐步推进西夏的治理。
宋辞肩负着林冲赋予的重任,率领一众官员踏入西夏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此时的西夏,叛乱虽己渐渐平息,但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治理之路困难重重。
刚一进入西夏,宋辞便敏锐地察觉到这里局势的复杂。多民族聚居使得文化、习俗相互交织,而长期被党项人奴役的历史,让各民族之间既有矛盾,又形成了独特的依存关系。那些根深蒂固的旧有习俗,以及族长、族老在基层的影响力,都如同一座座横亘在治理之路上的大山。
为了深入了解情况,宋辞并未急于推行新政,而是带着官员们深入各个部落和城镇。他们与各族的族长、族老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治理方式。在与一位德高望重的羌族族长交谈时,族长忧心忡忡地说道:“大人,我们羌族世代居住于此,向来遵循着先辈传承下来的规矩。如今大梁接管,我们不知未来的日子会变成什么样,只希望能保留我们的一些传统。”宋辞认真倾听,频频点头,表示理解他们的担忧。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宋辞心中逐渐有了治理的思路。他决定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策略。首先,承认并尊重各民族旧有的习俗和基层管理者的地位。他召集了各方族长、族老,诚恳地说道:“各位都是西夏这片土地上的长者,大梁接管西夏,并非要打破原有的一切,而是希望与大家携手,让这片土地重新繁荣起来。你们在基层治理多年,经验丰富,往后还需各位多多协助官府。”这一番话,让在场的族长、族老们心中的担忧减轻了几分。
在取得了基层管理者的初步信任后,宋辞开始逐步推行一些利于民生的政策。他组织人力修缮被战火破坏的道路、桥梁,恢复城镇之间的交通往来;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并从大梁调来了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种植新的作物品种。同时,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宋辞还设立了集市,定期举办贸易活动,让不同民族的百姓能够互通有无。
在教育方面,宋辞深知这是改变西夏未来的关键。他在各地兴建学堂,不仅教授汉文、汉文化,还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允许将本民族的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代既了解本民族文化,又认同大梁统治的人才。
然而,改革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的族长认为这些举措会破坏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对新政持抵制态度。有一次,在推行新的税收政策时,就遭到了部分党项族族长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新政策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甚至煽动族人进行抗议。面对这种情况,宋辞没有强硬镇压,而是再次深入这些部落,耐心地向族长和百姓解释新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最终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宋辞的举措渐渐收到成效,但是,就在一切向好的发展时,却出现了让人预料之外的情况。
宋辞所带来的官员,多是原宋国内落魄不中的举子,这些人饱读诗书,有人的确有才,也愿意做事,有人却只知读书,并且有着一身所谓的读书人的高高在上的姿态。
而林冲,一首都有,将重伤将士,退出军队,安置在各地接任基层官员的做法,这些从军伍中退下来的官员,多是不识字之人,但穷苦出身的他们,更了解当下百姓所需要的,两方人不可避免的有了争执。
随着宋辞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治理举措,西夏,这个刚刚从战乱中挣扎而出的地区,逐渐显露出复苏的迹象。城镇里,集市重新热闹起来,街道上行人往来穿梭,买卖声此起彼伏;田野间,荒芜的土地被重新开垦,嫩绿的禾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新生的希望。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朝着好的方向稳步发展之时,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却如暗礁般悄然浮出水面。
宋辞带来的官员,大多是原宋国那些在科举中失意落魄的举子。他们自幼饱读诗书,沉浸在经史子集的世界里,其中一部分人确实才华横溢,怀揣着一腔报国热情,真心实意地想要为西夏的百姓做些实事。他们积极投身到各项治理工作中,凭借着扎实的学识,为制定政策、规划发展出谋划策。然而,另一部分人却深受旧有观念的束缚,虽然读了不少书,却只学会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他们自恃有学问,瞧不起当地百姓,在处理事务时,常常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引起了不少民怨。
与此同时,林冲一首以来都有将重伤无法继续征战的将士,安置在各地接任基层官员的做法。这些从军队中退下来的将士,大多出身穷苦,不识字,没有那些文人的满腹经纶。但他们却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底层百姓的生活疾苦了如指掌。他们深知百姓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是能解决温饱、保障安全的举措。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总是亲力亲为,与百姓打成一片。
这两方官员,由于出身背景、知识结构和行事风格的巨大差异,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争执。一次,在讨论如何改善当地水利设施时,一位举子出身的官员引经据典,提出了一套看似精妙却耗资巨大、实施难度极高的方案。他站在众人面前,摇头晃脑地阐述着方案的种种好处,从历史典故到未来规划,说得头头是道。然而,一位退伍将士出身的官员却当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皱着眉头,质朴地说道:“咱老百姓可没那么多银子,也等不了那么久。咱就实实在在地,先把那些小沟渠疏通了,再加固一下堤坝,这就能解决眼下的灌溉问题,等以后日子好过些了,再慢慢搞大工程。”
举子官员听后,面露不屑,冷哼一声道:“你这等不识字之人,懂什么水利之道?这等短视之举,如何能让西夏长治久安?”退伍将士一听这话,顿时火冒三丈,站起身来大声回应:“你就知道说些没用的空话!咱在这战场上拼死拼活,为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你那方案,老百姓根本就负担不起,不是在害他们吗?”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越来越激烈,场面一度陷入僵局。其他官员们也分成了两派,各自支持一方,吵得不可开交。这场争执,不仅影响了工作的正常推进,也在官员队伍中埋下了分裂的种子,让原本向好的治理局面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宋辞,夹在这两方之间,深知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否则西夏的治理大业必将功亏一篑。
而大梁境内发生的一件事,更是加剧了这种争执!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gdeghb-2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