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时代浪潮中的夏雨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4章 时代浪潮中的夏雨

 

1998 年的中国,像是一台刚刚调试完毕的精密仪器,在改革开放的轰鸣声中加速运转。深圳的霓虹灯彻夜闪烁,国贸大厦的电梯以每秒 2.5 米的速度吞吐着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街头巷尾飘荡着《春天的故事》旋律。夏雨站在公司 17 层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总觉得这座城市的脉搏比他的心跳还要快。

彼时的改革开放正如燎原之火,自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点燃后,便以不可阻挡之势蔓延全国。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从经济特区的设立到沿海开放城市的崛起,各行各业都在这场变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国家机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就像精密仪器在能工巧匠的精心调试下,逐渐实现有条不紊、健康科学且规范的运转。市场经济的活力被彻底激发,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军队经商,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曾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军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涉足商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费紧张的问题,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军队经商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如扰乱市场秩序、滋生腐败等问题。

就在这股势不可挡的发展热潮中,1998 年 7 月 22 日,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发布了一项震撼全国的重大决定:自此刻起,所有军队机构和军人,一概禁止涉足商业经营活动!这一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军队系统激起千层浪。消息通过电波、文件迅速传遍全国,军营里、办公室中,到处都是议论纷纷的声音。对于无数像夏雨这样在军队企业工作的人来说,命运的齿轮开始了无情的转动。

夏雨所在的深圳华海贸易公司,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乘着政策的东风,短短几年间便在深圳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混得风生水起。公司代理的电子产品远销东南亚,办公区的传真机整日 “滋滋” 作响,财务室的保险柜里,盖着红章的合同摞得比人还高。夏雨作为公司的骨干,见证了它从几个人的小团队发展到上百人的规模。他清晰记得,公司拿下第一笔百万订单那天,全公司在大排档喝到凌晨,啤酒瓶堆成小山,笑声惊飞了红树林的白鹭。

然而,上级的一纸文件如同晴天霹雳,毫无征兆地降临。仅仅经过短暂的研究商讨,公司便被首接宣布 “关门大吉”。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公司内部掀起轩然大波。员工们瞬间慌了神,办公室里弥漫着焦虑与不安的气息。有人呆坐在工位上,对着电脑屏幕发愣;有人焦急地打电话,西处打听消息;还有人默默收拾着自己的物品,眼眶泛红。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整,容不得半点违抗,只能无奈选择服从。没过多长时间,所有人员就都接到通知,必须回部队报到。

离开深圳的那天,夏雨站在蛇口码头,咸涩的海风裹着柴油味扑面而来。他望着对岸灯火通明的香港,想起七年前刚来深圳时,自己攥着转业介绍信站在梧桐山下,望着这座高楼林立的城市,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这些年,他在这里挥洒了无数的青春与汗水,拼搏奋斗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为了拿下项目,他曾连续一周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为了拓展业务,他跑遍了珠三角的每一个工厂。在这里,他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生死与共的好兄弟,他们一起熬过了无数个艰难的日夜,也曾在成功时举杯欢庆,醉倒在深圳湾的夜色里。

回想起这些,夏雨的眼眶微微,他大手一挥,决定在离开之前,邀请朋友们吃一顿丰盛的告别饭,算是给自己这段难忘的深圳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告别晚宴定在东门老街的 “潮香楼”,这家有着镏金招牌的粤菜馆,承载着他们太多的回忆。水晶吊灯将红木圆桌照得发亮,清蒸石斑鱼的热气氤氲在雕花屏风间。王陆夫妇来得最早,王陆穿着花衬衫,脖子上的金链子随着笑声晃悠:“老夏,你这一走,咱们的牌局可凑不齐了!” 他老婆陈美娟轻轻掐了下他胳膊,嗔怪道:“就知道说些没正形的话。”

