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在颠公家当保姆63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3章 在颠公家当保姆63

 

溯源端午:探寻节日的历史脉络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如期而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历史底蕴。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期,与当时的自然天象崇拜紧密相连。上古先民对天文星象充满敬畏与好奇,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仲夏端午之时,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正如《易经·乾卦》中所言“飞龙在天” 。龙在华夏文化中象征着祥瑞与力量,由此,这一特殊的天象催生了祭龙的习俗。人们举行盛大庄重的祭龙仪式,向龙祖祈福辟邪,希望借助龙的神力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这一古老的仪式逐渐演变成端午节的重要源头,龙及龙舟文化也自此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同地域和民族对端午节的起源有着各自独特的诠释。众多说法中,纪念历史人物的故事广为流传。

纪念屈原的传说感人至深。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出身贵族,博学多才,一心报国,主张联齐抗秦、改革内政,却因触怒权贵,遭到排挤,被楚王流放。在流放期间,屈原的爱国之情丝毫未减,他将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化作不朽诗篇,《离骚》《天问》《九歌》等佳作便是他内心的倾诉。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听闻此噩耗,悲愤交加,深感报国无望,却又不忍舍弃祖国,最终在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楚国百姓对屈原满怀敬仰与爱戴,得知他投江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遗体,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还向江中投掷饭团、鸡蛋等食物。这些行为逐渐演变成端午节的两大核心习俗:赛龙舟,象征着当年百姓争相划船救屈原的场景;包粽子,用粽叶包裹糯米(原为饭团)投入水中,以纪念屈原。

在江浙一带,端午节被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人,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他被迫弃暗投明,投奔吴国。在吴国,伍子胥助吴王阖闾伐楚,成功报仇雪恨。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越国大败后求和,伍子胥建议夫差彻底消灭越国,以免后患,但夫差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属镂”剑令其自刎,并于五月初五日将其尸体投入大江。伍子胥本为忠良,却含冤而死,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将端午节与伍子胥联系起来 。

此外,还有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14岁的她,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初五日这一天,曹娥毅然投入江中,5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江面。曹娥的孝举感天动地,后人为纪念她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在浙江东部地区,人们将端午节视为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ehdfge-1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