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医疗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五章 医疗费

 

在我成长的悠悠岁月里,有个沉甸甸的疑问,恰似一片厚重的阴云,长久地在我心头盘桓,挥之不去。我家亲戚众多,七大姑八大姨,叔叔伯伯一应俱全,家族聚会之时,那场面热闹非凡,满满当当能坐好几大桌。可母亲却常提及,在奶奶被病魔残忍缠上、卧床不起的那段黯淡无光的日子里,所有治疗费用,如同巍峨沉重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了我们家肩头,而照料奶奶的繁琐重担,又似一条坚韧粗粝的绳索,紧紧勒住我们一家人,这究竟是为何呢?

实际上,年少的我,心思整日被学业的忙碌与生活里的诸多趣事填得满满当当,对于此事,从未曾静下心来,深入探寻其中缘由。只是在无数个静谧夜晚,昏黄灯光柔和洒落,母亲坐在一旁,一边专注地缝补衣物,一边轻声向我提起。那时,父亲在公社谋得一份差事,每日风里来雨里去,凭借这份工作,每月能有相对稳定的收入。相较于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完全看天吃饭的叔叔伯伯,以及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的姑姑们,从表面上看,我们家经济条件似乎稍显宽裕。所以,当奶奶生病,需要长期照料并住进我家后,叔叔伯伯和姑姑们围坐一处,一番商议后,做出决定:先由我们家暂时垫付奶奶的医药费,等奶奶战胜病魔、顺利出院,大家再聚在一起,将这笔费用平摊结算清楚。

然而,命运向来无常,谁都未曾料到,奶奶这一病,便似陷入无尽泥沼,难以挣脱。漫长的一年时间里,家中日历一页页被撕下,可奶奶的病情却毫无好转迹象。在医院住上几天,病情稍有改善便出院,而后父母便悉心照料。但奶奶的身体状况总是此消彼长,按下葫芦浮起瓢,这边刚见好,那边又出状况,于是又得住院,如此反复折腾。期间有两次,奶奶去亲戚家小住。一次是身体稍有起色,姑姑心疼,将奶奶接回自家尽孝,可仅仅一周,奶奶病情加重,又被送了回来;还有一次,母亲的妹妹,也就是我三姨结婚,拜托老叔接奶奶去他家住了几日。最终,一年之后,奶奶还是没能抵挡住病魔的猛烈攻势,悄然离世。

在这煎熬的一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艰难万分。每一笔开支都得精打细算,每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来花。为了给奶奶凑齐医药费,父母常常在深夜还在低声商讨如何开源节流。而母亲,不仅要操持一家人的一日三餐,照顾年幼的我,还要时刻留意奶奶的病情,为奶奶煎药、擦身,忙得像个永不停歇、飞速旋转的陀螺。

更让母亲心中愤懑不平的是,自从奶奶住进我家,父亲的那些兄弟姊妹,每周都会雷打不动地前来探望。按理说,兄弟姐妹关心生病的老人,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可他们每次来,双手总是空空如也,连一丁点儿礼物都不带。母亲呢,即便心中早己疲惫不堪,却依旧强撑着,露出笑脸。她不仅要继续照料卧病在床的奶奶,还得匆匆赶往菜市场,挑选那些价格低廉却还算新鲜的蔬菜,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家,在狭小闷热、满是油烟的厨房里,烟熏火燎地为这一大家子人准备饭菜。

无数次,母亲在厨房忙碌时,会忍不住低声抱怨:“我真不怕他们来,大家都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来看看生病的老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要是每次都这么两手空空、大大咧咧地进门,那真没必要每周都来。要是实在坚持每周都来探望,好歹也带点菜,或者带点给老人补身体的东西呀!” 然而,母亲即便满心委屈,这些话却始终被她深埋心底,从未当着任何人的面说出口。因为母亲心里明白,父亲夹在中间,处境最为艰难。一边是血浓于水的兄弟姐妹,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妻子,母亲深爱着父亲,不忍心让父亲在亲情与爱情之间左右为难、备受煎熬,只能将这些委屈,一口一口默默地咽进肚里,独自承受这份酸涩与无奈。

就这样,这种压抑又艰难的状况,如同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漫长道路,一首持续到奶奶病故、入土为安之后。家里终于少了那如流水般源源不断的治疗费用开支,日子,也终于如同久旱后迎来甘霖的土地,开始渐渐有了一丝生机,经济条件稍稍有所好转。

后来,我听父母说起,当年奶奶离世后,还发生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母亲回忆,奶奶去世办丧事时,几个姑姑哭得稀里哗啦,口中不停地念叨着奶奶这辈子没吃到、没穿到,苦了一辈子。母亲听了,心里像被尖锐的针猛地刺痛。母亲精心照料奶奶一年,水果、鱼肉、药材从未间断,桌上精致的菜肴都先紧着奶奶吃,只是份量极少,而母亲和父亲平日里就只能吃白菜、萝卜、土豆。所以母亲满心委屈,跟大娘诉苦说:“既然知道奶奶吃不到好东西,那你们倒是买点好吃的送来啊?人都走了,在这儿说这些有什么用。” 后来还是大娘去跟几个姑姑转达了这番话,姑姑们才不再这么说了。

我也曾好奇地问母亲:“难道她们真的一次东西都没买过?” 母亲仔细回想后说:“大姑买过一次梨,可奶奶吃了一口就不吃了,说没有我买的好吃。我当时给奶奶买的是子母梨,软糯香甜,适合老年人吃,大姑买的应该是便宜的桉梨,所以奶奶不喜欢。”

因为我的询问,母亲打开了话匣子,继续说道:“当年家里断粮,我没办法,只能去姥姥家求救,背回了两麻袋高粱米。可当时咱家隔壁就是卖粮的,你老叔一次在那儿买了 3 袋大米,把我眼馋坏了,差一点就跟他张嘴借一袋给你奶奶吃,可最后还是拉不下脸开口。还好你父亲当晚预支了下个月的工资,才接上了你奶奶吃的细粮。”

至于当初说好的平摊医药费,可实际上,最后的医药费我们家不但没分到钱,反而还倒贴了 73 元。原因是父母算医药费时,只算了奶奶在医院的花费,没算奶奶的吃住费用,父亲给奶奶买中药、炮制偏方的钱也都没算进去。至于为什么还得倒贴,是因为母亲的三妹妹,也就是你三姨结婚时,母亲要去参加婚礼,奶奶便去了老叔家住了一周。据说这一周里,奶奶在他家做菜用的调味料都算了钱,还有奶奶葬礼时,老叔去外地报丧的车票钱,甚至他去时买的二斤橘子钱都算进去了。所以算来算去,我们家反倒往外拿了 73 元。

后来我向父亲求证此事,父亲说母亲讲的都是真的。不过他还说,真正的医药费其实没多少,多的是他给奶奶买中药、买吃食补身体的钱。但父亲觉得,这是他作为儿子应尽的责任,不能去算计。他说,孝心这种东西,自己有就好,无需去质疑别人。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gcafic-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