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袁氏带着大儿媳和大闺女正给来送添妆的村里人奉茶,听见动静转头看过来,连忙迎了出来。
上次叶正学女儿的满月宴,叶青萝都没过畈这边来,没想到今天叶青萝却过来了,让人惊讶之余不免又多了几分客气。
“萝丫头来了,快进屋去坐吧,外头冷着呢。”叶正华的媳妇方桂香笑脸相迎。
“多谢桂香嫂子,我和娘先去给秋娥姐添妆。”叶青萝刚给叶袁氏福了福,转头就和方桂香笑着打招呼。
一旁叶迎春打量着叶青萝,这时笑着开口:“这就是长贵叔家的萝丫头呀,长得真水灵。”
叶青萝看向她。
方桂香连忙笑着介绍:“这是你迎春姐,还有你莲香姐在秋娥屋里头呢,你不大过来这边,还没见过她们呢。”
叶青萝连忙福了福,笑道:“原来是迎春姐。”
“走吧,姐带你进屋去。”
叶迎春对叶青萝这个富贵长大却毫无傲慢架子的妹妹很是喜欢,她热情地上前来拉着叶青萝去西厢叶秋娥屋里。
叶刘氏见状便在外头与其他几个妇人先聊了起来,没有急着进屋。
叶迎春嫁在下河村,夫家姓王,夫婿王明是长子,听说婆媳、妯娌、姑嫂关系和睦,没有鸡飞狗跳的事情。
显然叶迎春处事也是精明爽利、待人和气好打交道的。
叶刘氏自然不会阻止她这个叶家大姐姐靠近自家闺女,多接触接触打打交道,对闺女也不是坏事儿。
闺女有本事,就是每天太忙几乎没时间与村里人打交道,众人知道她、她却不认识几个村里人。
村里人也就算了,叶家人也不认识几个说出去总是不好。
今天这样场合,让闺女和叶家的姐姐、嫂子们打打交道、说说话也好。
叶青萝见娘在与人说话便没喊她,一脸乖巧地跟着叶迎春进屋去了。
屋里,叶莲香正帮着清点要随嫁带去赵家的东西,因天气不好,昨天安床就将陪嫁家具、细软箱子都装车送过去了。
这会儿也没什么要清点的了,主要是添妆,有钱有物也得用箱子装着。
看见叶青萝,还是叶秋娥认出来,率先笑着开口:“青萝来了!”
“秋娥姐,我来送添妆,你这一身嫁衣真漂亮!”叶青萝笑着开口,顺便夸了一句叶秋娥那一身大红绣金线芙蓉的新娘子缎面衣裙。
这一身富贵不是村里姑娘做得起的嫁衣,陈嫣的嫁衣都只是细棉布。
叶青萝想到叶正华娶的是布商徐家女,叶莲香嫁的是镇上徐家布庄周掌柜之子,做身好料子的嫁衣毫无难度。
见她夸自己的这一身嫁衣,叶秋娥原本客套的脸上笑容真诚了几分。
她一脸得意地在屋里转了一圈儿,笑道:“这可是我绣了半年的嫁衣,好看吧。”
“青萝你是不缺好衣料的,明年怕是也要说亲了,得早早将自己的嫁衣绣起来呢。”
原本不熟,但如今陡然有个富贵人家出来的妹妹可以让她炫耀一下衣裙,她也很开心。
这和村里别的姑娘一脸艳羡夸她嫁衣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
在同是农家丫头而她有、别人没有的场合里,她的得意只会被人背后说闲话,觉得她显摆、瞧不起人。
叶青萝不同,哪怕叶青萝回村几个月了她依然是那个与众不同。
叶青萝有很多好衣料,她夸好看那就是真心觉得好看,不会艳羡,更不会眼红。
这才是真正被夸奖、被认同。
叶青萝没有解释明年怕是不会说亲,她从袖中摸出一只小盒,打开来递给叶秋娥。
见叶秋娥露出喜欢的表情,叶青萝笑道:“都是叶家姐妹,原本是应该缝个荷包、绣块帕子相送,更显心意。”
“只是一首不得空闲,只能图方便买了对绢花来添妆,也是一点小心意,还望秋娥姐莫要嫌弃。”
“才不会嫌弃呢。”叶秋娥拿着那对云纱绢花眉开眼笑道。
“荷包、帕子那些我都收到几十个了,你这么聪明,肯定也猜到了我不缺荷包帕子了,专门买的绢花吧?哈哈哈……”
看得出来叶秋娥是真的很高兴,虽然只有一对绢花,但花型比叶青萝当初送陈嫣的花朵要大一些。
正巧又是芙蓉花,又是红色为主色,妩媚艳丽,很是应景,这一对绢花值三十五文。
当初给陈嫣的是两对小巧精致的绢花,价值五十文,符合陈嫣在农家装扮,好看不招摇。
叶秋娥是要嫁去镇上的,花朵大些更添容色,只有一对也不便宜,但总价没有给陈嫣的多。
毕竟陈嫣是嫡亲表姐,叶秋娥只是隔了几房的堂姐,族里姐妹。
添妆也是祝福、是心意,人人送得,可送可不送都是看双方的人际关系和处事态度,或多或少也不会被人说闲话。
收到添妆越多对新嫁娘就越显福气顺遂,嫁去夫家被夫家人问起添妆,也是底气,说明娘家人多亲戚多、受重视。
也因此,叶秋娥在见到不爱在村里走动的叶青萝竟然来给自己送添妆,当时就很高兴,态度也比给大爷爷拜寿那天路上遇见要热情多了。
再收到自己喜欢的一看质量就不错的绢花,当然更高兴了,当下就想往头上戴呢。
她己梳好朝云近香髻,插了两支银花簪子,还有两对大红绢花,再加上银花耳坠、银手镯,算是很富贵的新嫁娘了。
自然,这一对绢花己经簪不上了,再簪显多反而不好看。
叶莲香一脸无奈过来将那对芙蓉花放回盒子里,看向叶青萝道:“萝丫头有心了,芙蓉花是真好看。”
叶青萝这才看向笑吟吟的年轻小妇人,笑着福了福,喊道:“莲香姐。”
“你知道我是莲香姐?”年轻小妇人诧异了。
叶青萝看了旁边叶迎春一眼,笑着解释:“迎春姐说的,莲香姐在秋娥姐屋里呢。”
这会子屋里就她们三姐妹和叶青萝,都不用猜。
叶莲香笑了,热情道:“都是自家姐妹,以后要多走动往来呀,我家在镇西杨柳巷,在赵家杂货铺后面二街斜对着的巷口。”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ehfaif-3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