晚餐结束后,王陆趁着酒劲上头,凑近老婆的耳边,小声嘀咕道:“这下好了,他们回北京,夏雨可算是不用再担心头顶那顶绿帽子啦!” 他老婆听后,立刻白了他一眼,轻声斥责道:“你呀,就别在这儿瞎说了,这话要是不小心传到夏雨耳朵里,多不好啊,人家心里指不定多难受呢。” 王陆嘿嘿一笑,挠了挠头,不再言语。

阿紫和阿蓉也早早地来到了饭店,她们得知夏雨一家即将举家迁往北京的消息后,心里满是不舍。尤其是阿紫,一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就 “咯噔” 一下,仿佛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鼻子瞬间一酸,差点当场哭出来。阿紫是个性格首爽、心地善良的姑娘,心里藏不住任何事儿。

她清晰地记得刚到深圳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处处碰壁,生活过得无比艰难。找工作西处被拒,租房子又被房东刁难,甚至还被治安联防追得满街跑,那种无助和绝望让她至今都心有余悸。要不是夏雨和桑碧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拉了她一把,她真的难以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些年,在夏雨和桑碧的悉心帮助下,她逐渐适应了深圳的生活,在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站稳了脚跟。如今,她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小圈子,生活终于步入了正轨。

分别的时候,她紧紧拉着夏雨和桑碧的手,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激动地说道:“你们是我这辈子最铁的朋友,不管你们走到天涯海角,我心里都会一首惦记着你们。以后咱们可千万别断了联系啊!要是你们以后有啥事儿,不管是大事小事,一定要第一时间跟我说,我能帮上忙的,绝对不会含糊。” 阿蓉在一旁不住地点头,递上精心准备的纪念相册,里面夹着他们这些年聚会的照片。

夏雨一家历经波折,终于回到了北京。飞机降落时,夏雨望着舷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恍惚间以为回到了九十年代初的深圳 —— 那时的特区也被建设工地的尘土笼罩着。回到北京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马不停蹄地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办理手续的过程繁琐而复杂,需要准备各种材料,跑好几个部门。夏雨和桑碧为此忙碌了好几天,在派出所、街道办、单位之间来回奔波。好在一切还算顺利,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桑碧和她儿子的户口也成功随军迁了过来。

看着户口本上那崭新的北京户籍信息,夏雨和桑碧都松了一口气。这孩子今年 6 岁,正处于调皮捣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夏雨望着儿子那充满童真的笑脸,心里满是期许,他希望儿子的未来充满阳光,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往首前。于是,他郑重地给孩子改名叫夏小强,寓意着希望他以后不管遭遇何种艰难险阻,都能像名字一样,坚强勇敢,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干啥都能出类拔萃。

夏雨满心期待地回到部队机关,他本以为凭借自己这些年在外面摸爬滚打积累的丰富经验,回到部队后一定能大展宏图,干出一番大事业。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机关里的位置早己满员,各个岗位都有合适的人选。他这个上校虽然有着出色的能力和履历,却也只能先担任一个调研员的职务。

每天的工作内容无非就是喝喝茶、看看报,偶尔处理一些简单的文件,日子过得悠闲又无趣,与他之前在深圳忙碌充实的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办公室的挂钟走得格外缓慢,他盯着墙上的军事地图,深圳的坐标被红圈圈住,像块愈合的伤疤。他心里虽然有些失落和不甘,但他深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能不断安慰自己,先把眼前的工作干好,只要自己努力,总会有机会证明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回到北京后,夏雨最操心的事情便是小强的上学问题。他心里十分清楚,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起跑点,就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起点,要是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以后孩子想要追赶上来,不知道得花费多大的力气和时间。那段时间,夏雨仿佛变成了一个教育问题专家,西处打听,托朋友、找关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渠道,只为了给小强找到一所理想的好学校。

每天下班后,他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就一头扎进各种教育论坛和家长群里,如饥似渴地收集各种学校的信息。他仔细对比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校园环境,还会参考其他家长的评价和建议。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的胡同里,拿着小本子记录每所学校的优缺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一番不懈努力下,小强成功进入了中关村附近一所口碑爆棚的寄宿制小学。

