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早产儿,出生后仅仅六个月,奶奶就又怀上了二姑,无奈之下,父亲的奶水供应就断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别的更好的替代品,父亲只能靠喝米汤艰难地长大。也正因如此,父亲年轻的时候身体格外瘦弱,身形单薄得可怜,仿佛一阵稍大些的风就能轻而易举地将他吹倒。每次父亲去姥姥家,姥姥见了他那瘦弱的模样,都会心疼得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首打转。姥姥总是毫不犹豫地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给父亲。家里好不容易攒下的那点白面,姥姥会精心地做成香喷喷、软绵绵的馒头,满心欢喜地端到父亲面前;院子里养的那些小鸡,姥姥也舍得杀掉,用小火慢慢地给父亲炖汤,就盼着父亲能多吃点,补补身子。在姥姥的心里,早己将父亲当作了自己的亲儿子,她用自己那质朴而又深沉的方式,给予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疼爱。所以,父亲对姥姥的感情,那是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无数温暖瞬间,慢慢沉淀积累起来的深厚亲情,是血浓于水、无法割舍的真情,绝不是二姨夫所恶意揣测的那样,是因为钱财才会为姥姥的离世而悲伤难过。
姥姥出殡后的第三天,父亲依旧深陷在沉痛的悲恸漩涡之中,整个人都仿佛被悲伤的浓雾所笼罩,神情黯淡而憔悴。谁能料到,命运的重击再度毫无征兆地袭来,父亲的腹部突然一阵剧痛如汹涌潮水般翻涌,令他瞬间面色煞白。向来坚韧不拔、能吃苦且极具忍耐力的父亲,此刻咬着牙,额头上青筋暴起,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在那疼痛的深渊中苦苦支撑,熬过了漫长又煎熬的一夜。
第二天清晨,那如影随形的剧痛不但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愈发猛烈,父亲终于被折磨得难以承受。他拖着沉重且虚弱的步伐,一步一步朝着镇上的药房艰难走去。药房老板姓胡,曾当过护士,有着一定的医学常识,当他瞧见父亲摇摇晃晃地走进来,那毫无血色的面容,以及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像断了线的珠子般,心里 “咯噔” 一下,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仔细观察父亲的症状后,药房老板断定父亲极有可能是患上了急性阑尾炎。情况紧急,他丝毫不敢有片刻耽搁,迅速拿起电话,西处联系,最终成功帮父亲联系上了市内的一家医院。
父亲强忍着身体的剧痛,拖着好似被抽去了筋骨般绵软无力的身躯回到家中。见到母亲后,他用那虚弱得近乎沙哑的声音告知了情况。母亲听闻,脸上瞬间布满了担忧与焦急之色,两人来不及做过多的准备,匆匆锁上门,便火急火燎地朝着医院赶去。一路上,母亲紧紧地搀扶着父亲,两人的身影在匆忙中显得格外狼狈与无助。
起初,他们都天真地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阑尾炎手术,只需稍作治疗,父亲便能恢复如初。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这个历经沧桑的家庭。手术进行到一半时,手术室里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凝重起来,医生们的表情愈发严肃。令人揪心的是,父亲的阑尾竟然在此时穿孔了。这个意外状况使得手术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原本预计的手术时间被大大延长。这场手术整整持续了漫长的 4 个多小时,在那冰冷的手术台上,父亲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由于采用的是局部麻醉,父亲全程意识清醒,每一分每一秒的疼痛都被他清晰地感知着,那钻心蚀骨的疼痛,仿佛无数尖锐的钢针在肆意穿刺他的身体,令他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却又不得不强忍着。
说来也真是巧合,当年父亲住院的日子,恰好撞上了他的生日。在那充斥着消毒水味的医院里,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忙着照顾父亲的家人,都被手术前后的紧张忙碌以及身心的疲惫压得喘不过气来,竟全然将父亲的生日忘到了九霄云外。就在大家都忽略这个特殊日子的时候,父亲的好朋友王大爷却牢牢地记挂在心上。王大爷在得知父亲住院的消息后,心急如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探望。当他知晓大家都忘记了父亲的生日时,心中满是不忍。于是,王大爷热情地邀请我们一家人前往他家,精心准备了一个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馨与关爱的生日聚会。在王大爷家中,那摇曳的烛光、真诚的祝福,驱散了笼罩在我们心头多日的阴霾,也为这段艰难苦涩的日子注入了一丝温暖的慰藉,让我们在困境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在往昔岁月的点滴闲谈中,父亲常常提及王大爷,话语里满是敬重与感慨。王大爷的年纪,较父亲要大上好几岁。追溯到父亲的校园时光,那时的父亲在学校里担任学生会主席一职,肩负着图书馆诸多交接事宜的重任。而彼时的王大爷,身份是书店的推销员,频繁往来于校园,为推广书籍而忙碌奔波。就在这一来二去的业务交集里,两人因对知识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逐渐熟络起来,两颗心越靠越近,就此结下了深厚且真挚的友谊。
父亲谈及王大爷时,言语间尽是钦佩。他总说,王大爷为人处世极为特别,圆滑却不失真诚,爽朗得如同春日暖阳,总能轻而易举地驱散周遭的阴霾。在生活里,诸多旁人绞尽脑汁、西处碰壁都难以办成的棘手事情,到了王大爷那儿,仿佛都能迎刃而解。他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神奇能力,总能巧妙地周旋于各种复杂关系之中,寻得问题的突破口,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圆满完成。父亲认为,这绝非仅仅是运气使然,而是实打实的本事,是一种在岁月磨砺与生活历练中沉淀下来的卓越能力。
父母当年步入婚姻殿堂之际,家境颇为贫寒,经济上捉襟见肘。母亲曾回忆道,结婚时,奶奶给了他们 200 元钱,本以为这是一份饱含祝福的馈赠,可婚后不久,奶奶却告知这笔钱是借给他们的,要求尽快归还。此事在母亲心中埋下了一丝芥蒂,让她对此颇有些怨言。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结婚有着流行的 “三转一响” 标准,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对于这些物件,父母满心向往,无奈经济条件限制了他们的追求。其中,母亲对缝纫机尤为喜爱,想着日后能为家人缝补衣衫、制作新衣;同时,母亲也盘算着给父亲买一辆自行车,方便他日常上班通勤,免受奔波之苦。然而,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当时,购买这些紧俏商品,即便手头有足够的钱,若没有相应的票证,那也是枉然。据说,当时整个镇上稀缺到仅仅只有两张自行车票和一张缝纫机票,获取难度可想而知。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gcafic-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