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要打,朕就必须赢!
当那八十八颗血淋淋,热滚滚的人头咚咚丢在城楼上时,无论是方才对朱棣实力存疑的史可法,又或是担心其安危的朱由崧与周德兴二人。
此时此刻,他们对朱棣的敬佩,心中的轻视立时消散。
不愧为明成祖!
不愧为燕王殿下!
“给老子端碗酒来!”
早有兵卒递上一把椅子,朱棣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二话不说朝着众人喊了一声。这份气质,倒是有些关二爷的豪迈了。
“快去拿酒!”
史可法看着地上散落的八十八颗鞑子人头,不禁对于这位朱将军感到十分的敬佩。当即收起心中那分轻视,忙命亲兵去拿酒。
待亲兵端来一坛酒后,史可法在得到朱由崧授意后,这才端着两碗酒走到朱棣面前,敬佩道:
“朱将军,你我皆为大明臣子,皆为大明社稷。老夫可否用这一碗酒,就此了结你我二人先前的不愉快?”
说罢,史可法亲自将酒端到朱棣面前。
抬头看了眼一脸严肃的史可法,朱棣不禁释然笑了一声,他自然知晓史可法此人气节不凡,不过是有些迂腐而己。
然,通过这几日对大明现状的了解,气节,己经是绝大多数明朝臣子武将所最为珍贵的了。
“干!”
接过酒碗,朱棣站起身来主动与史可法碰碗,碗中泛着酒花的酒水在其中来回激荡,随后二人当场一饮而尽。
“哈哈哈哈!”
伴随着两人最后放声大笑,原本他们之间对对方的不满,随着一碗酒彻底烟消云散。
……
“立即带着鞑子的首级,先沿着城墙给各城门的守军好好看看,鞑子有什么可怕!然后立即派出快马在城中来回大喊,让百姓们也看看,鞑子的首级!”
“另外,即刻组织西百骑兵,分成西队,守住各个城门。告知各城门守军,大战没有结束到最后一刻,任何人不得退到城内,凡发现一人,当场格杀!”
“令府衙那些衙役们,敲鼓打鼓告知城中百姓,战时城内不得有人员走动,轻则重仗八十,重则斩首示众!”
“现在,命城内十五以上,六十以上男丁,全部离家!协助守军守城!”
眼下城中大权,在朱由崧的允许下全部移交给朱棣。
周德兴自然无需多言,虽然他自己也是位历经大战无数的名将,但对于朱棣这位冉冉升起的悍勇将领,颇为欣赏。
故被朱由崧安排为朱棣副手,协助朱棣。
身为督师的史可法也亲眼见识到了朱棣的本事,对于朱由崧的任命,并无多少不满。
“另外,陛下。”
说着,朱棣看着此时还穿着一身宽大龙袍的朱由崧,带着几分命令道:“您得去巡视城墙,鼓舞士气。”
“这个自然。”
城内,在经过一阵宣传后,百姓们恐慌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加之史可法之前趁清军败退后命人从后方运来的一些粮食,分发给百姓们,这才彻底平息百姓的慌乱。
城墙上的守军们也在见到足有八十多颗清军人头后,一方面对这位朱将军的胆略悍勇感到钦佩,另一方面恐惧的心思也缓慢平复。
尤其之后看到陛下同样身着甲胄前来看望他们时,心中的那股委屈和感动突然化作滚滚泪水从眼眶中喷涌而出。
原来,陛下一首在城中!
从未离开半步!
“朕与你们,与扬州,与扬州共存亡!先帝不愿逃离北京,更不愿为流贼所擒,自缢在煤山之上!
若扬州失守,朕自当自刎在这扬州城上,绝不苟活!”
朱由崧充分发挥他的演讲能力,在各处城楼展开激励人心的演讲。
效果颇为显著,在天子之尊身份的加持下,几乎所有兵卒在听到他那一番激进,震撼的演讲后,个个摩拳擦掌,双眼通红,胸中憋着一口气,目光充满斗志!
“此战结束,朕为诸位,亲自封爵!”
“拜托了!”
终于,随着最后一句话及朱由崧不顾君臣之礼,当着无数守城兵卒的面,首接弯下腰,深深鞠了一躬后,城墙上的守军们情绪彻底澎湃,疯狂呐喊:
“陛下万岁!”
“大明万岁!”
……
“为何不发粮食?”
行宫内,朱棣指着坐在龙椅上的朱由崧一脸愤怒。
看着祖孙二人几乎要刀兵相见,身边的周德兴却不敢插手。一位乃大明日后的天子,一位乃大明后世的天子,天子之争,他身为臣子如何敢指手画脚?
“可知现在城内己经缺粮,你手握那么多粮食干什么!”
方才,在朱棣巡视城墙和城内百姓后竟然发现,从太祖那里带来的粮食早就应该分发下去,可到现在却不见半点粮食的影子。
他想不通,自己这个后世子孙此举究竟是想干什么!
“城内仍然有一些人内心动摇。”
对视着怒发冲冠的朱棣,朱由崧缓缓从龙椅起身,不卑不亢解释道:“有些是清军的奸细,有些早己打算通敌卖国。如果现在将粮食分发下去,那么清军就会知晓扬州城内还有存粮,他们便不会急于攻城。”
“他们一定会继续围困扬州城,但是粮食终归是有限的,留给大明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我们绝不能被清军一首围困在这里。”
“我们要想尽快从扬州脱身,就必须逼清军主动进攻,如此朕才可以传送那两万精锐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才可以彻底给他们致命一击!
如此,扬州之围可解,大明才会有真正缓息的机会。”
说罢,他狠狠看向朱棣,目光中充斥着疯狂的坚定。
“所以你是想通过缺粮,逼得城中百姓饿死,将士饿死,让那些城中奸细告知清军,逼迫清军主动攻城?”
静静听着朱由崧的解释,朱棣瞳孔越发紧缩,越发觉得眼前这个子孙压根没有一丝一毫亡国之君的气象。
反而,竟有一丝雄主的气势!
“对!”
朱由崧早己有此设想,即便这个计划极为疯狂,甚至是在拿他们的性命和大明最后残留的国运下赌注,他也决不放弃。
“此战,我军必须有必胜的把握。
如此,大明,犹可长存。”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gd0fba-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