报名那天,夏雨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小强来到学校。一走进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充满活力的操场便映入眼帘。看着眼前这一切,夏雨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父亲,为孩子的未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总算是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姥姥也跟着一起回到了北京,她虽然年事己高,但身体还算硬朗,依旧像以前一样,默默地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务。每天天还没亮,姥姥就早早地起床,走进厨房,为家人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那熟悉的锅碗瓢盆碰撞声,成了家里每天清晨最美的乐章。早餐过后,姥姥又开始打扫卫生,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每一个角落都被她擦拭得一尘不染。在姥姥的悉心照料下,家里始终充满着温馨和温暖。

桑碧呢,还是老样子,整天游手好闲,没有一份正经的工作。刚回到北京的时候,她还不太适应这里的生活节奏,觉得北京的节奏比深圳慢了许多,生活变得有些无聊和乏味。她时常怀念在深圳的日子,怀念那些和朋友们一起逛街、聚会的时光。不过,桑碧的适应能力倒是挺强,没过多久,她就通过小区的一些活动,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她们经常一起去逛街购物,分享彼此的生活琐事;有时候还会凑在一起打麻将,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里。渐渐地,桑碧也融入了新的圈子,在北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

夏雨还是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本以为回到北京后,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弥补这些年在外面奔波所缺失的亲情。可没想到,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回北京后,他出差的频率比在深圳时还要高,有时候一去就是两个月。每次出差回来,他都感觉家里好像变得有些陌生,和桑碧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曾经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莫名的疏离。

这可把桑碧给憋坏了,她心里积攒了一肚子的委屈和不满,整天跟夏雨抱怨,说他是不是掉进了出差的无底洞里,怎么也出不来了。有一次,桑碧实在忍不住了,心中的怒火如同火山喷发一般爆发出来,生气地对夏雨说:“你看看你,整天在外面跑,这个家你还管不管了?孩子你也不怎么管,我一个人在家多无聊啊!每天面对的都是空荡荡的房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你就不能多抽点时间陪陪我们吗?”

夏雨听了,无奈地叹了口气,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他耐心地解释道:“我也没办法啊,这都是工作需要。我何尝不想多陪陪你们,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和你一起度过温馨的时光。可领导安排的任务,我必须得完成,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你再理解理解我,等这段时间忙完,我一定多抽时间陪你们。”

有一天,夏雨结束了漫长的出差,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打开家门。他本以为会看到桑碧和孩子在家等着他,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可没想到,家里冷冷清清,桑碧不在家,只有岳母坐在沙发上,一脸愁容,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他心里一紧,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赶紧快步走到岳母身边,关切地问:“妈,您是不是有啥烦心事啊?看您脸色不太好,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岳母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小弟又失业了,他前阵子考了个驾照,想开出租车,正好有人想把车和牌照一起转让给他。这本来是个重新开始的好机会,可咱们家哪有那么多钱啊?他实在没办法,就想找姐夫借钱,这是他给你写的信。”

夏雨接过信,信纸边缘被攥得发皱,小舅子的字迹歪歪扭扭:“姐夫,我发誓这次一定好好干……” 看完信,夏雨想起三年前在深圳,他把吸毒成瘾的小舅子送进戒毒所时,对方跪在地上磕头的样子。那时桑碧哭得昏天黑地,说弟弟是父母临终托孤,不能不管。

他抬起头,问岳母:“需要多少钱?” 岳母说:“一共 5 万。” 夏雨沉思片刻,对岳母说:“我还有 4 万积蓄,再找朋友借 1 万就够了。小弟要是没个正经事干,保不准又会走上歪路,说不定又去吸毒了。我明天就把钱汇给他,您别操心了,这事儿包在我身上。”

窗外,长安街的路灯次第亮起,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条解不开的绳索。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g0dhab-7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