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多时,温折玉带着青来从二楼走上来。
楼梯间的雕花木栏上缠绕着几枝新摘的茉莉,随着他们的脚步微微颤动,散发出清雅的香气。
如花远远瞧见,连忙俯身在谢妩耳边低语:"小姐,宰相大人来了。"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指向楼梯口的方向,指尖还沾着方才剥开的橘子清香。
谢妩正发呆,闻言下意识回头。
只见温折玉一袭月白色锦衣在人群中格外醒目,衣袂间暗绣的云纹在走动时若隐若现。
腰间束着一条墨色腰带,上面用银线绣着精致的竹叶纹样,衬得他身姿愈发清峻挺拔。
他面容如玉,眉目如画,那桃花眼眼在烛光下流转着清冷的光华,整个人宛如高山之巅的皑皑白雪,明艳中透着不可亵渎的疏离。
瞧见温折玉后,谢妩眼中顿时漾开笑意,唇角扬起明媚的弧度,朝他挥了挥手中的团扇:"宰相大人!"
温折玉目光微动,抬脚朝谢妩走去。
他今日显然精心装扮过,发间的白玉簪在灯火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腰间佩戴的羊脂玉佩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就连袖口都用银线绣着细密的回字纹。
每一步都带着与生俱来的优雅从容,引得周围不少姑娘频频侧目。
待温折玉落座,店小二立即殷勤地为他添上一盏新茶。
青瓷茶盏中碧绿的茶汤氤氲着袅袅热气,映着他修长的手指格外好看。
此时茶楼里人声鼎沸。
没有雅间隔断,放眼望去,楼下乌压压全是等着听说书的看客。
说书人正在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述,说到精彩处,满堂喝彩声此起彼伏。
跑堂的小厮端着茶点在人群中穿梭,时不时传来几声"借过"的吆喝。
青来担忧地看了眼自家主子,见他神色如常,这才礼貌地问谢妩:"谢姑娘今日怎么不去雅间了?这大堂里人多口杂,怕是扰了清净。"
谢妩闻言莞尔,指了指正前方的说书台:"最近迷上了迟先生的说书,这个位置正对着说书台,声音听得最是清楚。"
她端起茶盏轻抿一口,眼中闪着狡黠的光,"这可是绝佳的听书位置,平日里要提前两个时辰来占呢!多亏如花天不亮就来排队,我们才能坐在这里。"
如花在一旁抿嘴轻笑,顺手为众人续上热茶。
茶香混合着楼里熏的沉水香,在喧闹中别有一番闲适滋味。
语罢,谢妩猛然记起温折玉喜静一事,心中顿时懊恼不己。
她环顾西周,只见这个位置正对着楼下说书人的正面,那抑扬顿挫的说书声清晰可闻,连说书人拍案时惊堂木的脆响都如在耳畔。
更不必提周围乌压压的听书人,时而哄堂大笑,时而齐声喝彩,热闹非凡。
谢妩悄悄抬眼打量温折玉的神色,见他修长的手指一首轻轻着青瓷茶盏的边缘,神色虽平静,眉宇间却隐约透着一丝倦意。
她心中一紧,忙开口道:"不然,咱们还是去雅间吧。这里太过嘈杂,怕是扰了您的清净。"
温折玉修长的手指轻抚茶盏边缘,抿了口清茶,淡声道:"不必。"
他目光微转,落在谢妩略显不安的面容上,唇角几不可察地扬了扬。
她精心挑选的位置,温折玉并不想当那个扫兴之人。
不多时,小二便端着精致的菜肴鱼贯而入。
谢妩看着桌上几道色香俱全的菜品,轻声道:"民女提前向青来打听了一些您的喜好,特意点了这道清蒸鲈鱼和翡翠虾仁。不知合不合您的口味,若是不合,民女这就……"
"谢妩。"温折玉突然出声,那声音如同山涧清泉,在喧闹的茶楼中格外清越。
他声音很好听,念"谢妩"两个字的时候,就像玉石碰撞。
干净,清泠,又带着几分难以言说的温柔,惊得窗外枝头的麻雀都扑棱棱飞走了。
谢妩闻言一怔,抬眸正对上温折玉深邃的目光。
那双眼睛在阳光下呈现出通透的琥珀色,此刻正含着些许无奈的笑意。
温折玉见她面露疑惑,继续道:"本……"
他顿了顿,改口道:"我的身份,百姓向来不知,因而今日在外,你不必如此守礼。"
窗外一缕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温折玉的侧脸投下细碎的光影。
谢妩瞬间明白了对方的顾虑。
他并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许是出于谨慎,又或者背后另有隐情。
她心领神会,没有追问,只是轻轻一笑,:“救命之恩,小女子没齿难忘。若公子不嫌弃,今日便由我做东,公子想吃什么便吃什么,想喝什么便喝什么,想买什么便买什么,一切花费,皆由我来承担。”
她的话语如春风拂面,既不咄咄逼人,也不卑微讨好,反而带着几分俏皮与体贴,巧妙地化解了尴尬。
*
说书先生惊堂木一拍,声音清脆响亮,茶馆里顿时鸦雀无声。
他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目光如炬地扫过在座众人,接着讲起那段尘封己久的往事。
"说到前朝覆灭,那真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金碧辉煌的宫殿付之一炬,无数稀世珍宝或被掠夺,或毁于战火。十几年光阴如白驹过隙,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人和物,如今都己化作过眼云烟。"
老先生端起茶盏轻啜一口,继续道:"当今世上,前朝遗物己是凤毛麟角。但要说最令世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前朝夜宸世子的故事了。"
"这位世子可不简单,他是前朝皇帝的亲外甥,前朝长公主唯一的孩子。据说世子降生那日,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七彩祥云之中。更奇的是,久旱的北方突然普降甘霖,干涸的河床重新涌出清泉,边境更是接连传来大捷的喜报。"
老先生说到这里,眼中闪烁着追忆的光芒:"前朝皇帝龙颜大悦,当即下诏大赦天下。百姓们都说,这是上天赐给前朝的祥瑞之子。"
"夜宸世子三岁便能吟诗作对,五岁通晓百家典籍。他对《论语》《孟子》的独到见解,至今仍被太学院的学士们奉为圭臬。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十岁那年就在御前论政,针砭时弊的见解让满朝文武都为之折服。"
说书先生轻叹一声:"可惜天妒英才啊。这位惊才绝艳的世子,本该成为一代明君的左膀右臂,却随着王朝的倾覆而香消玉殒。有人说他葬身火海,也有人说他隐姓埋名远走他乡。但无论如何,他留下的那些治国良策和锦绣文章,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茶馆里的听众无不唏嘘感叹,仿佛透过老先生的讲述,看见了那位风华绝代的世子身影。
窗外的夕阳将最后一抹余晖洒在说书台上,为这个传奇故事镀上了一层神秘的金色光晕。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efafge-10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