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兰陵(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番外 兰陵(下)

 

兰陵生活辛苦,但是李斯却过的很开心,师兄弟们都很照顾他,大家一起劳作,一起吃饭,讨论诸子学问,谈论天下大势,仿佛风云在手。

荀子对于弟子们非常的宽容,即使是他非常不喜欢的言论,最多也就是责罚两句,不会禁止任何人说任何话,虽然在这里每天吃饭只能吃个半饱,但是精神非常的富足,因此大家都十分快乐。

然而,快乐的时光终究是有限的,兰陵的时光虽然美好,但他们毕竟生活在世界之中,而不是在世界之外。

这天,一个消息传入了兰陵——周,灭亡了。

荀子听说了这个消息,自己找了一个幽静的竹林里坐着,也不知在想什么,给大家放了几天假。

“非兄,”李斯和韩非谈论这个消息,“你知道周被谁所灭吗?”

“嗯,”韩非点点头,看上去没什么精神。

“是秦相吕不韦啊,”李斯神采奕奕的说,“不韦本一介商贾,以其才能成秦之相邦,如此功业,实在令人艳羡。秦王开明之君,能容天下士子,我欲之秦,成就千秋功业!”

“通古,素有才华,”韩非说,“师弟,一定,成功。”

“多谢非兄,”李斯行礼,“非兄,你呢?”

“周韩本在一地,秦国此战,不仅,亡周,同占,韩之土,韩国,仅剩,两郡而己,我需,归韩。”

“非兄啊,”李斯劝他,“韩国社稷危如累卵,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你要三思啊。”

“多谢,通古,”韩非说,“通古虽生平民,但自由,无拘束。非身为韩公子,不能,舍弃,祖宗,基业。”

“唉,”李斯知道韩非的性格,明白自己劝不住他,只能暗自叹息。

知道了韩非和李斯要离开,荀夫子分别把他们叫过去聊天。

“夫子,”先来的是韩非。

“非啊,你要去哪里?”荀夫子问他。

“归韩。”韩非说。

“这样啊,”荀夫子并不惊讶,也没有阻拦。

“非啊,”荀夫子对他说,“我知道,你很有才华,对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尤其是这当世的事情,有时候,说不定我还不如你。”

“夫子,是圣贤,”韩非回答,“韩非,不敢当。”

“韩自申不害变法以来,君臣皆以术治为本,“术治实用,能结君主之爱,然权术统国,唯使人人自危,民风不古,非治国根本之策。国富,先需民富,人皆有地种,有衣穿,文化繁荣自信,政治才能清明。”

“是,夫子。”韩非回答。

“唉,老头也只能说些迂腐话,你要是听的不舒服,也罢了。”荀子说。

“夫子所讲,乃圣贤,之言。”韩非回答,“非能理解,但天下君王,愚钝,他们不懂。唯治国权术,能结其心。”

“这样啊。”荀子点点头,“可,若不用治世之策,获得君王的欢心,又有什么用呢?”

“圣贤之道,利人,但无君王,所爱,不能实行。“韩非回答,“唯有权势,在手,才有,实现圣贤之道的,路径。”

“唉,世风日下,如此曲折之法,莫要召来祸患啊。”荀子担心的说。

“夫子,放宽心,”韩非行礼,“学生,这就,告辞了。”

“韩非,”荀子叫住他。

“怎么了?”韩非问道,

“你的性格有点变了,比以前开朗一些了,”荀子笑着说,“也更能表达自己了。”

“有人陪我,练习。”韩非回答,“多谢,夫子,关心。”

韩非走了之后,李斯进来了。

“李斯,你要去哪?”荀子问他,“你楚人,回寿春吗?”

“不,老师,”李斯告诉荀子,“学生准备去咸阳。”

“秦国啊。”荀子若有所思。

“我曾去过的。只是时过境迁,不知现在如何了。”荀子说。

“您居然会这样说。”李斯回答,“我楚人,一心往秦,还以为你会骂我。”

“哈哈哈。”荀子笑了笑说,“李斯,夫子在你心里,原来是这么个形象啊。”

“不敢不敢。”李斯回答,“学生错了,夫子恕罪。”

“秦国啊,有险峻和河流,能护佑国家,自然资源丰富。民风淳朴,人民畏惧官吏,不爱声色,衣衫简朴,仿佛尧舜之民。秦官皆铁面,秉公办事,谦恭严肃。秦制不许拉帮结派,政务需当天完成,效率很高。”

“真的啊?”李斯露出了一丝向往的神色。

“夫子何时骗你?”荀子笑着说。

“上月许我肉,”李斯说,“如今不见汤。”

“你啊,”荀子拍了拍他的头。

“玩笑之言,夫子莫怪。”李斯说,“您继续讲。”

“咸阳,我也去过的。”荀子继续说,“当时秦为昭襄王之世,秦君严于律己,每天都能处理好当天的事务,以此为国家之制度。秦有西代贤君,若是好运,也是天道助勤。”

“这么好啊,”李斯感慨道,“夫子,既然如此,您为何不留秦呢?”他不解的问。

“秦国虽强,以法为本,以吏为师,不推崇道义。道义乃治天下之关键,对上使君主安定,国家稳定,对下则可抚民众。不可以不推崇。秦国君臣百姓皆对圣贤不以为然,如此必生奸邪,早晚有祸。”荀子说。

“治国本困难之事,需兼采百家之长,才能够安天下万民之心。而秦唯信法家,禁止其他言说,偏听偏信,必为所害。”

“秦好外事征伐,却视内部问题于无物。以秦之强,外国不能敌。但国之忧患,从不自外来,而由内生。如此以往,秦国虽扫灭东方六国,最终也会毁于自身。吾见其强,不忍看见如此结局,就离开了。”荀子说。

李斯听了荀子的话,陷入了沉思。

“李斯,夫子知你虽拜师于我,实乃法家信徒,”荀子嘱咐李斯,“秦国因变法而强,也能因其而衰。以你之才,若事秦为大官,切记以包容之心,纳天下万物,以圣贤之礼,待天下士人。如此,才能维护秦之长久。”

“是,学生记住了。”李斯回答,然后告退出去了。

接下来连续阴了几天,看上去像要下雨,李斯和韩非又住了几天。不过,这雨终究是没有下下来。这天上午,阴云散去了,太阳十分明朗,是一个出行的好日子。

李斯和韩非在城门口告别,李斯换上了来时的衣服,韩非则赶着来时的马车。

“非兄,保重,”李斯向韩非行礼。

“斯兄,保重,”韩非也行礼,“他日,若相见,望君,不在,秦军之间。”

荀夫子在其他徒弟罚搀扶下,看着自己的两个学生,二人告别之后,分别踏上了自己的旅途。

“夫子,以你之间,韩非与李斯,将来谁能成就?”荀子另有一学生名为浮丘伯,见二人远去,问荀子。

“我不知道。”荀子回答,“我老了,无论结局如何,都看不到了。但李斯韩非皆我生徒,我只希望他们都能好好活着。”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e0ccgc-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