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想着种种,不觉沉沉睡去。
次日是在手机的闹铃声中醒来,又是新的一天,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利落起床洗漱准备早餐,送朵朵去学校,朵朵也快放假了,最近家里都来问朵朵什么时候放假的事情,想把朵朵接过去待几天,温暖也没拒绝,说等到放假就会首接送过去。
母女俩开开心心的准备好一起出门,各自上班,上学,挥手道别。
清晨的阳光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透过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清晰的几何光影。陈默坐在工位上,手指在键盘上轻快地敲击着,屏幕上的代码行如同被赋予了生命般流畅地延伸、组合。他端起手边那杯温热的咖啡,抿了一口,目光专注地落在一段需要优化的核心算法逻辑上。
陈默最近的工作也是比以前顺手多了,大概是跟心态有关,以前都是独自默不作声的完成任务,最近发现自己的工作还有不少的乐趣。看来心态决定一切。他也跟身边的同事们的关系缓和了不少。
这种感觉很奇妙。过去,工作对他而言,更像是一条需要沉默跋涉、精准抵达终点的既定轨道。他埋头其中,高效地完成任务,像一颗严丝合缝的齿轮,转动,却不发出多余的声音,也几乎不感知齿轮箱之外的世界。完成,交付,然后等待下一个指令,如此循环。乐趣?那是遥远而奢侈的东西。
然而最近,一些细微的变化如同投入静水的石子,在他原本沉寂的工作湖面上,漾开了一圈圈意想不到的涟漪。
变化始于一次例行的项目复盘会。项目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技术瓶颈,进度卡壳,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凝滞。产品经理和前端工程师正就一个交互逻辑的可行性争论不休,声音逐渐拔高,却始终在问题的表层打转。
陈默习惯性地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笔记本边缘。他原本打算像过去无数次那样,等待争论平息,或者上司首接分配任务。但这一次,当争论的焦点触及他负责的后端数据接口设计时,一个清晰的、更优的解决方案在他脑海中瞬间成型——不是被动的修补,而是一个能从根本上绕过当前瓶颈、提升整体效率的架构调整。
过去,这个念头可能只会在他心里盘旋一下,然后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这不在我职责范围内”的惯性思维压下去。
但这一次,不同了。
他深吸了一口气,在那短暂的争论间隙,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地插了进来:“打断一下。关于接口部分,我有一个想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他身上,带着些许惊讶——陈默主动发言,实在罕见。
他没有理会那些目光,拿起笔,在会议室的白板上迅速勾勒出清晰的流程图和数据流向,语言简洁而精准,首指核心。“如果在这里增加一层缓存机制,配合异步处理队列,不仅能解决当前的前端阻塞问题,还可以将这部分数据的响应速度提升30%以上,同时减轻主数据库的压力。后端实现上,我有把握在两天内完成改造和测试。”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技术主管推了推眼镜,眼神亮了起来:“陈默,这个思路……很清晰!可行性很高!你详细说说实现细节?” 产品经理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连连点头。
那一刻,陈默清晰地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纯粹的兴奋感,像电流般窜过脊背。不是因为被关注,而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专业能力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推动力。他不再是那个只负责执行命令的“沉默者”,而是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动项目前进的力量。
那次成功的发言,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他开始更主动地关注项目的整体脉络,而不仅仅是自己负责的那一亩三分地。看到测试团队提交的某个边界案例报告,他会主动走过去,指着屏幕说:“这个异常流,我在设计时考虑过一种防护机制,或许能覆盖掉,我们可以一起看看代码。” 语气不再是封闭的陈述,而是带着探讨的开放。
新来的实习生小赵,对着一个复杂的接口文档抓耳挠腮,鼓起勇气来请教他。陈默没有像过去那样只是丢下一句“看文档”,或者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三言两语打发掉。他拉过一把椅子,示意小赵坐下,指着屏幕上的关键部分,用平实的语言拆解逻辑,甚至打开调试工具,一步步演示数据流转。小赵恍然大悟的眼神和那句真诚的“谢谢陈哥!这下我彻底明白了!”,让陈默心底漾开一丝微妙的暖意。原来分享知识,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豁然开朗,感觉……很不错。
午餐时间也不再是独自一人对着电脑屏幕沉默地吞咽。那天,隔壁组的张工端着餐盘,很自然地走过来:“老陈,一个人呢?一起坐?” 语气随意得像老朋友。陈默愣了一下,随即点点头,往旁边挪了挪。餐桌上聊起公司新引入的一个开发框架,大家热烈地讨论着各自的踩坑经验。陈默听着,偶尔插一句自己使用时的发现或优化建议,竟也自然地融入了进去。没有刻意的迎合,只是基于共同话题的交流。他发现,同事们脸上的笑容很真实,并非他过去想象中那种带着距离感的客套。
他甚至开始留意到一些工作之外的小细节。前台那盆总是蔫头耷脑的绿萝,在一次他顺手将喝剩的半杯清水倒进去后,竟然渐渐舒展了叶子,焕发出一点生机。这微不足道的改变,竟也带来一点小小的、意外的愉悦感。
心态的转变,如同悄然解冻的冰河。当陈默不再把自己封闭在“完成任务”的硬壳里,当他开始用更开放、更主动、也更愿意分享的眼光去看待工作和身边的人时,他发现,工作本身也向他敞开了另一扇门。那些冰冷的代码、复杂的逻辑、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再仅仅是压在心头的负担,它们变成了可以探索的谜题、可以优化的空间、可以与人协作攻克的挑战。而身边那些曾经感觉只是“背景板”的同事,也渐渐显露出各自的闪光点和温度。
敲下最后一行测试通过的代码,陈默靠在椅背上,看着屏幕上绿色的“Success”标识,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窗外阳光正好,落在办公桌一角那盆重新焕发生机的绿萝上。他端起微凉的咖啡喝了一口,味道依旧带着点苦涩,但回味里,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属于“参与感”和“联结感”的微甘。
平静的水面下,涟漪正一圈圈温柔地扩散开去。陈默知道,有些东西,是真的不一样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iieb0-5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